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将7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观察皮肤黄染(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动态变化)、血清胆红素减退的时间及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轻,且价格低廉。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茵栀黄颗粒口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均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患儿均能消退,有一部分如未及时发现,或未监测黄疸水平,黄疸过高,血清游离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損伤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造成患儿永久性伤害,导致残疾或死亡。故临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其中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02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34μmol/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满足其中任何一项均成立。
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均符合以上入选标准。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日龄2~28天,顺产14例,剖宫产26例,血清胆红素28556±5662μmol/L。其中16例伴感染,2例为ABO不合溶血症,母乳性黄疸15例,其他7例。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日龄3~30天,顺产12例,剖宫产27例,血清胆红素27872±6026μmol/L,其中伴感染14例,1例ABO不合溶血症,母乳性黄疸15例,其他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院患儿均有专人负责观察,并详细记录黄疸的动态变化。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蓝光治疗、补液、碳酸氢钠,伴有感染的给予抗感染,ABO不合溶血症加用丙球及白蛋白,母乳性黄疸停母乳3~5天等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30g/袋,每次1/3包,3次/日。7~10天为1个疗程,用至胆红素降至正常。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正常;②有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减轻,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未完全消退;③无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无明显变化,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下降不明显甚至上升。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见表1。
两组患儿胆红素值及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在治疗5~7天后,治疗组黄疸均已消失,对照组无效6例,加用茵栀黄颗粒3~5天,黄疸也明显消退或黄疸消失。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黄疸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2。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服药期间,仅见大便次数增加,余无不适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肝脏不成熟,肠肝循环的特点,都容易造成胆红素浓度过高,临床上出现黄疸。又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当胆红素过高时,会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损伤。故临床因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干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研究对7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两组治疗,其中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茵栀黄颗粒口服,疗效显著,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均无其他不良反应。且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茵栀黄颗粒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黄疸的药物,临床已广泛应用。茵栀黄颗粒主要由茵陈,黄芩,金银花等的提取物,能通过诱导肝酶系统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肠蠕动,使分泌物增加,泻热通便,增加粪便的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更有效地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2]。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对于早期的黄疸给予干预治疗,防止黄疸加重,发生胆红素脑病,亦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是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可以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及静脉给药带来的痛苦及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5,217.
2刘岚,绍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16):429-431.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茵栀黄颗粒口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均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患儿均能消退,有一部分如未及时发现,或未监测黄疸水平,黄疸过高,血清游离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損伤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造成患儿永久性伤害,导致残疾或死亡。故临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其中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02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34μmol/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满足其中任何一项均成立。
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均符合以上入选标准。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日龄2~28天,顺产14例,剖宫产26例,血清胆红素28556±5662μmol/L。其中16例伴感染,2例为ABO不合溶血症,母乳性黄疸15例,其他7例。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日龄3~30天,顺产12例,剖宫产27例,血清胆红素27872±6026μmol/L,其中伴感染14例,1例ABO不合溶血症,母乳性黄疸15例,其他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院患儿均有专人负责观察,并详细记录黄疸的动态变化。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蓝光治疗、补液、碳酸氢钠,伴有感染的给予抗感染,ABO不合溶血症加用丙球及白蛋白,母乳性黄疸停母乳3~5天等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30g/袋,每次1/3包,3次/日。7~10天为1个疗程,用至胆红素降至正常。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正常;②有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减轻,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未完全消退;③无效:治疗5天皮肤黄疸无明显变化,血清胆红素或皮测胆红素指数下降不明显甚至上升。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见表1。
两组患儿胆红素值及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在治疗5~7天后,治疗组黄疸均已消失,对照组无效6例,加用茵栀黄颗粒3~5天,黄疸也明显消退或黄疸消失。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黄疸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2。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服药期间,仅见大便次数增加,余无不适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肝脏不成熟,肠肝循环的特点,都容易造成胆红素浓度过高,临床上出现黄疸。又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当胆红素过高时,会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损伤。故临床因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干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研究对7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两组治疗,其中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茵栀黄颗粒口服,疗效显著,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均无其他不良反应。且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茵栀黄颗粒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黄疸的药物,临床已广泛应用。茵栀黄颗粒主要由茵陈,黄芩,金银花等的提取物,能通过诱导肝酶系统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肠蠕动,使分泌物增加,泻热通便,增加粪便的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更有效地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2]。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对于早期的黄疸给予干预治疗,防止黄疸加重,发生胆红素脑病,亦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是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可以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及静脉给药带来的痛苦及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5,217.
2刘岚,绍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16):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