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7日 晴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记得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灵魂工程师”具体也不知道何意,只知道应该是很伟大的意思,于是,从孩童时期是就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做学生“灵魂工程师”,上中学后,我来到了安徽的一所县城中学读书,县中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有威严,我很怕老师,特别是怕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因为回答不出就要站着,中学的日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每天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甚是枯燥乏味。在这种应试的大背景下,在这种“银行储蓄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学习了三年,三年中,我也没有很好地感受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没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感谢“县中模式”的教育,在县中老师和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下.带着孩童时期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带着有一天也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梦想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一所专门以培养教师而文明全国的师范类院校,在教育系学习教育学,成为专门研习教育学的一名大学生,那一刻,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拿到了通往教师之路的车票,踏上了通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路,并且深信不疑。
在师大学习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笼统的称谓,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当中的很多同学还没走上讲台个个都以“灵魂工程师”自诩,每当朋友聚会或是每逢过年回家之时,当别人问起我在哪所大学上学,以后从事什么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毫不犹豫,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以后我会做一名老师,每每此时,我听到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哇,人类“灵魂工程师”啊,很好的职业。听后,心里美滋滋的,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仅仅耳濡目染各学科大师的“只言片语”,就已经够我学习和消化的,加之四年的勤奋努力,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此时,我不只是学习教育学,更多的学会了思考、反思与批判教育,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专业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教育学家冯增俊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学们聊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却大胆地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说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说是对教师的“道德期许”,不如说是对教师的“道德绑架”。并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进行了批判,第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还有多少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第二,只有教师的灵魂比学生高尚才可能当“灵魂工程师”,那老师的灵魂一定比学生高吗?我不敢肯定。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老师随心所欲地“塑造”吗。实际上什么东西多可以被塑造,但恰恰学生的心灵不可以被塑造!说完之后,甚是痛快。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持保留态度。
毕业后,我意外地来到了广州市新穗学校工作,做了一名教师,圆了孩童时期的梦想,在新穗工读学校的同子里,让我真正理解了、明白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意义,新穗学校是广州市唯一一所工读学校,即专门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做了一名德育教师,同时兼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平时一周会有1到2天的24小时值班。学生中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顶撞老师和父母对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于是,在入职的二年时间里面,我捧着一颗心来,大部分时间就这样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我校谢永德校长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
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我想工读教育更是一样,注定是无法脱离爱的,作为工读老师,我们的爱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既有渗透父亲般一言一行总关情的“严厉之爱”,也有母亲般的“温情之爱”,承担了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职责,从饮食起居到大小便无一不在操心之列,守护学生活动、冲洗、自习、“伺候”学生一个个上厕所、午睡和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守望着这帮悬崖边上的孩子。很多细微周到之处确实如同自己的母亲。作为工读学校的老师,除了正常的上课、改作业,做一名教育者外,更多的时候更像一名“守望者”、“聆听者”、“辅导者”,24小时的寄宿式教育,让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工读老师就如一只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围着这群“问题儿童”转,生活是在不断重复和被重复中度过,这种不断重复和被重复的过程中孕育了对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教育和规范训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工读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一生,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鼓励,就会唤醒一个学生“沉睡的灵魂”,抚平了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创伤。
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工读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壤里,还会有很多坚守在工读教育的阵地上的“灵魂工程师”,我时常在想,这里其实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我们不是农民,是老师,却同样是一个播种者,不是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它撒在孩子们的心里。
于是我决定留在这里,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去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激发他们身上内在固有的、潜在的向上意志,为他们重塑自我,回归主流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记得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灵魂工程师”具体也不知道何意,只知道应该是很伟大的意思,于是,从孩童时期是就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做学生“灵魂工程师”,上中学后,我来到了安徽的一所县城中学读书,县中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有威严,我很怕老师,特别是怕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因为回答不出就要站着,中学的日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每天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甚是枯燥乏味。在这种应试的大背景下,在这种“银行储蓄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学习了三年,三年中,我也没有很好地感受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没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感谢“县中模式”的教育,在县中老师和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下.带着孩童时期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带着有一天也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梦想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一所专门以培养教师而文明全国的师范类院校,在教育系学习教育学,成为专门研习教育学的一名大学生,那一刻,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拿到了通往教师之路的车票,踏上了通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路,并且深信不疑。
在师大学习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笼统的称谓,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当中的很多同学还没走上讲台个个都以“灵魂工程师”自诩,每当朋友聚会或是每逢过年回家之时,当别人问起我在哪所大学上学,以后从事什么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毫不犹豫,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以后我会做一名老师,每每此时,我听到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哇,人类“灵魂工程师”啊,很好的职业。听后,心里美滋滋的,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仅仅耳濡目染各学科大师的“只言片语”,就已经够我学习和消化的,加之四年的勤奋努力,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此时,我不只是学习教育学,更多的学会了思考、反思与批判教育,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专业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教育学家冯增俊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学们聊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却大胆地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说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说是对教师的“道德期许”,不如说是对教师的“道德绑架”。并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进行了批判,第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还有多少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第二,只有教师的灵魂比学生高尚才可能当“灵魂工程师”,那老师的灵魂一定比学生高吗?我不敢肯定。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老师随心所欲地“塑造”吗。实际上什么东西多可以被塑造,但恰恰学生的心灵不可以被塑造!说完之后,甚是痛快。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持保留态度。
毕业后,我意外地来到了广州市新穗学校工作,做了一名教师,圆了孩童时期的梦想,在新穗工读学校的同子里,让我真正理解了、明白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意义,新穗学校是广州市唯一一所工读学校,即专门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做了一名德育教师,同时兼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平时一周会有1到2天的24小时值班。学生中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顶撞老师和父母对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于是,在入职的二年时间里面,我捧着一颗心来,大部分时间就这样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我校谢永德校长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
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我想工读教育更是一样,注定是无法脱离爱的,作为工读老师,我们的爱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既有渗透父亲般一言一行总关情的“严厉之爱”,也有母亲般的“温情之爱”,承担了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职责,从饮食起居到大小便无一不在操心之列,守护学生活动、冲洗、自习、“伺候”学生一个个上厕所、午睡和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守望着这帮悬崖边上的孩子。很多细微周到之处确实如同自己的母亲。作为工读学校的老师,除了正常的上课、改作业,做一名教育者外,更多的时候更像一名“守望者”、“聆听者”、“辅导者”,24小时的寄宿式教育,让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工读老师就如一只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围着这群“问题儿童”转,生活是在不断重复和被重复中度过,这种不断重复和被重复的过程中孕育了对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教育和规范训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工读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一生,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鼓励,就会唤醒一个学生“沉睡的灵魂”,抚平了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创伤。
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工读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壤里,还会有很多坚守在工读教育的阵地上的“灵魂工程师”,我时常在想,这里其实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我们不是农民,是老师,却同样是一个播种者,不是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它撒在孩子们的心里。
于是我决定留在这里,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去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激发他们身上内在固有的、潜在的向上意志,为他们重塑自我,回归主流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