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歌剧通:庆祝之时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琼:年轻的中国女高音方颖,在这个月首次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独唱音乐会,演绎的作品是莫扎特最负盛名的声乐作品之一。上一次我欣赏她参演的莫扎特作品应该是《费加罗的婚礼》,她在剧中饰演苏珊娜。
  小薇:她与纽约爱乐合作的这场音乐会的选曲是《喜悦欢腾》(Exsultate,Jubilate)吧?这部作品的最终部分只有“哈利路亚”这一个词语,并重复多次。我当然听过这部倍受观众们喜爱的优美作品。
  小琼:有时候音乐会中的声乐作品既可以富有艺术性地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充满戏剧性地让人深刻印象。在没有戏服和舞台表演动作的情况下,这些作品也是展示艺术家力量和演唱技巧的绝佳机会。我之所以要提起这个话题,是为了证明除了那些为了戏剧舞台而专门创作的音乐外,歌剧作曲家们有时候也会写出一些重要的声乐作品。
  小薇:莫扎特创作的声乐作品不只包含歌剧,还有歌唱剧(《魔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结合了歌唱与对白)。他也谱写过几首音乐会咏叹调,还有很多独唱与合唱结合的宗教音乐。
  小琼:《喜悦欢腾》这部作品的产生,部分应该归功于莫扎特的一部歌剧。在他最后一次访问意大利期间(1772年10月至1773年3月),作曲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米兰的皇家公爵剧院,为他的新歌剧《卢奇奥·西拉》(Lucio Silla)的首演作准备。饰演歌剧男主角塞西里乌斯的是维奈兹奥·劳齐尼(Venanzio Rauzzini),一位阉伶歌手。作曲家与歌手在这部歌剧中合作愉快,莫扎特尤为欣赏劳齐尼,随即仅用数月时间就为他写下了《喜悦欢腾>——这部作品可以很好地展现歌唱家在音阶、琶音与高音域的技术实力。
  小薇:但是这是部什么“形式”的作品呢?
  小琼:这是部独唱的康塔塔作品,以拉丁文演唱。但更精确地说,《喜悦欢腾》是一首经文诗。
  小薇:既然如此,它的歌词一定很虔诚。
  小琼:在一场弥撒中,这样的经文诗通常会在圣祭礼仪(弥撒的第三个主要部分)后演唱。然而这首《喜悦欢腾》实在太有名了,所以现在已经成为了音乐会演出的标准曲目。就算在莫扎特的年代,都存在多种配器的版本。虽然这部作品原本是为那位著名的阉伶歌手所写,但是到了如今,它成为了女高音的常规曲目。
  小薇:你使我想起莫扎特的另外一部非常有名的声乐作品——《安魂曲》。每一个熟悉莫扎特的人都知道这部作品,尤其是當它在电影《莫扎特传》中出现时,多么富有戏剧性。
  小琼:这部作品里面也有很优美的女高音部分呢!
其他文献
游吟诗人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许多封建大领主城堡中汇聚着一批贵族、武士或封建王侯,他们在社交活动中为吸引、取悦女性,往往会吟唱诗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诗歌或音乐风格,内容既有体现尚武精神的,也有以浪漫情怀讴歌爱情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吟唱这些诗歌的职业歌手阶层,称为游吟诗人。欧洲的游吟诗人,推动了众多优秀文学和音乐作品的产生,许多歌剧也附会于游吟诗人现象,如威尔第的《游吟诗人》、瓦格纳的
期刊
2015年10月29、30日,山西省演艺集团及山西省歌舞剧院,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了原创音乐剧《火花》。用导演的话来说,这是部“描写理想与青春故事”的音乐剧,刻画了高君宇、石评梅两位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形象(注:石评梅为受高君宇革命思想影响的女文学家)。  任何一部音乐剧新作,都必须带给人们新的看点,也可说是较为集中的风格。从这方面看,《火花》虽然仍显简单和稚嫩,但却以新颖的表现手法,带给了人们富有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长征中女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长征中女人和男人牺牲的故事——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于长征如何取得胜利和红军战士在信仰的召唤下一往无前的故事。  全新视角解读长征  长征题材,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无疑是有很大困难的,处理不好,往往容易落入或平铺直叙或空洞说教的窠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于战争的残酷,对于先辈的牺牲,在感情上已经开始淡漠、麻木,这是不争的现实。音乐
期刊
编者按:2016年4月6日至10日,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汤豪舍》,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汤豪舍》是国家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之后制作的第三部瓦格纳歌剧。此次国家大剧院二度邀请到欧洲顶级导演皮耶·阿里执导并兼任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主创团队运用高度象征的手法塑造舞台及刻画人物,将《汤豪舍》中救赎的主题、净化的过程,表现得唯美极致,使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带领大家
期刊
曾经的歌剧就是一种最为普及的大众娱乐,后期却被哄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歌剧、正歌剧基本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而与之相对的喜歌剧(包括轻歌剧、刺歌剧等)尤其是小型歌剧却被无端地边缘化了。  可能由于个人审美趣味使然,我素来也是偏爱悲剧胜于喜剧。总感觉,悲剧沉甸甸、喜剧轻飘飘,更崇尚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及《阿依达》《汤豪舍》《波希米亚人》。非常喜欢李卫导演的《乡村骑士》《原野》,但他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国际
期刊
我最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先生,于2016年3月4日凌晨驾鹤西去。时间已经过去许久了,我内心仍然不能接受先生已逝的事实——先生,我最敬爱的先生,您真的就这样走了吗?还记得您亲口对我说,您还要给我上课,还要听听我去意大利学习回来后语言有没有进步。可是,还没来得及向您汇报,您怎么就走了呢?您是那么的顽强,总是能创造奇迹,总以为您这次也能一如既往,回到我们身边,回到您钟爱的课堂。  记得最后一次去看您是今年的
期刊
听歌剧,最理想的,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满足。不过,难得有机会现场观摩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来沪上演的《黑桃皇后》(上海大剧院“马林斯基艺术节”首场),我的观剧乐趣却更多偏向了理性——马林斯基剧院这个新版本应是2015年左右的制作,导演是阿列克谢·斯捷潘纽克(AlexieStepanyuk)——解读这个新版的隐藏线索,成了我此次观剧的最大乐趣所在。其实想想,我这回真算是“买椟还珠”,有意无意间忽略了
期刊
“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看到这段文字,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柯湘的形象,而那个熟悉的旋律也会伴着这个形象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在中国,45岁以上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杜鹃山》的。京剧《杜鹃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不仅因为那些唱段、那些形象、那个故事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这部现代京剧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难以超越,被奉为经典,让人充满敬意。当歌剧《杜鹃山》的创作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的
期刊
大都会歌剧院需要一座新剧场——这在前任总经理任职期间,就已经成为路人皆知的事情。192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爆发前,有几个项目已进入议事日程。我们的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1895-1981,美国著名建筑师),曾向我展示过他绘制的新剧院蓝图,在他的规划中这座剧院将坐落在洛克菲勒中心,那里朝向第五大道方向有小块的空地和溜冰场,还有几座不高的办公建筑。在1930和1940
期刊
柴可夫斯基共有三部歌剧取材于普希金的作品,除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外,另有一部不太知名的《玛捷帕》。但事实上,除了这两部公认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外,他其他的歌剧影响力都不大。柴可夫斯基主要还是器乐作曲家,他的歌剧相对写得松散,有时让人感觉只是带有声乐的大型器乐作品。但柴可夫斯基丰富的旋律创作才能带来的局部精彩,似乎可以弥补其缺乏戏剧动力的不足。  如果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从某种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