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基础彰显素养稳中求新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国高考试题研究是广大一线中学教师不变的课题之一。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命题总体思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今年试题的新变化,然后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来年备考的几点粗浅建议,旨在为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抛砖引玉。
  关键词:基础; 素养; 稳定;创新
  2019年全国文综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但它给地理教师带来的思考“意蕴深长”, 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回味之余,不难对今年试题形成这样的共识:理性回归、突出基础、凸显素养、推陈出新。它以大量地理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创设具有鲜明地理特色的真实情境,巧妙设计思辨性强、区分度好的系列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人地关系的主旋律。试题蕴含地理情怀、稳中求变、难易搭配,继续保持“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思路,注重地理基础、抽样考查、不落窠臼,彰显新课标背景下素养立意的命题方向,给考生以“似曾相识曲径通幽”的微妙感觉。此外,试题较好地将自然与人文,综合与区域,重点与热点科学整合,紧扣中学地理新课标与《地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及现行地理教材命题。一方面,稳定的题型与风格能让学生把握主流,按常规思维从容作答;另一方面,注重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综合思辨能力的考查,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区分。进而达到既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诚然,比较分析近年全国地理高考命题发展历程,试题的稳定与创新是众所周知的特色。2019年的地理试题与2018年相比,整體上师生对稳中求变的认同度明显提高。由此推知,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原则依然是:将地理基础与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进行到底。
  一、2019年命题基本特点浅析
  1.相对稳定,有所创新
  今年高考地理试卷在试题类型、各部分内容比重、呈现形式、命题风格等方面,基本上延续了前几年的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仔细阅读考题便可以发现,考查的知识点立足基础,没有一个超出大纲范围,也无偏题、怪题。地理试卷的难度也比较恰当,均为平时教学中构建的重点。其明显特征在于“以人地关系”为支点,以学生应该熟悉的现实生活地理事象为背景,通过创造真实情境分层设计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具备地理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未来公民的基本理念。
  (1)从试卷结构形式来看。2019年全国地理高考试卷的考试形式,题型题量、编排组合大致保持不变,形成单选题(11道题,共44分),非选择题(3道题,共56分,其中2道区域地理综合分析题46分,1道二选一的选做题10分)两种固定题型题量分值的基本格局。与2018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群组套题结构一致,更加注重逻辑推理思维过程的考查,各题组虽然共用背景材料但各选择题之间分别涉及不同考点;非选择题分值分布相对稳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相关产业发展仍然成为考查主体,基本保证了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的广度与信度。
  考题形式之“变”主要体现在:今年全国地理高考试卷图文材料呈现形式有所改变,在地图数量与去年基本一致(共有6幅地图)的前提下,文字表达略有增加(但行文整体比较简洁)。第1~3题、第43题没有出现地图,为纯文字材料,似乎与地理考试“无图不题”的惯例相悖,其实这种“无图考图”的做法要求更高,强调利用“心脑地图”实施空间定位,进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导向。
  (2)从试卷思想内容来看。2019年全国地理高考试卷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指导思想相对稳定。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学科素养立意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中学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的动态思辨素养,已成为当今地理命题的方向标。试题全面关注具有地理特色的社会生活但不刻意追逐时事热点,大多以现实生产生活中有用地理素材为背景。例如,第1~3题的“长三角乡镇企业发展”、第4~5题的“欧盟人口迁移与老龄化”、第6~8题的“东北老工业区发展(以铁路为载体)”、第9~11题的“黄河中游河流地貌为主线的地形、地质、水文分析”、第36题的“澳大利亚东南部汽车产业活动”、 第37题的“里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因素的整体性分析”、 第42题的“四川安仁古镇文化旅游评价” 、第44题的“美国芝加哥市水体污染与治理”,这些并非教材中的地理素材。考生在做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理解这些“新材料”,然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重组、探究与表达,其难度与区分度可想而知。 二是知识体系稳中有变。“稳”体现在:中学地理中各大知识板块相对平衡,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是命题重点;“变”体现在:今年试题人文地理内容稍占优势的前提下比例有所下降,由去年的62%减少到今年的56%,除“农业”“城市化”外均有正面考查;自然地理内容仍然占比相对较小但略有增加,由去年的38%增加到今年的44%,但地球运动缺席、大气运动极少。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试题考查内容分布如表1所示。整体而言:今年地理试题比较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即地理思维过程辩证分析与规范表达,可谓与素养立意要求不谋而合,师生备考务必与时俱进。但美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其一,今年试题难度系数可能比去年稍低,笔者认为选择题比去年容易,区分度欠佳;其二,虽然试题地理味道较浓,但学科专业性特征体现不够充分,自然地理成分偏少,因而难度系数与区分度不够理想、有待提高。从高考试题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相关学科的专业性、中学教学的导向性、高校所需人才的选拔性)来看,上述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来年试题设计更上一层楼。
  2.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2019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另一特色是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试卷特别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如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地理信息的判读与加工、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无一不是地理基础的呈现。主干知识主要考查地理脉络与骨架,2019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依然突出基础与主干,如第一组题(第1~3题)主要涉及乡镇工业区位,第二组题(第4~5题)属于人口数量变化的考查范畴,第三组题(第6~8题)突出交通运输区位分析,这三个知识点均为人文地理中常见知识;第四组(第9~11题)重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非选择题强化对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始终保持“自然与人文”综合探究的有机结合,全部以世界地理为情境材料设置问题,一改“一中一外”的所谓基本格局(原本没有固定模式),分别以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区位、里海区域水文与地质特征为载体。重点检测利用该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接受过系统“基础”复习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   3.能力立意,彰显素养
