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技术,终于模式。中盛光电打破了传统光伏的制造悖论,走上另类成长的道路
八月中旬,一家光伏企业的老总如约造访了青云创投——这是国内惟一一家100%专注于清洁技术投资的风投,因屡屡创造上市神话并获得丰厚回报而红极一时。去年3月至7月,短短4个月时间内,青云创投两次投资了这家企业,总额为2000万美元。
这位老总便是中盛光电集团的董事长王兴华,一位略发福的中年男人,怀揣着打造另类光伏的梦想。他又去青云创投干什么?相关人士很容易将之与“其最近频繁出没在北京各大金融机构总部大楼里”联系在一起。然而,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和他所拜访的人知道。
在外界看来,拥有深厚管理、财务背景的王兴华,称自己对于资本操作“有所了解”显然是过于谦虚了。因为在资本市场上,中盛光电的两次成功融资案例早已传为佳话:2008年3月,中盛光电获得总额为1900万美元的风投,其中青云创投中国环境基金领投了1550万美元;2008年7月,随着“最后一批资金到账”,中盛光电再次融资3100万美元。
诚然,资本的助力是光伏企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光伏的科技产业性质,使之对资本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中盛光电这两年也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小企业很难生存,只有不断壮大,保持高速成长,否则不能顶住压力就会被淘汰。”王兴华直言,“没有资本,任何光伏企业都无法生存,包括中盛光电。”
虽然中盛光电起步较晚,但其成长速度却让业界叹为观止。从2005年正式进入该行业至今,公司已经发展到1 800多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欧美分公司。中盛光电的全球营销中心也与光伏巨头——中电光伏同处南京,在两年前的8月19日,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中盛光电向“光伏产业的华为”看齐的决心已然显现。不过,对于上市,王兴华心中自有一杆秤:“一是,要看外部的资本市场状况;二是,要看我们对资金的需求状况;此外,还要找到合适的时间点。”
始于技术。终于模式
如果说资本是中盛光电高速成长的催化剂,那么技术则是使其走上稳步盈利道路的“独门暗器”。中盛光电的这套用专业术语表述为“伺服系统”的玩意,在中盛光电起家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其具备的“提高电站的运转效率”与“提高电站跟电网的结合能力”,正是王兴华最乐意向媒体提及的太阳能电站的两大方向。
追日,顾名思义,跟着太阳走。“这样保证了效率。”王兴华告诉记者,美国一家电站业主把全球若干家伺服系统厂家的产品放在一起运转,实测结果显示,中盛光电的发电效率最高,比固定式系统高出了44%,比单轴追日系统也高出了20%。在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推出的榜单中,该系统关键的抗风性能上位于世界第一,转换效率排名世界前三。
“太阳能发电虽然比风电质量更好一些,但也相对不稳定,他对电网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中国的电网是经不起冲击的。但是追日系统能够自动平衡电网的符合,保持同一天的发电量的稳定。”王兴华表示,这一系统除了能大大提高效率外,还能对区域电网进行智能化控制。
与许多其他科技产品相同,中盛光电开发出这套系统走的是“开门制造”路线。2006年,中盛光电首先找到了一家有技术基础的西班牙公司合作,并在西班牙人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追日系统。至今,该产品已有三代产品陆续上市。
不可否认,中盛光电的电站解决方案也是建立在技术之上。如果没有拳头产品——双轴追日系统的支撑,中盛光电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公司今后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兴华更愿意将公司的成长归因于模式的选择。
定位在做电站解决方案,中盛光电其实经历了一个不算复杂、而实际上更加顺理成章的过程:“一开始我们是卖产品,后来开始卖服务,做EPC,现在是把电站建成以后往外销售。”王兴华强调,“现在只卖解决方案。”
他将光伏产业大致分成两块:“一块是制造,即所谓的设备提供商,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的生产。二是做渠道,即做解决方案。”在电话的这端,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王兴华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最后画出的一个大圈应该就是“渠道”涉及的范围,在解释这一“侧重下游的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时,王兴华使用了“终端”一词。
在国外。投资电站虽然周期较长,但回报稳定,一般达到10%以上,因此很受欢迎。王兴华告诉记者,中盛光电起初在国外EPC领域找到商机。“电站的投资人也分两类:一类是财务性的投资人,一类是长期持有电站的投资人。当然,财务投资人不会自己建电站,这让中盛光电找到了市场。于是,中盛光电做起了EPC——采购设备,进行电站施工建设。
然而,EPC并不是中盛光电所真正热衷的。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他开始思考向更接近下游的市场转移,直接面向终端的业主。“金融危机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相当于盖房子。不是没人买房子了,而是开发商没钱盖房子了。”此时,中盛有充足的资金实力。
而至于这一阶段的具体业务,王兴华打了一个比方:“如同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标拍卖获得土地后,在这块土地上建起电站。然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并与衔接电站入网环节,使之合法化。”
光伏幻像
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光伏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上游的硅原料、中游电池及其组件价格均大幅下跌。中盛光电的硅原料提纯加工业务受到重刨,但另一业务即产业链终端的太阳能电站系统提供,却暂未受到较多波及。
