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熊彼得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金融全球化时代,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在全球处于前列,但要长期保持这一优势,积极创新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总结国内外银行业的创新管理经验,对中国银行业提升管理具有一定意义。
花旗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遭受重挫,市值缩水近90%,但花旗银行能走过二百年的“风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金融危机之前),其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战略定位创新
制定战略对任何企业都极为重要,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不同时期能提出适时的、可行的战略,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战略一:从小银行到全美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第一个宏伟战略是由当时的总裁史蒂尔曼在1891年提出的。为了实现全美最大银行的目标,史蒂尔曼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努力实现银行股本的扩张。史蒂尔曼利用他原有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使花旗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绝大部分,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史蒂尔曼决定增加银行资本,降低杠杆比率。通过增发股票,花旗银行股本从1891年的350万美元增加到1908年的3.34亿美元,增加了95倍,同期利润由20万美元增加至520万美元,增加了约25倍。快速做大做强的政策使花旗成功度过了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战略二:从专业性银行到全能性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颁布为花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花旗银行高层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战略:从一家专业性、批发性的银行转变成一家为国内外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照此目标,花旗银行业务开始向全国性的公司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向发展。在客户定位上,上世纪早期,花旗主要争夺中等规模客户,因为J.P.摩根银行和科恩•伯伦银行在当时是大公司的首选,准确的客户定位使花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初步建立了世界网络的分支机构,到1917年,花旗已拥有35家国外分行。另外,花旗银行开始多元化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向新客户推销花旗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客户推销花旗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张服务的地域范围。花旗的转型是逐步完成的,每一项新业务都是从已有业务中派发出来的。通过向全能性银行转型,花旗总资产从1914年的3.25亿美元增长至1929年的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使其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
战略三:从全美最大银行到全球最大银行。1959~1967年担任花旗总裁的摩尔曾表示,要把花旗打造成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并致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每一种有用的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花旗银行主要利用组织设计和创设发展计划,并在1929年撮合了一笔收购“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交易,使花旗成功进入信托领域,保持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瑞斯顿任花旗总裁期间,破除了银行业务不能跨越国界、银行不能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竞争、付给小型储蓄银行客户与富有的投资商一样高的市场利率等不合理规定。在业务方面,瑞斯顿提出了他的“5I战略”,即个人银行业务、机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息业务,后两项业务主要是瑞斯顿的战略思想,最终促使花旗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扩张。
战略四:从任何业务都最好到只在所选领域做得最好。上世纪80年代,里德执掌花旗之后开始战略调整,放弃花旗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银行的战略,决定成为一家在其所选择业务领域里做得最好的银行。
按照这一思路,花旗当时突出发展两方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和新兴市场上的批发银行业务,另外还有相对次要一点的业务,即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里德认为,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之间,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花旗银行并不分形式、业务目标或其他东西,只是区别消费者的特征。花旗前总裁里德认为,要取得和保持消费者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要有把全球性规模转变成地方优势的机构,要有把地方的创新在全世界传递的能力。花旗已经把它如何在全世界开展业务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制度,活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向统一化发展。1985年,花旗把它的私人银行业务联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项全球统一的业务,从而形成了花旗的全球竞争优势。
完善事业部制
1967年,花旗请麦肯锡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改革,因为当时按照地区性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行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经营所有业务的分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麦肯锡与花旗机构调整委员会一年多的努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于1969年初被银行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并生效。原来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的性质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原来以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根据银行所服务的不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个人所专长的市场领域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新的花旗集团,使花旗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了有效组织和运作集团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业务推动角度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使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大块: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合并之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基本没有改变,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产品服务创新
花旗银行在从单一传统的商业银行朝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是花旗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花旗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规避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使之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发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CD)。最初CD的面额为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大额存单可以转让,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和活期存款拒付利息的规定。
花旗银行重视金融技术的创新。花旗银行在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巨额资本,不断的保持着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活力。花旗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业务集中来不断完成的,业务集中是花旗向全能经营模式迈进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为花旗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为花旗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及缩短了创新时间。
花旗银行产品营销实行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为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共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以此来指导整个银行的营销行动。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中的横向指市场经理,这些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下的客户;纵向指产品经理,他们则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市场经理充分合作,银行则采取“内部记账”的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较好地平衡了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银行及员工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长期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可能利益冲突,1923年,花旗推出了一个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银行的几位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计划规定,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管理人基金为花旗的高管把所有精力、经验献给银行提供了动力。之后,花旗又实现了股票期权计划。
1998年,花期实施了一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要求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高管才可以变现股票。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前花旗的业绩来看,其激励机制基本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商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国际化战略定位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和规模最大的银行,自从股份制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就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为:国际化发展方式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将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实现国际化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2008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2011年4月又成功收购泰国ACL银行97.24%的股份,基本实施了其以并购方式向新兴市场扩张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设置也在加速,截至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162家,再加上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3家代理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
