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菜是以我国北宋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名字命名的菜。在宁化客家祖地流行的主要有“东坡肉”、“东坡豆腐”等。据说东坡菜都是苏东坡自制和极爱吃的菜肴,这些菜因了苏东坡的名气而得到传播。然而,纵观苏东坡的人生履历,他并未到过宁化,也未任过宁化的县官,为什么东坡菜会在宁化流传呢?
“东坡肉”在宁化又叫“红烧猪肉”,也称“红烧扣肉”。说来也巧,近日在乡间做客,品尝了一位老厨师烹制的“东坡肉”,让我眼界大开,并知晓了伊秉绶与东坡菜之间的缘由。厨师先备好原料:猪肘肉1 kg、糯米酒酿、香菇、冬笋各100 g,盐、白糖、酱油、大蒜、味精、蜂蜜等少许。然后将猪肘肉整块放入铁锅中煮,“慢着火,少着水”,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即透猪皮时,捞起,滴干汤汁,稍凉,以蜂蜜搽猪皮;舀干汤汁,注入油少许于锅中,加白糖,待糖与油沸起冒泡,投入猪肘肉、翻转,呈赤色时夹起;复倒油若干于锅中,油沸时,再投入猪肉汆之,俟猪皮炸酥时,捞起,置缸中,撒盐若干贮存。要食用时切成粗块状,装入碗,佐以香菇、冬笋、酱油、糯米酒酿、蒜白等置蒸笼蒸之,至烂为止。他边做边说:“东坡肉”的一大特点就是“烂”。据传东坡肉烹制的要诀就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大约慢火蒸了20 min,蒸笼里就冒出一缕缕肉香,那清香扑鼻让人口内生津,食欲顿生。一会儿一盆热气腾腾的“东坡肉”便端上了桌。观其色棕红亮泽,闻其气芬香四溢,品其味肉烂松软,鲜美可口。咀嚼着味道鲜香的“东坡肉”,就会想起他的“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诗句。这味道太鲜美了,难怪连伟人毛泽东主席也特别爱吃“东坡肉”(红烧肉)哩。
举箸流连间,与老厨师攀谈了起来,当问起:这么好吃的“东坡肉”怎么会传入宁化呢时他略有所思地说:民间传说“东坡肉”在宁化流传与清代名史、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伊秉绶是宁化城关人(当时属汀州),清乾隆年间的进士。他在嘉庆四年(1799年)奉命守广东惠州,任广东惠州知府,任内问民疾苦,致力兴利除弊,惩恶扶弱,秉公治事,政绩卓著。而苏东坡也曾任过广东惠州的知州,在惠州流传着许多苏东坡的传说,包括苏东坡爱吃的菜肴等等。伊秉绶在惠州任知府期间,十分敬仰和崇拜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大美食家苏东坡。他重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其时于墨池中得东坡“德有邻堂”端砚。秉绶不仅品读他的诗文,欣赏他的书画,还经常品尝他喜欢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菜肴。他回宁化省亲时,就将“东坡肉”等东坡菜及其做法推介到了家乡宁化。因为苏东坡的名气使东坡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宁化传开。一时间许多附庸风雅之人以吃“东坡菜”为荣。而现今流传在宁化民间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的确有其独特的风味,当然宁化的“东坡肉”也是在东坡烹饪技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发展的一道名菜,融入了一些宁化客家菜自己的特色。如在刀功上以“粗块”的形式出现,体现宁化客家菜“实在”的特色。
聆听老厨师的一席话,心中豁然开朗,疑团顿驱,明白了宁化的“东坡菜”是因伊秉绶的推介而得以流传。是伊秉绶将东坡菜带进了宁化,若没有伊秉绶的推介或许宁化至今也还没有“东坡菜”。
接着,有30多年厨艺的老厨师饶有兴趣地介绍说:在我们宁化同一地域,“东坡肉”的烹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刚才所见的是一种普遍做法,工序较繁琐,大多适应民间做大场酒席。在家庭、小餐饮店却还有另一种简易烹制方法:即将猪肘肉(或五花猪肉)的精肉部位剞一些花刀,整块(约1 000 g)放入有盖砂锅内,精肉朝锅底,以防粘锅烧焦,加入酱油、糯米酒各约100 g,盐、味精、麻油、清水适量,加盖密封,置热火炉中用文火煨制1 h左右,起锅装盘,点缀上席即可。其风味特色为色红、味香、肉烂。宁化的东坡菜除“东坡肉”外,还有“东坡豆腐”也很受欢迎,做法简单易行,就是先把葱花熬制葱油,然后将豆腐(最好选用“游浆豆腐”)切成厚1 cm、宽3 cm的方块,放在葱油锅内炸至淡黄色后捞起,不宜过久。接着将笋片、香菇、木耳、茭白入锅炒熟,放盐水制成料汤;最后加入豆腐、肉花(或猪肉丝),煮后调入地瓜粉勾芡起锅。其特色是橙白相间,鲜嫩滑溜、甜美可口。
老厨师的叙说让我们了解了“东坡菜”在宁化流行的缘由,是因了宁化客家历史名人伊秉绶而来。这有“双名人”内涵的宁化“东坡菜”就显得更有文化厚重感。加之适应宁化客家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饮食习俗(如“东坡肉”),因此,久而久之,“东坡肉”这道黄州名菜、杭州第一名菜便也成了备受宁化客家人青睐的宁化客家名菜。如今,在宁化的宾馆酒楼、民间宴席上皆有它的倩影。品尝肉香味美的“东坡肉”和鲜嫩软滑的“东坡豆腐”就会感受到客家人的豪放大气,感受到东坡、秉绶的浓厚文化气息。