王兴华告诉记者,“终端市场的需求下降,原来销售的东西现在没法卖了,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中盛光电的订单相对稳定,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这些订单主要来自电站解决方案。今年这方面的订单陆续多了起来,明年会更多。”
2006年,中盛光电进军EPC、系统解决方案时。其他光伏企业在设备制造、组建的生产上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直到2008年下半年,中盛光电才收获了第一个订单,但是该订单总额25亿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单笔订单纪录。对于彼时错过的赚钱机会,王兴华自然也不会感到后悔。
电站解决方案的高利润和前景,终于引起其他光伏企业的注意。国内外光伏企业也相继室布进入EPC、电站解决方案领域,颇有些当初蜂拥追求产能的意味。不过,他对此并不以为然:“中盛光电比任何企业都要超前,而同行要深入了解、介入这一业务,需要更多时间,一些过程是无法绕过的。”
“中盛光电进军电站解决方案时,当时还是买方市场。等于说我们是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了前期的准备。而现在有更多的企业宣布进入这一市场时,肯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门槛。因此,最终的市场不会有很多家。“他笃信,中盛光电能够凭借创新的技术成为为数 不多的领军光伏企业之一。
如果说中盛光电在国内没有对手,那么在国际上呢?相关人士难以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实力强劲的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对手,中盛光电依然要向这一领域发力?王兴华并不这样认为,“中国企业在光伏行业还是比较强势的。而真正从事解决方案的跨国公司不是很多。”
与风能产业一样,光伏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入网等的制约,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也饱受诟病。对此,王兴华表示理1薛。但并不苟同:“虽然太阳能发电在整个电网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比风能有很多优势:能做的区域较广,发电质量较好。因其更多是在低压下使用,因此应用范围更广,市场更大。”
相反。他看好中国的光伏市场增长:“德国是世界上光伏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整个电网中,光伏尚且只占小于2%的比重,中国到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太阳能在整个电网中的比重达到12%的目标,即使能够实现一半,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了。”
此外,多晶硅太阳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污染与高能耗,也为相关人士留下口实。“多晶硅太阳能的单位GDP能耗并不是特别高,至于其所谓的污染,也只是企业性的问题,并不是行业性的问题,是某些小企业因为工艺不过关,而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现在,国内外都在鼓励搞多晶硅。”王兴华对这一产业依然乐观。
政策期许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正经历着成长初期的烦恼:单纯通过技术的改善,很难降低光伏企业的成本。高昂的发电成本,几乎使光伏产业看不到任何发展的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企业现在不但挣不到钱,而且要贴钱,大企业尚且能够维持运转,小企业已经无力回天,长此以往。没有企业愿意再做光伏产业了。”王兴华的企业,虽然已经解决了成长初期的烦恼,但仍然对政策抱有期许:“对光伏的补贴需要系统性的立法”。
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每瓦补贴20元。
王兴华认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太阳能发电的电价,因此。光伏发电的成本会依然高企,而由此导致光伏产品大规模地应用于商业领域也会沦为空谈。但是随后,“金太阳工程”的如期而至,则弥补了“太阳能屋顶计划”留给光伏企业的遗憾:“用上网电价法做补贴,可能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也更加市场化,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而各地方政府的举动,也让他大加赞赏,中盛光电甚至亲身体验了政策制定的过程——参与到江苏省地方光伏政策的制定,让企业对政策出台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各省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但是,整体来讲国家性的政策出台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目前的光伏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外,中盛光电的主力客户也大都在国外。而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王兴华预计这一状况很快将发生改变。“明年上半年,中国的光伏产业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快:在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会大幅下降,接近传统能源。”届时,中盛光电的“跨国公司”称谓将不舍任何戏谑成分。
明年上半年,中国的光伏产业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快;在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会大幅下降,接近传统能源。
