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的检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检测.方法 用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联合用药组60例、单独用药组63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88.3%比63.4%,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种方案治疗后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比较,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浆eotaxin水平下降程度(13.27±4.11比8.12±2.58,t=8.3654,P<0.05)和TNF-α水平下降度(12.38±3.95比10.32±3.41,t=3.1005,P<0.05)更为显著,且IFN-γ水平升高程度(17.06±5.24比12.54±4.07,t=5.3573,P<0.05)更为显著.结论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

其他文献
三氯乙烯为无色、透明、易流动、不燃烧、易挥发、具有芳香味的有毒液体,是工业常用溶剂,被广泛用作金属表面处理剂、电镀、上漆前的清洁剂、金属脱脂剂和脂肪、油、石蜡的萃取剂.三氯乙烯还是医用麻醉剂,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在我国传统的三氯乙烯使用领域主要为电子、电镀清洗行业以及农药和制药中间体合成,近年来也开始用于新型制冷剂的合成.Schwartz等[1]于1947年首次描述三氯乙烯相关的皮炎:三氯乙烯是
期刊
患者男,22岁.因左腹部皮疹1个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2个月前劳累后感低热2d(具体体温不详),随后左上腹、左季肋部、左背部出现带状沿肋间神经分布的群集红斑、丘疱疹及水疱,伴阵发性轻微针刺样痛感.外院诊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200 mg每日2次、维生素B1 10 mg每日3次、维生素B12 500 μg每日3次口服,治疗约10d症状消失,皮损渐消退.患者来我院就诊前1个月,左腹部原带状疱疹皮损处
期刊
①真菌病研究的新进展:展示常见和少见真菌病的临床图片、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的新进展,3月31日至4月3日,I类学分10分;②皮肤组织病理新进展:详细讲解皮肤组织结构、组织发生及基本病变,各种常见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皮肤淋巴瘤等疾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并包括目前有关疾病的新进展、新内容。结合上课内容安排电脑彩色投影仪及多头显微镜读片、示教。
期刊
患者男,44岁。右侧鼻唇沟外侧赘生物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右侧鼻唇沟外侧1.5cm×1.5cm半球状隆起,中央呈火山口状。皮损上方2.0cm×1.5cm半月形隆起。组织病理:半球状隆起皮损示表皮不规则向下增生,皮损中央呈充满嗜酸性角质栓的火山口样改变,周边两侧上皮向上隆起成领圈状。上皮细胞团块内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增生上皮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病变下界基本清楚。半月形隆起皮损真皮中部较多形态、
期刊
2012年2月我科收治1例大面积外阴部Paget病(EMPD)患者,曾在外院行钬激光治疗3年,多次复发,后经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行3个皮瓣联合修复.但术后并发严重皮瓣下血肿,经2次开放创面止血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发生.一、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以阴囊湿疹样癌3年、钬激光治疗后复发半年于2012年2月18日入住我科.患者于3年前因阴囊Paget病在泌尿外科行钬激光治疗,术后10个月皮损复发,行第
期刊
患者男,79岁,右侧鼻翼结节5月余.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鼻翼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结节,无自觉症状.3个月前出现规律性午后低热,体温平均37.6℃,伴纳差、偶有黑便,无腹泻、腹痛及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在外院诊断为贫血,给予补铁及抗生素治疗,低热稍缓解.2周前结节生长加快,并在其周围出现一类似皮损,遂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帕金森病、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服用拜新同、拜阿司匹林、红源达、美多芭等
期刊
目的 探讨乳头汗管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4例乳头汗管瘤样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结果 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临床均表现为无症状的皮下肿块,女性患者皮损位于乳晕,男性患者位于右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可见上皮细胞呈小管、条索状,向周围硬化的间质内浸润,部分小管呈“逗点/蝌蚪”状,并见角囊肿
期刊
报道2例进食香菇24 h后出现典型皮损的病例并总结其特点.例1女,56岁,因突起广泛性皮疹,稍痒就诊.体检:颈部、躯干、肢体见鞭打样条状鲜红色水肿性红斑块,起病前1d吃过香菇,诊断:香菇皮炎.例2男,60岁,躯干、四肢水肿性鞭打样红斑块、丘疹4d.起病2~3d前有食香菇史.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灶性角化不全,棘细胞内外水肿,真皮乳头高度水肿,纤维间隙明显增宽;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周致密的淋巴
真皮层是人类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由多层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的表皮与皮下组织之间.真皮与表皮通过基底膜带(BMZ)既被相互分隔又有密切的联系.目前研究认为,真皮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为表浅部的乳头层和深部的网状层.这两层的组成和结构在细胞外基质、细胞密度和存在的神经及血管结构等方面有明显不同.Ⅲ型胶原主要存在于真皮乳头层,而Ⅰ型胶原则二层均可见,Ⅰ型前胶原优先产生于靠近表皮的乳头层.核心蛋白聚糖
期刊
基本参照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题名后要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①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②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