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写理论看《水浒传》中诨名的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关键词】 改写理论 内因 外因 四海之内皆兄弟诨名翻译
  一、引言
  早期翻译研究重心在于译入语和源语言的对比,语言层面的对等是衡量翻译好坏的重要因素。直至20世纪70年代,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以及功能理论开始打破传统翻译的规则。一些翻译学者如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西奥·赫曼斯、吉蒂昂·图瑞等探索了影响翻译的宏观及微观因素如:世俗规约,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后将翻译行为视作超越语言层面的艺术创作。苏珊·巴斯奈特及安德烈·勒菲弗尔1998年在《文化建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转向”(Bassnett and Lefevere,2004,p.4)。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书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译者在翻译时要重视文化与翻译的关联性,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起到影响及限制作用(Lefevere,1992,p15)。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译者重新评估了自己和文章的关系,译者不再是译文和原文忠实的奴仆。同时,关于这一观点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解释了一些单从语言层面不能解释的翻译谜题,如:为什么只有固定的文本会被翻译?为什么有些不忠信的文章也会特别受读者欢迎?为什么译者在固定的文本中会采取固定的翻译策略呢?
  二、改写理论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比利时著名的美籍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历史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他系统地阐释了“改写”这一翻译观。在他看来,翻译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文化系统里,并和其他的子系统互相影响及制约。所以,翻译行为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孤立在社会中的行为,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制约翻译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翻译家、教师//评论家等组成的“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外因则是拥有禁止或者推广翻译行为的“权力”的“人或者机构”,即“赞助人”(Patronage)。“赞助人”在意的是当时的意识形态(ideology),而“专业人士”关心的则是 “诗学”(poetics)。综其所述,制约和影响翻译活动的两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和诗学。不仅如此,勒菲弗尔还指出,内因即( “专业人士”和其“诗学观点”)是在外因即(“赞助人”和“意识形态”)所制定的范围内进行文学创作或翻译行为的。换句话说在一定社会时期,在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赞助人所推崇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文学家和翻译家完成自己的诗学追求。(Lefevere,2004b,p14-15)。简而言之,从改写理论的翻译观点来看,翻译就是译者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所进行的一种改写活动。
  三、《四海之内皆兄弟》赛珍珠译本中诨名翻译研究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及罗贯中,是一部批评现实主义的巨作。在中国不论老少,对《水浒传》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17世纪时《水浒传》便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至外国。《水浒传》至今有4个英译版本,其中在西方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就是赛珍珠版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其最早是由The John Day Company of America在1933年出版,而后在1937,1948,1952及1957年被修订再次出版。诨名,也称绰号、混号、诨号,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诨名是指在与担当者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众多,几乎个个都有诨名称号,诨名的使用也使得人物塑造更加饱满生动,栩栩如生。尽管赛珍珠的译本出版较早,译本较多,但就其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诨名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由于赛珍珠生活的年代以及她本身受教育以及生活的经历,使她的译文独具特色,在她的翻译即改写过程中,她的译文是否能够在内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帮助译语读者在阅读时花费尽可能少的努力却得到尽可能多的原文效果呢?下面本文将改写理论视角来举例来探讨分析赛珍珠的译本中诨名的翻译。
  例1.“铁面孔目”(Tié Miàn Kǒng Mù)
  赛珍珠译本:The Iron Faced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旅居中国的传教士,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浙江省度过的。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但是在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时,由于首次出版的出版方是西方出版社,所以她的译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赞助人”即西方出版社推崇的当时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1933年,《四海之内皆兄弟》首版诞生,在1929年到1933年时期,西方正经受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赞助人”也希望倡导民众面对现实,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所以,描写中国人民极具反抗精神的作品《水浒传》才能在此时被支持翻译出版。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这样的外因影响,赛珍珠采取的改写手法也多是写实的直译或音译,句型结构则基本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直译。在诨名翻译中也是如此。“梁山”上排名第47位的好汉“裴宣”绰号是“铁面孔目”,他在梁山军政司总管定功罪赏罚,一生专记人功过,铁面无私,威望极高。但他的诨号不是随意被大家起的,“孔目”其实是一项官职,最早从唐朝出现“孔目官”掌六书,北宋设“孔目官”掌管书籍。而“裴宣”在入梁山之前就在“京兆府”任职“孔目”。赛珍珠在此处进行翻译改写时,为了更接近“赞助人”要求的“现实主义”,采用的直译方法,只翻译了字面意思“铁面的人”,而未对其内涵意义进行翻译。在“赞助人”的要求下这样的改写,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译入语读者,是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如果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如此改写只会让译入语读者觉得语意不通,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例2.“活阎罗”(HuóYán Luó)
  赛珍珠译本:The Fierce of King of Devils
  “梁山”排名第三十一的好汉“阮小七”,诨名“活阎罗”。“阮小七”的绰号充满了那时市民阶层封建迷信的文化色彩。他和哥哥“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并称“阮氏三英雄”。他的诨号一方面体现了自身的凶悍,书中描写他生了一副恶人相,“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另一方面他的诨号也描写了他充满叛逆,大义凛然,不可随意侵犯的人物形象。赛珍珠来中国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播基督教。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家庭的氛围中,她也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她的翻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这样的诗学观所左右,反映在作品中,即在诨名翻译时出现了与宗教相关的用词。此处,赛珍珠将“阮小七”的诨名译作“凶猛的魔鬼之王”。金圣叹曾赞誉“阮小七”在遭遇磨难时无私地奋勇保卫自己的家人和无辜的村民,并不是所谓的“魔鬼”。赛珍珠根据自己的“诗学观”做出的翻译,体现了“阮小七”部分特征,但类似《圣经》的宗教化色彩,容易让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也需要读者阅读文章内容才能深入理解其涵义。