推进综合化发展战略
2007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要本着风险可控、业务协同、盈利较强的原则,考虑利用战略并购进入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家业务门类、服务功能基本与国际大银行相匹敌的大型金融集团。”于是,综合化经营成为工行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工行积极发展证券、投行和保险业务。
早在2002年,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工行就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等各类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机构、并购、合资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
成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机构
在培育创新机制方面,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先进的商业银行新型产品创新管理体制,2007年在总行成立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产品创新管理部,大胆探索并引入了产品平台化、客户体验、产品设计规范化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2009年,工商银行又加快了建立健全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7家分行设立了产品创新部,充分发挥重点分行区域产品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示范行作用。在产品创新中,工商银行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和设计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要的产品组合,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仅2009年上半年工行就新推出320个金融新产品,使工商银行的金融产品数量增加到2375个,比上年末增长15%。
激励机制创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在上市前,工商银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主要依据职务纵向拉开,不能反应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到个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界定和激励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影响骨干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员工难以获得职务晋升等。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7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该项目在总结、整合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整体方案,并在全行推广实施。项目分为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模块,按照“方案设计——实施准备——全面实施”三个阶段进行。该项目的主体工作集中在总行完成,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行设计具体的改革模版,以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以岗位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职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目标是在重构职位管理体系基础上优化员工晋升机制,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强化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同业竞争的要求。
启示
全面创新是银行创新管理的趋势,也是未来管理的一个重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表明,创新管理需要全流程、全业务、全时空进行,即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国际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性、综合性、流程化的金融集团是银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需要在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目标。
由于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的不同,各银行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有所差别。目前,中国金融业仍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平安保险收购深发展银行预示着中国正迈向综合化经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扩张仍受到银监会较严格的限制,然而,商业银行积极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仍不能止步,而积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是国内商业银行未来优化收入结构的必由之路。
体制与产品创新是银行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主要活跃银行均实行事业部体制,即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由部门银行转变为流程银行。事业部制的实施提升了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零售银行部、公司与投资银行部、财富管理部等根据客户划分的事业部在专属领域内从事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银行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中国银行业积极进行组织体制改革、优化产品创新的流程和机制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花旗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遭受重挫,市值缩水近90%,但花旗银行能走过二百年的“风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金融危机之前),其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战略定位创新
制定战略对任何企业都极为重要,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不同时期能提出适时的、可行的战略,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战略一:从小银行到全美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第一个宏伟战略是由当时的总裁史蒂尔曼在1891年提出的。为了实现全美最大银行的目标,史蒂尔曼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努力实现银行股本的扩张。史蒂尔曼利用他原有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使花旗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绝大部分,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史蒂尔曼决定增加银行资本,降低杠杆比率。通过增发股票,花旗银行股本从1891年的350万美元增加到1908年的3.34亿美元,增加了95倍,同期利润由20万美元增加至520万美元,增加了约25倍。快速做大做强的政策使花旗成功度过了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战略二:从专业性银行到全能性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颁布为花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花旗银行高层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战略:从一家专业性、批发性的银行转变成一家为国内外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照此目标,花旗银行业务开始向全国性的公司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向发展。在客户定位上,上世纪早期,花旗主要争夺中等规模客户,因为J.P.摩根银行和科恩•伯伦银行在当时是大公司的首选,准确的客户定位使花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初步建立了世界网络的分支机构,到1917年,花旗已拥有35家国外分行。另外,花旗银行开始多元化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向新客户推销花旗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客户推销花旗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张服务的地域范围。花旗的转型是逐步完成的,每一项新业务都是从已有业务中派发出来的。通过向全能性银行转型,花旗总资产从1914年的3.25亿美元增长至1929年的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使其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
战略三:从全美最大银行到全球最大银行。1959~1967年担任花旗总裁的摩尔曾表示,要把花旗打造成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并致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每一种有用的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花旗银行主要利用组织设计和创设发展计划,并在1929年撮合了一笔收购“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交易,使花旗成功进入信托领域,保持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瑞斯顿任花旗总裁期间,破除了银行业务不能跨越国界、银行不能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竞争、付给小型储蓄银行客户与富有的投资商一样高的市场利率等不合理规定。在业务方面,瑞斯顿提出了他的“5I战略”,即个人银行业务、机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息业务,后两项业务主要是瑞斯顿的战略思想,最终促使花旗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扩张。
战略四:从任何业务都最好到只在所选领域做得最好。上世纪80年代,里德执掌花旗之后开始战略调整,放弃花旗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银行的战略,决定成为一家在其所选择业务领域里做得最好的银行。
按照这一思路,花旗当时突出发展两方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和新兴市场上的批发银行业务,另外还有相对次要一点的业务,即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里德认为,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之间,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花旗银行并不分形式、业务目标或其他东西,只是区别消费者的特征。花旗前总裁里德认为,要取得和保持消费者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要有把全球性规模转变成地方优势的机构,要有把地方的创新在全世界传递的能力。花旗已经把它如何在全世界开展业务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制度,活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向统一化发展。1985年,花旗把它的私人银行业务联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项全球统一的业务,从而形成了花旗的全球竞争优势。
完善事业部制