  2019年全国地理高考试卷遵循“既有利于高校的招生选拔,又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原则,充分体现“情境背景、素养立意”的命题要求。具体内涵如下:其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卷共有6幅地图与相应的文字表述材料,考生只有有效获取图形与文字信息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例如,第6~8题组,“东北某区域铁路交通切入”,在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铁路区位选择的变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如果考生区域定位与区域认知能力不够,就容易掉入思维陷阱,放弃长白山林区的“原木”选项而错选“工业品”,甚至导致第8题的连环错误。综合题第36题,准确获取第一段材料中“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的相关信息是回答第(1)~(3)问的前提。其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第4~5题,围绕“人口数量变化”主题,不但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而且检测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应变能力。第9~11题,围绕“黄河中游堆积性游荡河道”这一命题,直接考查区域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整体性。其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例如,第1~3题,围绕“乡镇企业发展”这一核心设问,突出加快乡镇企业振兴思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意义,第37题,里海区域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分析具有极强的探究性、思辨性。其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气息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第43题“四川安仁古镇人文旅游开发”、第44题“美国芝加哥区域水体污染与治理”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切入,强调人地协调,注重区域可持續发展。
  2019年全国文综地理高考Ⅰ卷试题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考点过于集中,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与人文地理的农业区域发展,城市化相对缺位,大气运动涉及极少。其次是选择题区分度、地理学科的专业性还不够理想,从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中学教学与高校选拔人才的角度考虑,来年有待科学调整,尽量增加试题的覆盖面,适当加大试题区分度与信度。
  二、2020年备考主要对策建议
  显而易见,从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而言,近年全国地理高考命题趋势仍将是稳中求变推陈出新。因此,制定周密备考计划,以基础知识为资本,逐渐提升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清晰精准的地理思维方式,强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必然是2020年高考地理高效复习的不二法门。
  1.明确考向、科学规划
  全国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模块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①突出评价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②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认知,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时代性;④关注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与变化;⑤注重地理图像载体学习,继续强化“无图不成题”、“脑中地图”训练与考查。
  其次在明确考向的基础上对备考实施科学规划,其具体做法在于切实搞好高三的三轮复习:①一轮复习(至3月初):依纲据标,落实基础;构建知识、吃透教材。②二轮复习(5月初):重构体系,突破主干;自然人文地理思维结构化;区域认知地理实践案例化。③三轮复习(至6月初):模拟训练,强化思辨;明确解题思路,培养审题技巧,训练答题规范。同时注意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必修内容与区域地理的学习上,将选修两个模块适当穿插到必修教材中科学建构知识网络,实施问题导学、开展深度学习。
  2.夯实基础、突破主干
  近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与基本技能,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重视“基础”落实,同时抓好主干知识教学,加强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具体工作包括: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深刻理解地理原理规律学以致用;夯实基础,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包括经纬网等高线的应用、时间的计算、日照图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常见天气系统的比较分析;气候类型的辨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等;人文地理中的人类活动(工农业、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及城市与人口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国土开发与整治等都应是教学中应重视的内容。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总之,地理备考只有在组织学生复习时突破基础、落实主干才能在高考中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3.强化图文、提升素养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命题的重要形式。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突出图导图练作用,提升学生地理素质,这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能力、素养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必要的知识铺垫又谈何能力与素养?面对高考应倡导在基础知识大盘点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即扎扎实实抓好第一轮复习,高三复习的成败主要取决第一轮复习的效果。第二轮专题复习重点在于地理思维“建模”,实践证明抓好这一环节,是促进地理能力提升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情境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气候问题分析、等值线图分析、工农业区位分析,区域发展综合评价等都可引导学生科学建构。第三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应试技巧的训练与提升。因此,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复习,一方面必须在平时教学时强调“左书右图”的落实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务必做好地理复习中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系统整合。