  例3.“八臂哪吒” (Bā Bì Né Zhā)
  赛珍珠译本:the Eight Armed Lo Chao
  “哪吒”(Né Zhā)是中国古典典籍《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少年英雄降妖除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项充”是“梁山”第六十四的英雄好汉。民众之所以称呼他为“八臂哪吒”是因为他作战时的武器有“百兽金刚盾”,“火尖枪”,“二十四把红绫飞刀”还有“风火轮”,尤其是背插二十四把飞刀,这一形象和民众心中的英雄“哪吒”十分类似,所以取得诨名叫做“八臂哪吒”。赛珍珠从小在中国长大,作为一名文学家以及翻译家这样的“专业人士”,她的汉语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她也是一位“中国通”熟读中国古典典籍。在翻译改写时,她也在自己的译文中保留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例如在“项充”诨名的翻译中,她仅使用了音译,选用类似“哪吒”发音的字母组合成单词进行翻译。对于熟悉汉语拼音的译入语读者是可以读懂的,但是由于没有对应在英文中的单词,仅凭几个字母,充满“古色”的翻译,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译入语读者,想要理解是非常难的。
  四、结论
  仅就赛珍珠《四海之内皆兄弟》译本中诨名翻译而言,由于受当时“赞助人”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自身也作为“专业人士”在“主流意识形态”下用自己的“诗学观”对《水浒传》的内容进行了翻译改写。改写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的缺失,增加了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困难。
  由此,我们了解到“赞助人”,“意识形态”及“专业人士”的“诗学观”都会对制约并影响着翻译这一改写活动。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采取加注,借代,边注或另行解释等手段进行更高效地改写活动,使译语读者能更轻松愉悦地理解译文,使翻译这一改写活动更高效并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其他文献
飞沫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是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更糟糕,这是一种调动了上半身众多肌群的爆发性痉挛,连极其衰弱的人也能打出强大的喷嚏,每次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  飞沫的直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形象教学、优质教学;信息量大,高效教学;走出课堂,发展个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其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本文以一具体课题为例,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
設计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语言教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语言教学要积极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本节课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将语言知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语法教学放入具体的语言情景之中;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于语法之中。  Knowledge aims:  1.Get students to identify th
【摘要】目前在高职高专当中开展早读课的学校虽然不多,但是早读课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开展早读课是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早读课 效果 方法  学校通过开设早读课,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张开嘴巴大声说英语,弥补缺少语言环境的缺憾。针对早读课的现状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我就提高早读课的效果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弥尔顿的《失乐园》已经出版350年了,然而关注它的读者却并不多。在这首长达1万多行的无韵诗中,弥尔顿讲述了天堂里的战争和亚当、夏娃受撒旦引诱堕落并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全诗共分12卷,卷与卷之间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分别从堕落的天使撒旦和误入歧途的人类这两个视角来试图理解失去的天堂。对世俗的读者来说,这首长诗也是一次能量强大的有关反抗强权、向往未来和渴望救赎的冥想之旅。  尽管生于富有之家,但弥尔顿高
【摘要】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英语基础差、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大纲无针对性与实效性。筆者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介绍了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剖析了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师资结构、教学大纲、学生特点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应用型人才 学生基础  应用型人才是把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3-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见,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从目前来看,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策略单一,基本难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为此,英语教师要丰富评价策略,以评价促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策略 促进发展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
2005年。  哈里·博斯有个习惯,他会竭力避开隧道。然而,当他从洛根机场出来后,隧道怎么也避不开——要么走特德·威廉斯隧道,要么走萨姆纳隧道,随便你选。他租到的这辆车上的GPS系统选择了威廉斯隧道,于是哈里一路驶到了波士顿湾的海底深处。在隧道最低处,交通堵塞起来,接着车流完全停滞了,博斯这时才意识到,他乘坐的这趟从洛杉矶飞来的红眼航班的时间安排害得他被困在这个早高峰的堵点。  当然,和他过去待过
【摘要】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8B Unit5 Reading第二课时为例,尝试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将知识点放入语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阅读能力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 阅读第二课时 课堂生成  一、引言  《牛津初中英语》的阅读分为两课时,一般第一课时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第二课时通常关注的是文章中某些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用法。大多数情况下,阅读第二课时
【摘要】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学以致用,培养本科医学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 医学应用型人才 大学英语  【Abstract】For meeting the individual demand of students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ing, we innovated the c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