1967年,花旗请麦肯锡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改革,因为当时按照地区性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行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经营所有业务的分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麦肯锡与花旗机构调整委员会一年多的努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于1969年初被银行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并生效。原来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的性质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原来以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根据银行所服务的不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个人所专长的市场领域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新的花旗集团,使花旗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了有效组织和运作集团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业务推动角度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使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大块: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合并之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基本没有改变,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产品服务创新
花旗银行在从单一传统的商业银行朝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是花旗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花旗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规避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使之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发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CD)。最初CD的面额为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大额存单可以转让,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和活期存款拒付利息的规定。
花旗银行重视金融技术的创新。花旗银行在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巨额资本,不断的保持着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活力。花旗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业务集中来不断完成的,业务集中是花旗向全能经营模式迈进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为花旗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为花旗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及缩短了创新时间。
花旗银行产品营销实行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为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共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以此来指导整个银行的营销行动。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中的横向指市场经理,这些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下的客户;纵向指产品经理,他们则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市场经理充分合作,银行则采取“内部记账”的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较好地平衡了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银行及员工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长期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可能利益冲突,1923年,花旗推出了一个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银行的几位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计划规定,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管理人基金为花旗的高管把所有精力、经验献给银行提供了动力。之后,花旗又实现了股票期权计划。
1998年,花期实施了一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要求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高管才可以变现股票。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前花旗的业绩来看,其激励机制基本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商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国际化战略定位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和规模最大的银行,自从股份制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就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为:国际化发展方式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将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实现国际化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2008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2011年4月又成功收购泰国ACL银行97.24%的股份,基本实施了其以并购方式向新兴市场扩张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设置也在加速,截至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162家,再加上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3家代理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
推进综合化发展战略
2007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要本着风险可控、业务协同、盈利较强的原则,考虑利用战略并购进入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家业务门类、服务功能基本与国际大银行相匹敌的大型金融集团。”于是,综合化经营成为工行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工行积极发展证券、投行和保险业务。
早在2002年,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工行就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等各类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机构、并购、合资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
成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机构
在培育创新机制方面,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先进的商业银行新型产品创新管理体制,2007年在总行成立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产品创新管理部,大胆探索并引入了产品平台化、客户体验、产品设计规范化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2009年,工商银行又加快了建立健全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7家分行设立了产品创新部,充分发挥重点分行区域产品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示范行作用。在产品创新中,工商银行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和设计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要的产品组合,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仅2009年上半年工行就新推出320个金融新产品,使工商银行的金融产品数量增加到2375个,比上年末增长15%。
激励机制创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在上市前,工商银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主要依据职务纵向拉开,不能反应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到个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界定和激励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影响骨干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员工难以获得职务晋升等。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7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该项目在总结、整合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整体方案,并在全行推广实施。项目分为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模块,按照“方案设计——实施准备——全面实施”三个阶段进行。该项目的主体工作集中在总行完成,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行设计具体的改革模版,以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以岗位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职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目标是在重构职位管理体系基础上优化员工晋升机制,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强化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同业竞争的要求。
启示
全面创新是银行创新管理的趋势,也是未来管理的一个重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表明,创新管理需要全流程、全业务、全时空进行,即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国际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性、综合性、流程化的金融集团是银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需要在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目标。
由于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的不同,各银行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有所差别。目前,中国金融业仍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平安保险收购深发展银行预示着中国正迈向综合化经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扩张仍受到银监会较严格的限制,然而,商业银行积极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仍不能止步,而积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是国内商业银行未来优化收入结构的必由之路。
体制与产品创新是银行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主要活跃银行均实行事业部体制,即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由部门银行转变为流程银行。事业部制的实施提升了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零售银行部、公司与投资银行部、财富管理部等根据客户划分的事业部在专属领域内从事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银行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中国银行业积极进行组织体制改革、优化产品创新的流程和机制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