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近现代风云的实物相册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于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总有一两栋建筑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一眼便知,是上了点年头的老宅。再看第二眼,“这房子细节做得灵,马赛克地砖肯定是进口的。房子到底是啥人的?”即便知道了原业主身份,可能也丁点儿不了解,但没关系,对某段文化历史的深入,可能就来自于类似的深挖“八卦”。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更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桂涛、何俊萍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价值认定与探析》一文中探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多产生于20世纪。在社会巨变、国家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之下,这一类建筑多与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有紧密联系,在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从历史久远度来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诞生年代并不久远,其稀缺性在于历史事件或著名人物。其次建筑规模、建造工艺都受到时代影响,其建筑价值并不仅集中于建筑物本身,更包含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作为建筑,从可持续观而言,它们本身是可利用的资源。
  姑苏古城内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体量非常大。细分之下,涉及类型也多。此前谈到工业遗产时,曾谈及工业建筑及附属物,包括雷允上诵芬堂药铺、老大房旧址这类,它们同时也归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项。
  此外,这一项里还有多类内容,有陈去病墓这样的名人墓,彩云桥这样的交通道路设施,更生医院旧址、博习医院旧址等医疗卫生建筑,救世堂、使徒堂、报国寺、圣约翰堂等宗教建筑,更有大量近现代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名人故旧居和传统民居等。
  古城近现代建筑
  不止一点点
  东善长巷一带,旧时是船场所在地,巷子在船场东面,巷子里有奚鹤鸣故宅,属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类。奚宅为两层走马楼青红砖洋房,屋主奚鹤鸣是民国初期的颜料行业主。洋房东边儿还有一个像土墩一樣的街心花园,或许原本是洋房附属花园。
  从东善长巷走养育巷,沿途可见使徒堂,即属宗教建筑类,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使徒堂原为美国中华基督教会(长老会)所属教堂,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主体建筑礼拜堂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两层楼房,楼上大礼堂,可容纳500人做礼拜。西南角楼梯间处向上升起一层,为方形钟楼。
  养育巷过长春巷往北,走不了几步便是属传统民居类的救国里。这是一套仿上海里弄式石库门公共住宅建筑群,由苏州名流张一麐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正值“九·一八”事变之际,取名“救国里”。现存六幢二层建筑,育砖外墙,石库门,内为三合院布局。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一类,难免不想到西中市德馨里14号的中国银行旧址,民国三年(1914)1月在这里开设中国银行苏州分号。隔壁,西中市德馨里6号是严家淦旧宅,属名人故旧居类。这栋二层外西内中风格的楼房,原属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国银行迁出后,被严家淦父亲购得。严家淦是吴县东山人,曾就读于桃坞中学,从金融起家步入政界。解放后,严家淦旧宅曾做过书场和大中南旅社,现为民居,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1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时政
  背后的故事密不可分
  谈及严家淦上过的学校,就去看看桃坞中学,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中,其属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类。桃坞中学最著名的校友之一是钱钟书。而对古城长大的后人来说,一说苏州市第四中学就会恍然大悟,校门开在宝成桥街8号。
  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桃花坞廖家巷东头,租用民房开办圣公会中西学堂。第二年,圣公会买土地建造校舍,学堂迁入宝成桥街位置。民国至抗战前夕,又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校舍,包括教堂、体育馆、实验室、校长和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今天,除体育馆和教堂已拆除,原校其他建筑尚属保持完整。
  与宝成桥街垂直的,还有一条宝成桥弄,宝成桥弄还有一条与宝成桥街平行的支巷,李仲公故居“藏”那里,也属名人故旧居。
  李仲公是贵州贵阳人,历任过蒋介石的秘书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蒋介石在北伐初期的重要政论、文告等文字,绝大多数出自他的手笔。而他的胞弟李侠公,曾出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1950年受党的委派和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回贵州主持重要工作。
  宝城桥弄的房子建成后,李仲公迁入,直到1949年他和胞弟先后离开苏州赴北平。李宅是日式平房,风格或与兄弟俩曾先后留学日本的经历有关。现为私宅,内部修葺得很有模样。
  作为古城保护对象之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与人文、时政等密不可分,能充分反映出近现代的社会活动与状况。