八月中旬,一家光伏企业的老总如约造访了青云创投——这是国内惟一一家100%专注于清洁技术投资的风投,因屡屡创造上市神话并获得丰厚回报而红极一时。去年3月至7月,短短4个月时间内,青云创投两次投资了这家企业,总额为2000万美元。
这位老总便是中盛光电集团的董事长王兴华,一位略发福的中年男人,怀揣着打造另类光伏的梦想。他又去青云创投干什么?相关人士很容易将之与“其最近频繁出没在北京各大金融机构总部大楼里”联系在一起。然而,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和他所拜访的人知道。
在外界看来,拥有深厚管理、财务背景的王兴华,称自己对于资本操作“有所了解”显然是过于谦虚了。因为在资本市场上,中盛光电的两次成功融资案例早已传为佳话:2008年3月,中盛光电获得总额为1900万美元的风投,其中青云创投中国环境基金领投了1550万美元;2008年7月,随着“最后一批资金到账”,中盛光电再次融资3100万美元。
诚然,资本的助力是光伏企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光伏的科技产业性质,使之对资本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中盛光电这两年也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小企业很难生存,只有不断壮大,保持高速成长,否则不能顶住压力就会被淘汰。”王兴华直言,“没有资本,任何光伏企业都无法生存,包括中盛光电。”
虽然中盛光电起步较晚,但其成长速度却让业界叹为观止。从2005年正式进入该行业至今,公司已经发展到1 800多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欧美分公司。中盛光电的全球营销中心也与光伏巨头——中电光伏同处南京,在两年前的8月19日,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中盛光电向“光伏产业的华为”看齐的决心已然显现。不过,对于上市,王兴华心中自有一杆秤:“一是,要看外部的资本市场状况;二是,要看我们对资金的需求状况;此外,还要找到合适的时间点。”
始于技术。终于模式
如果说资本是中盛光电高速成长的催化剂,那么技术则是使其走上稳步盈利道路的“独门暗器”。中盛光电的这套用专业术语表述为“伺服系统”的玩意,在中盛光电起家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其具备的“提高电站的运转效率”与“提高电站跟电网的结合能力”,正是王兴华最乐意向媒体提及的太阳能电站的两大方向。
追日,顾名思义,跟着太阳走。“这样保证了效率。”王兴华告诉记者,美国一家电站业主把全球若干家伺服系统厂家的产品放在一起运转,实测结果显示,中盛光电的发电效率最高,比固定式系统高出了44%,比单轴追日系统也高出了20%。在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推出的榜单中,该系统关键的抗风性能上位于世界第一,转换效率排名世界前三。
“太阳能发电虽然比风电质量更好一些,但也相对不稳定,他对电网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中国的电网是经不起冲击的。但是追日系统能够自动平衡电网的符合,保持同一天的发电量的稳定。”王兴华表示,这一系统除了能大大提高效率外,还能对区域电网进行智能化控制。
与许多其他科技产品相同,中盛光电开发出这套系统走的是“开门制造”路线。2006年,中盛光电首先找到了一家有技术基础的西班牙公司合作,并在西班牙人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追日系统。至今,该产品已有三代产品陆续上市。
不可否认,中盛光电的电站解决方案也是建立在技术之上。如果没有拳头产品——双轴追日系统的支撑,中盛光电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公司今后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兴华更愿意将公司的成长归因于模式的选择。
定位在做电站解决方案,中盛光电其实经历了一个不算复杂、而实际上更加顺理成章的过程:“一开始我们是卖产品,后来开始卖服务,做EPC,现在是把电站建成以后往外销售。”王兴华强调,“现在只卖解决方案。”
他将光伏产业大致分成两块:“一块是制造,即所谓的设备提供商,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的生产。二是做渠道,即做解决方案。”在电话的这端,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王兴华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最后画出的一个大圈应该就是“渠道”涉及的范围,在解释这一“侧重下游的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时,王兴华使用了“终端”一词。
在国外。投资电站虽然周期较长,但回报稳定,一般达到10%以上,因此很受欢迎。王兴华告诉记者,中盛光电起初在国外EPC领域找到商机。“电站的投资人也分两类:一类是财务性的投资人,一类是长期持有电站的投资人。当然,财务投资人不会自己建电站,这让中盛光电找到了市场。于是,中盛光电做起了EPC——采购设备,进行电站施工建设。
然而,EPC并不是中盛光电所真正热衷的。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他开始思考向更接近下游的市场转移,直接面向终端的业主。“金融危机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相当于盖房子。不是没人买房子了,而是开发商没钱盖房子了。”此时,中盛有充足的资金实力。
而至于这一阶段的具体业务,王兴华打了一个比方:“如同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标拍卖获得土地后,在这块土地上建起电站。然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并与衔接电站入网环节,使之合法化。”
光伏幻像
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光伏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上游的硅原料、中游电池及其组件价格均大幅下跌。中盛光电的硅原料提纯加工业务受到重刨,但另一业务即产业链终端的太阳能电站系统提供,却暂未受到较多波及。