“东坡肉”在宁化又叫“红烧猪肉”,也称“红烧扣肉”。说来也巧,近日在乡间做客,品尝了一位老厨师烹制的“东坡肉”,让我眼界大开,并知晓了伊秉绶与东坡菜之间的缘由。厨师先备好原料:猪肘肉1 kg、糯米酒酿、香菇、冬笋各100 g,盐、白糖、酱油、大蒜、味精、蜂蜜等少许。然后将猪肘肉整块放入铁锅中煮,“慢着火,少着水”,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即透猪皮时,捞起,滴干汤汁,稍凉,以蜂蜜搽猪皮;舀干汤汁,注入油少许于锅中,加白糖,待糖与油沸起冒泡,投入猪肘肉、翻转,呈赤色时夹起;复倒油若干于锅中,油沸时,再投入猪肉汆之,俟猪皮炸酥时,捞起,置缸中,撒盐若干贮存。要食用时切成粗块状,装入碗,佐以香菇、冬笋、酱油、糯米酒酿、蒜白等置蒸笼蒸之,至烂为止。他边做边说:“东坡肉”的一大特点就是“烂”。据传东坡肉烹制的要诀就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大约慢火蒸了20 min,蒸笼里就冒出一缕缕肉香,那清香扑鼻让人口内生津,食欲顿生。一会儿一盆热气腾腾的“东坡肉”便端上了桌。观其色棕红亮泽,闻其气芬香四溢,品其味肉烂松软,鲜美可口。咀嚼着味道鲜香的“东坡肉”,就会想起他的“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诗句。这味道太鲜美了,难怪连伟人毛泽东主席也特别爱吃“东坡肉”(红烧肉)哩。
举箸流连间,与老厨师攀谈了起来,当问起:这么好吃的“东坡肉”怎么会传入宁化呢时他略有所思地说:民间传说“东坡肉”在宁化流传与清代名史、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伊秉绶是宁化城关人(当时属汀州),清乾隆年间的进士。他在嘉庆四年(1799年)奉命守广东惠州,任广东惠州知府,任内问民疾苦,致力兴利除弊,惩恶扶弱,秉公治事,政绩卓著。而苏东坡也曾任过广东惠州的知州,在惠州流传着许多苏东坡的传说,包括苏东坡爱吃的菜肴等等。伊秉绶在惠州任知府期间,十分敬仰和崇拜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大美食家苏东坡。他重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其时于墨池中得东坡“德有邻堂”端砚。秉绶不仅品读他的诗文,欣赏他的书画,还经常品尝他喜欢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菜肴。他回宁化省亲时,就将“东坡肉”等东坡菜及其做法推介到了家乡宁化。因为苏东坡的名气使东坡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宁化传开。一时间许多附庸风雅之人以吃“东坡菜”为荣。而现今流传在宁化民间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的确有其独特的风味,当然宁化的“东坡肉”也是在东坡烹饪技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发展的一道名菜,融入了一些宁化客家菜自己的特色。如在刀功上以“粗块”的形式出现,体现宁化客家菜“实在”的特色。
聆听老厨师的一席话,心中豁然开朗,疑团顿驱,明白了宁化的“东坡菜”是因伊秉绶的推介而得以流传。是伊秉绶将东坡菜带进了宁化,若没有伊秉绶的推介或许宁化至今也还没有“东坡菜”。
接着,有30多年厨艺的老厨师饶有兴趣地介绍说:在我们宁化同一地域,“东坡肉”的烹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刚才所见的是一种普遍做法,工序较繁琐,大多适应民间做大场酒席。在家庭、小餐饮店却还有另一种简易烹制方法:即将猪肘肉(或五花猪肉)的精肉部位剞一些花刀,整块(约1 000 g)放入有盖砂锅内,精肉朝锅底,以防粘锅烧焦,加入酱油、糯米酒各约100 g,盐、味精、麻油、清水适量,加盖密封,置热火炉中用文火煨制1 h左右,起锅装盘,点缀上席即可。其风味特色为色红、味香、肉烂。宁化的东坡菜除“东坡肉”外,还有“东坡豆腐”也很受欢迎,做法简单易行,就是先把葱花熬制葱油,然后将豆腐(最好选用“游浆豆腐”)切成厚1 cm、宽3 cm的方块,放在葱油锅内炸至淡黄色后捞起,不宜过久。接着将笋片、香菇、木耳、茭白入锅炒熟,放盐水制成料汤;最后加入豆腐、肉花(或猪肉丝),煮后调入地瓜粉勾芡起锅。其特色是橙白相间,鲜嫩滑溜、甜美可口。
老厨师的叙说让我们了解了“东坡菜”在宁化流行的缘由,是因了宁化客家历史名人伊秉绶而来。这有“双名人”内涵的宁化“东坡菜”就显得更有文化厚重感。加之适应宁化客家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饮食习俗(如“东坡肉”),因此,久而久之,“东坡肉”这道黄州名菜、杭州第一名菜便也成了备受宁化客家人青睐的宁化客家名菜。如今,在宁化的宾馆酒楼、民间宴席上皆有它的倩影。品尝肉香味美的“东坡肉”和鲜嫩软滑的“东坡豆腐”就会感受到客家人的豪放大气,感受到东坡、秉绶的浓厚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