其他文献
短短七天时间里,苏州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端出了涵盖了27场展览,25场活动,3场设计直播和16个分会场的精彩活动的设计大餐……  沿着观前街西口漫步,一入眼,就能看到矗立在眼前的巨大的粉红色盒子,名为“多彩宝盒”,它没有门,数百根橡胶管形成“墙”,随时可以从任何位置破墙而入,感受自己既在“室内”,又在广场的公共空间;步行至观前街新华书店仓库,800块透明PET塑料板以榫卯式框架组装起互动艺术装置“璀璨
期刊
金秋开镰时节,天高云淡,秋风和煦。横泾街道,风吹稻浪,参与“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高峰会”的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相聚金灿灿的稻田里,共同聚焦“太湖原乡”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产业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本次峰会针对“乡村保护建设、农业
期刊
人民路的内涵很深,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等等,还牵涉大量历史人物。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苏州古城内众多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想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没什么比以人民路为纲更好的途径了。  卧龙街的旧时浮光  王謇《宋平
期刊
苏州人风雅、苏州人精致、苏州人幽默、苏州人细腻……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着许多特质,但张扬,却从来不属于他们。  都说,苏州人內敛且很会自省。甚至还发明了“脸皮像城墙一样厚”“翘尾巴”等俗语来批判张扬、显摆的行为。明明生活在富庶之地,又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苏州人为何如此偏向于内敛呢?  江南家教里的“敛”与“律”  如果要为一个人的性格成型追根溯源,那么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州人的内敛,则
期刊
在古老的苏州城内,有着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工、苏作。从古自今,苏州风调雨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定定心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吝啬花费时间精雕细琢,手艺也相当精湛。苏作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象。  苏作内藏的文人基因  苏州匠人打造出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有人说,苏作中除了包含地理概念,更有着文化概念。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吴地雅俗合流的
期刊
苏州的巷子都不长,原本也不宽。许许多多文保老宅都隐匿在巷子里头。去看时不要管什么门牌号,费劲,奔着巷子就去,届时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连带周围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都有,左右两眼便能看出个大概,一『摸』就是一串,且常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且别说这些文保老宅,单单那一条条巷子,光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味儿。官宰弄、宋仙洲巷、三茅观巷、包衙前、王洗马巷、天灯弄、侍其巷、幽兰巷、天库前……取名不是骡市、牛市、马市
期刊
我们生活在苏州,每天的生活里总要有意无意地充斥一些苏式元素。否则,跟生活在其他大城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抽些时间,特意路过、绕一绕古城墙,穿行过一两条有着旧宅旧院的街巷,那些隐匿古城惊世之美的建筑、墙头依然散落在其中。静静地去看看它们,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带着不同的心情,视角会不同,美自然也变得不同。  苏州古城,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
期刊
姑苏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宋代《平江图》中的城市格局,就是今天苏州古城区的基本格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名的“双棋盘”。“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是苏州城内的街巷道路特色。  “古典”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盘绕四周的姑苏古城墙,犹如长龙卧地,经历千年,依旧长存。行走古城不经意间走过的石桥,散发的沧桑与俊美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感知其中的岁月。姑苏最不需要的就是“復古”,因为它的古,早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州的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还是品位和身份、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说风雅,苏州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种风雅,不单指文化,退了休的达官贵人们,做生意的各色商贾,有钱又有闲,于是处处精致讲究,并将这种要求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园林、宅院,  精巧的心灵家园  苏州人的风雅,首先体现在环境。为
期刊
不是所有的古村都可以叫“传统村落”,吴中却有24个!  12月4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公示名单,吴中7个村落上榜!截至目前,吴中共24个村入选,数量在全省各县区市中排名第一!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