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小学课堂朗读中存在一些误区,如:过分强调朗读的作用、朗读时刻意拿腔拿调、朗读指导缺乏指导性等,针对这些误区,我们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结合阅读方法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创设情境进行朗读练习、朗读技巧的指导等方面进行朗读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享受朗读快乐,感受到语言的奥妙。
[关键词] 朗读 误区 朗读评价 朗读情境
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正确朗读,徜徉在知识海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每个语文老师都竭尽所能。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实际操作起来有所偏颇。
一、课堂朗读的一些误区
1.过分强调朗读的作用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中感悟”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时尚语言。这说明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有的课堂教学中却硬是把朗读提到了不恰当的高度。让学生仅仅依靠朗读来思考后,老师却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番茄太阳”》一课。他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中最后一段中“我弯下腰,她附再我耳边轻声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了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学生读完后,老师让其回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我读出了明明的善良,她愿意把自己的腿给作者,作者为此感动了。”老师肯定了他的感悟,于是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明明的善良和“我”的感动。这句话的理解就到此为止了。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很明显停留于语句表面,并没有结合文中人物的具体情况,没有去思考明明的心灵为何如此善良、纯洁。“我”又为何因为一位孩子天真的话语而泪留满面。仅仅读了一遍,片刻时间思考了一会,交流了一下,最后读一读,学生就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感情了吗?
2.刻意拿腔拿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以及对朗读的方法了解不多,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了,容易拖腔拖调,形成唱读。而且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为了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常常在读到时会要求学生加重语调读,以突出其重要性。中高年级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只有读得高低起伏才是有感情,因此不论哪种文章,只要老师要求读出感情就会激情澎湃,在这激情澎湃的背后,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是否真是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朗读就是平时的说话,感情浓时自然会有感情。”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读懂作者情感后的朗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朗读。即使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那也无妨,只要他读懂了文本,读出自己的体验,就是成功的朗读。
3.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朗读,在进行朗读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那么好在哪里?不错在哪里呢?老师是知道的,但学生们仍是一头雾水。也有的老師注意到了评价的要有针对性,但是缺乏了指导性。
二、走出课堂朗读误区的策略
1.注重理解,基于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朗读不能等同于阅读教学的唯一手段,不能代替阅读教学中的其他方法。
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在此基础上带着对文章的情感去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2.创设情境,移情体验
在教学现代化较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去学生,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其中的情感,从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努力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走近人物,体会其内心的情感,唯有如此,朗读才能表情达意。
3.讲究评价,突出针对性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且自尊心强,特别爱听表扬的话,爱戴高帽子。教师中肯而又充满鼓励的朗读评价,不仅能指导他们进一步读好文本,更会让他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在教师的鼓励和赏识下,学生会越读越好。但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 因此在朗读的指导中,教师的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有针对性。
4.重视技巧,指导方法
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具体训练有法可用,逐步形成学生朗读能力。
[关键词] 朗读 误区 朗读评价 朗读情境
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正确朗读,徜徉在知识海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每个语文老师都竭尽所能。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实际操作起来有所偏颇。
一、课堂朗读的一些误区
1.过分强调朗读的作用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中感悟”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时尚语言。这说明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有的课堂教学中却硬是把朗读提到了不恰当的高度。让学生仅仅依靠朗读来思考后,老师却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番茄太阳”》一课。他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中最后一段中“我弯下腰,她附再我耳边轻声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了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学生读完后,老师让其回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我读出了明明的善良,她愿意把自己的腿给作者,作者为此感动了。”老师肯定了他的感悟,于是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明明的善良和“我”的感动。这句话的理解就到此为止了。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很明显停留于语句表面,并没有结合文中人物的具体情况,没有去思考明明的心灵为何如此善良、纯洁。“我”又为何因为一位孩子天真的话语而泪留满面。仅仅读了一遍,片刻时间思考了一会,交流了一下,最后读一读,学生就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感情了吗?
2.刻意拿腔拿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以及对朗读的方法了解不多,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了,容易拖腔拖调,形成唱读。而且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为了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常常在读到时会要求学生加重语调读,以突出其重要性。中高年级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只有读得高低起伏才是有感情,因此不论哪种文章,只要老师要求读出感情就会激情澎湃,在这激情澎湃的背后,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是否真是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朗读就是平时的说话,感情浓时自然会有感情。”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读懂作者情感后的朗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朗读。即使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那也无妨,只要他读懂了文本,读出自己的体验,就是成功的朗读。
3.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朗读,在进行朗读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那么好在哪里?不错在哪里呢?老师是知道的,但学生们仍是一头雾水。也有的老師注意到了评价的要有针对性,但是缺乏了指导性。
二、走出课堂朗读误区的策略
1.注重理解,基于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朗读不能等同于阅读教学的唯一手段,不能代替阅读教学中的其他方法。
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在此基础上带着对文章的情感去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2.创设情境,移情体验
在教学现代化较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去学生,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其中的情感,从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努力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走近人物,体会其内心的情感,唯有如此,朗读才能表情达意。
3.讲究评价,突出针对性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且自尊心强,特别爱听表扬的话,爱戴高帽子。教师中肯而又充满鼓励的朗读评价,不仅能指导他们进一步读好文本,更会让他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在教师的鼓励和赏识下,学生会越读越好。但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 因此在朗读的指导中,教师的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有针对性。
4.重视技巧,指导方法
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具体训练有法可用,逐步形成学生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