  此外,应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分析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培养;正确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学以致用密切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地理视野。实践证明,地理视野非常重要,因为高考试题的情境材料全部来源于课外相关的生活实践,如果知识面太窄、见识太少、地理思辨太差是绝对考不出高分的。所以必须加大课外阅读、研学旅行、案例分析的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理念,为来年地理高考增添不可或缺的成功元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熊星灿.理性回归凸显课改推陈出新[J].地理教学,2008(06):53-54.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该怎样教学才能既有效又深刻?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结合最近对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摸索,笔者试图从找准初高中地理课程的相通处有机衔接、地理教学方法的衔接、理顺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联系实际创设情景等角度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以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既深刻又有效,并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一、找准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
摘 要:文章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技术支撑下的地理教学研究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内技术支撑下的地理教学研究热点集中于五大领域,即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有效整合研究、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研究、建构主义视角下地理教学模式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地理教学资源库建
摘 要:文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围绕“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亚马孙雨林的火灾事件”为主题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问题的探究中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教学;生态脆弱地区;亚马孙雨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析】本节课主题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普通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4分)  图1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该区域拟建一条海拔400米桥隧结合的平直公路,并在附近建一座可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美景的观景台。据此完成1~3题。  1.拟建公路中隧道路段长度约为:  A.10km B.20km C.30km D.40km  2.拟建公路中需修建桥梁的数量为:  A.一座 B.两座 C.三座 D.
摘 要:2019年高考使用地理单科卷的省级行政区有浙江、上海、江苏和海南。文章以这4套单科卷为例,从试题结构、考核内容、命题素材、命题立意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典型试题进行分析,思考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感悟地理复习规律。  关键词:单科卷;核心素养;命题特点;能力立意  2019年高考已顺利落下帷幕,使用地理单科卷的省级行政区有浙江、上海、江苏和海南。浙江省在4月份组织了地理选考,上海市在5月份
摘 要:如何根据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叶老师通过全国研讨课的磨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炼和反思。该课精选生活化情境,以教师本人成长过程中的台风经历来分析台风灾害,通过“殇之痛、殇之由、殇之御、殇之情、殇之警”五个环节让学生学习台风灾害的危害、成因、防御。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受灾程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灾害过程的人地关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一、西藏聂荣县中小学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1.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结题  在海拔约4 740米的那曲聂荣县结题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西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的实践”,并且早已推广的子项目“聂荣县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多元互动——N个一工程’实践探索”,在2017年11月的自治区素质教育评估中,得到了自治区多位专家领导的高度称赞,专家组前后两次汇报“聂荣县中学
嘉陵江古称渝水,系重庆市简称“渝”的来源。嘉陵江沿途的悠久人文历史和碧绿山水,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和了解。2018年10月,我参加了“桷丫研学坊”举办的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活动,在众多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走近嘉陵江干游河段的草街航电枢纽,体会澄江镇的前世今生,欣赏六桥叠翠的壮丽风景。  草街航电枢纽  研学之旅的第一站——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图1),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草街镇附近的嘉陵江干流河段。草街航电枢纽是
摘 要:SPOC作为“后 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践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和高效学习理念,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文章结合SPOC的优势特点,通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归纳SPOC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促进、完善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基于SPOC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
摘 要:文章以南方某村为对象,按照实践活动一般步骤,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条件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变化等的调查,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探究沟谷地区优质鱼塘分布成因、夏季黑色地膜覆盖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业生产;时空视角;地理实践  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延伸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