王兴华告诉记者,“终端市场的需求下降,原来销售的东西现在没法卖了,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中盛光电的订单相对稳定,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这些订单主要来自电站解决方案。今年这方面的订单陆续多了起来,明年会更多。”
2006年,中盛光电进军EPC、系统解决方案时。其他光伏企业在设备制造、组建的生产上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直到2008年下半年,中盛光电才收获了第一个订单,但是该订单总额25亿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单笔订单纪录。对于彼时错过的赚钱机会,王兴华自然也不会感到后悔。
电站解决方案的高利润和前景,终于引起其他光伏企业的注意。国内外光伏企业也相继室布进入EPC、电站解决方案领域,颇有些当初蜂拥追求产能的意味。不过,他对此并不以为然:“中盛光电比任何企业都要超前,而同行要深入了解、介入这一业务,需要更多时间,一些过程是无法绕过的。”
“中盛光电进军电站解决方案时,当时还是买方市场。等于说我们是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了前期的准备。而现在有更多的企业宣布进入这一市场时,肯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门槛。因此,最终的市场不会有很多家。“他笃信,中盛光电能够凭借创新的技术成为为数 不多的领军光伏企业之一。
如果说中盛光电在国内没有对手,那么在国际上呢?相关人士难以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实力强劲的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对手,中盛光电依然要向这一领域发力?王兴华并不这样认为,“中国企业在光伏行业还是比较强势的。而真正从事解决方案的跨国公司不是很多。”
与风能产业一样,光伏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入网等的制约,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也饱受诟病。对此,王兴华表示理1薛。但并不苟同:“虽然太阳能发电在整个电网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比风能有很多优势:能做的区域较广,发电质量较好。因其更多是在低压下使用,因此应用范围更广,市场更大。”
相反。他看好中国的光伏市场增长:“德国是世界上光伏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整个电网中,光伏尚且只占小于2%的比重,中国到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太阳能在整个电网中的比重达到12%的目标,即使能够实现一半,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了。”
此外,多晶硅太阳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污染与高能耗,也为相关人士留下口实。“多晶硅太阳能的单位GDP能耗并不是特别高,至于其所谓的污染,也只是企业性的问题,并不是行业性的问题,是某些小企业因为工艺不过关,而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现在,国内外都在鼓励搞多晶硅。”王兴华对这一产业依然乐观。
政策期许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正经历着成长初期的烦恼:单纯通过技术的改善,很难降低光伏企业的成本。高昂的发电成本,几乎使光伏产业看不到任何发展的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企业现在不但挣不到钱,而且要贴钱,大企业尚且能够维持运转,小企业已经无力回天,长此以往。没有企业愿意再做光伏产业了。”王兴华的企业,虽然已经解决了成长初期的烦恼,但仍然对政策抱有期许:“对光伏的补贴需要系统性的立法”。
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每瓦补贴20元。
王兴华认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太阳能发电的电价,因此。光伏发电的成本会依然高企,而由此导致光伏产品大规模地应用于商业领域也会沦为空谈。但是随后,“金太阳工程”的如期而至,则弥补了“太阳能屋顶计划”留给光伏企业的遗憾:“用上网电价法做补贴,可能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也更加市场化,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而各地方政府的举动,也让他大加赞赏,中盛光电甚至亲身体验了政策制定的过程——参与到江苏省地方光伏政策的制定,让企业对政策出台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各省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但是,整体来讲国家性的政策出台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目前的光伏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外,中盛光电的主力客户也大都在国外。而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王兴华预计这一状况很快将发生改变。“明年上半年,中国的光伏产业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快:在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会大幅下降,接近传统能源。”届时,中盛光电的“跨国公司”称谓将不舍任何戏谑成分。
明年上半年,中国的光伏产业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快;在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会大幅下降,接近传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