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被很多教师奉为真理。但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否只在于例子。继而提出语文教材应该有着自己的科学体系,并需要精心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材;叶圣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在揭示“语文教本的性质跟作用”。很多人视其为真理,教师尤为信奉,从教时间越长,越能发现这其中蕴含的道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而不应完全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如此。
就我本人而言,从小父母教给我的东西有限。我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学校教育。从小到大,每学期领到新书的那天,我会从一摞新书中唯独抽出语文书,一读到底方才愉快。每学期开头读语文书,是我一学期学习语文内驱力最强盛的时候。不是为了考试成绩,不是为了课堂举手回答问题,不知有着什么样的力量驱使,让我当天一直记挂着语文书,直到读完才肯罢手。我不会像老师带我们学习时那样读:将一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以比较表达效果;给书中的文章划分层次;归纳文章中心。我只是读,看哪些文章写得好玩,读得有意思。有意思,就会重新读一遍。等老师上这课时感觉自己似乎能回答老师所有问题,上课的积极性高。没意思,读完就算了。等老师讲这篇文章时,多半还是不喜欢。除了读文章,最爱看的就是插图了。看插图的心情已经忘了,只能记得文章和插图是自己最爱看的东西。“正式读完”后,我还喜欢看教材封面的图案,这个图案多是与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相关的,一般立刻就能确定它属于哪篇文章,然后就会重新看一看这篇课文,对它肃然起敬。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只有“教本的性质跟作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课本里讲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封面是什么样的学生都会关注。
今天,社会、家庭比以往更重视教育,学生的学习材料越来越充足,甚至过剩,但教材对于学生而言,仍然不是“例子”。语文教材是多数学生唯一的成体系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共24册书组成了这个学习系统。在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与教材相处,不管他们是否认真学习,教材对孩子的知识结构、情感、审美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教材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可能是个例子,但对于处在集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却是最主要的营养品。那么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的编写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只有十条,占用不到一页的分量。这十条中前四条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体现时代特征,关注现实、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第五条到第九条是关于教材内容的规定——选文要文质兼美、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内容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十条大多以应怎样和要怎样开头,给了我们要去的终点。师生站在理想目标的对岸,现实与理想间隔着湍流的河水。他们不知怎样才能到达对岸,一片茫然。每学期的语文课程也有很多待实现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目标。这些目标到底应在教材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达到,每学年这些目标的递进在教材中应有怎样的分化表现,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指导,执行者也往往不知道怎么办。
概言之: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没有给予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编写给予详尽的指导,就有忽视教材对学生全方位影响之嫌。
语文教材中内容对学生价值观有影响,插图、字体、字号、颜色会影响审美,甚至是对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与否都会影响学生的权力意识。教材的编写者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到其对学生影响之重大,而对教材编写有着全面的审视呢?这里需审视的内容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教材内容方面的,还涉及的有审美和印刷及其关系等各个方面。
正是因为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并非是个例子,许多文人作家都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叶开先生在2014年3月出版了一套丛书,名叫《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这套书实际上是一套中学生文学读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它也没有对书中的各个方面做细致考量,毕竟一套供成千上万学生使用的教材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但这套丛书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语文教材的关注和不满。语文教材并不是将自己抑或是大家公认的好文章的例子聚集到一起就可以了,它应该是在各方面详尽研究后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教材是不是例子,有多方面的理解与拓展。但无论如何理解与拓展,它都应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应精心设计,万万不能潦草。
(编辑:刘影)
【关键词】语文教材;叶圣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在揭示“语文教本的性质跟作用”。很多人视其为真理,教师尤为信奉,从教时间越长,越能发现这其中蕴含的道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而不应完全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如此。
就我本人而言,从小父母教给我的东西有限。我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学校教育。从小到大,每学期领到新书的那天,我会从一摞新书中唯独抽出语文书,一读到底方才愉快。每学期开头读语文书,是我一学期学习语文内驱力最强盛的时候。不是为了考试成绩,不是为了课堂举手回答问题,不知有着什么样的力量驱使,让我当天一直记挂着语文书,直到读完才肯罢手。我不会像老师带我们学习时那样读:将一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以比较表达效果;给书中的文章划分层次;归纳文章中心。我只是读,看哪些文章写得好玩,读得有意思。有意思,就会重新读一遍。等老师上这课时感觉自己似乎能回答老师所有问题,上课的积极性高。没意思,读完就算了。等老师讲这篇文章时,多半还是不喜欢。除了读文章,最爱看的就是插图了。看插图的心情已经忘了,只能记得文章和插图是自己最爱看的东西。“正式读完”后,我还喜欢看教材封面的图案,这个图案多是与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相关的,一般立刻就能确定它属于哪篇文章,然后就会重新看一看这篇课文,对它肃然起敬。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只有“教本的性质跟作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课本里讲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封面是什么样的学生都会关注。
今天,社会、家庭比以往更重视教育,学生的学习材料越来越充足,甚至过剩,但教材对于学生而言,仍然不是“例子”。语文教材是多数学生唯一的成体系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共24册书组成了这个学习系统。在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与教材相处,不管他们是否认真学习,教材对孩子的知识结构、情感、审美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教材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可能是个例子,但对于处在集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却是最主要的营养品。那么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的编写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只有十条,占用不到一页的分量。这十条中前四条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体现时代特征,关注现实、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第五条到第九条是关于教材内容的规定——选文要文质兼美、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内容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十条大多以应怎样和要怎样开头,给了我们要去的终点。师生站在理想目标的对岸,现实与理想间隔着湍流的河水。他们不知怎样才能到达对岸,一片茫然。每学期的语文课程也有很多待实现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目标。这些目标到底应在教材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达到,每学年这些目标的递进在教材中应有怎样的分化表现,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指导,执行者也往往不知道怎么办。
概言之: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没有给予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编写给予详尽的指导,就有忽视教材对学生全方位影响之嫌。
语文教材中内容对学生价值观有影响,插图、字体、字号、颜色会影响审美,甚至是对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与否都会影响学生的权力意识。教材的编写者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到其对学生影响之重大,而对教材编写有着全面的审视呢?这里需审视的内容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教材内容方面的,还涉及的有审美和印刷及其关系等各个方面。
正是因为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并非是个例子,许多文人作家都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叶开先生在2014年3月出版了一套丛书,名叫《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这套书实际上是一套中学生文学读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它也没有对书中的各个方面做细致考量,毕竟一套供成千上万学生使用的教材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但这套丛书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语文教材的关注和不满。语文教材并不是将自己抑或是大家公认的好文章的例子聚集到一起就可以了,它应该是在各方面详尽研究后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教材是不是例子,有多方面的理解与拓展。但无论如何理解与拓展,它都应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应精心设计,万万不能潦草。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