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和容貌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书人单调的读书生活中,时常会点缀着某些自娱性的节目。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但在当事人自己却真能品尝到一丝特异的滋味。譬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位读书人站在自己的书橱前,静静地浏览林林总总的藏书。这倒没什么,触动我们的是此时他的表情中的某样东西。目光在一排排书脊上逡巡往返,仿佛元帅检阅列队待发的兵士,但元帅脸上攒足了威严,爱书人却是如霭霭月光般的温情宁静,容易使人联想起挽起沉甸甸的谷穗时的农人。间或他会抽出一本,随意地翻翻,目光的柔和散漫泄露了此刻他对别物是视而不见的。此时的情形,和爱恋得遂后的心旷神怡颇相邻近。
  事实上也是这样,爱书人与他喜爱的书之间都曾有过某种精神上的肌肤相亲,因而检寻起来总是难免动情。这或者不易为别人理解,但好在他常常就是我们自己。
  书很多,时常又摆放得杂乱,一本书置身其中,便仿佛一片叶子藏于一棵百年老树。但对于爱书人,每片叶子都是独特的、可辨可识的,当他的目光抚摸过的瞬间,便仿佛有一阵轻风掠过,每一片叶子都会发出自己独有的声响、光亮和气息,它们自书的内部向外放射。对于爱书人,它们曾经是或者仍然是一种触摸或叩击,散漫的一瞥或是长久的凝视,轻拂过的和风或是炸裂般的响雷。
  这种影响不会没有印迹。在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他的藏书常常有助于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无言的站立要胜过冗长的自我表白。一柜注入了主人心血的、历经多年搜集积聚的书籍,不可漫不经意地对待。一本书便是一条流向心灵去的小溪,无数条溪流的汇聚便形成一个湖泊,在阳光下熠熠发亮。那是情感与智慧之光,诗和哲学构成它们的色谱和波长。它的每一闪烁都是一次对灵府的照亮。它又是一面镜子,在屏息凝神的注视中,它的主人的精神容貌会从深处渐渐浮现,依稀可辨。谁热切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或勃洛克的诗,他对苦难和拯救的理解肯定会比别人深刻;谁对希梅内斯笔下那头可爱的小银驴喜爱不已,他定然依旧保存着一颗善良多情的心,在日常生活中会设法看护好每一缕笑容,消除对每一丝新萌芽的敌意;喜爱李太白诗、苏东坡词、袁中郎文到了脱口成诵地步的,多半是些任性自适、不肯受羁绊束缚的人物,因为循规蹈矩或者物欲心机过重的人难以具有那种自由奔放的精神。这样看来,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它们的精神、气息、趣味和美学进入他的视野和胸次,浸润他、熏蒸他,最终成为他灵魂心性的一部分。
  这时,我们便在不知不觉地接近另外一个角色:时间。它很深藏,平常不易被想到,只是在翻动某本年代已久的书籍时,才偶尔从那已变黄变脆的纸页间瞥见它隐匿的影子。然而它却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说,精神对于精神的呼应、推动、扬弃或者对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就是那条件,仿佛土壤之于种子。一本书在某个时分与主人相遇,进入他的书橱,并被阅读,這些看上去完全偶然的因素背后,其实是精神的一次主动出击。选择离不开尺度,而尺度总是寓于某一段具体的时间。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对于书与人关系的认识就不会完整。每本书都或深或浅或显或隐地同一段生命时光发生关联,联系着彼时精神或情感的特定状态,折射出迷茫或者坚信,颓丧或者热狂,对感官的迷醉或者对理性的崇仰。那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弃置一侧的书,往往是缩略储存了对应着整个人生的丰富的意义密码。譬如《堂·吉诃德》,青年人读了觉得好笑,中年人读了陷入沉思,老年人读了却想大哭一场!书与人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对应,它们在时间中呈现并展开。这样看来,检视一个人读过的书,实质上是在阅读一页精神生长的历史。
  一个人若拥有数千册的个人藏书,它们所引发的好奇心会是多样的。这其中有些人家,走进他们的书房时会惊诧于其内容的纷繁驳杂,它们构建出一个无限阔大的精神空间,使试图按学科专业分类的努力变得困难了。尽管如此,我们却了解它们的主人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购书者。这说明在这本书与那本书之间,不同种类的书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尽管这种联系常常是潜隐的,只有书的主人自己才知晓的。每本书都在参与绘制一幅内在统一的精神图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线条、一个细节或一处局部。而有多少具备自己个性的读书人,就会有多少独特的精神景观,它们可以相似或接近,但绝不会雷同。
  西哲有言:“人的品格,可从他所读的书判断,犹如可以从他交往的朋友判断出来一样。”这句话或许简略了些,没有能够揭示出精神生活中人及书的互动过程与机制,但无疑它是对的。吟诵起这句格言,我们不由得又一次想起那个古老而普泛的比喻——镜子和容貌。
  (选自《镜子和容貌》,大象出版社。有删节)
其他文献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期刊
丝绸之路,也许是古代华夏文明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出玉门关,穿越白龙堆沙漠,来到罗布泊西北缘的古国楼兰,溯孔雀河而上,抵达尉犁、渠犁(今库尔勒),再经由轮台、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古丝路北道。到了唐代,因为天山北麓西行之路的开通,这条路成为了中道。然而,无论汉还是唐,这条横越大漠流沙的古道都是丝路最精彩的篇章,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行走过这条道路
期刊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b,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功德政事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c,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瓯越间好事鬼d,山椒水滨多淫祀e。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f,则曰将军;有温而愿、皙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g。
期刊
经过黄巾农民起义的打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群雄逐鹿。由于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一些豪强地主和世族势力迅速膨胀,他们不仅家财万贯,而且拥兵自重,成为地方的实力派。在混战中形成的魏、蜀、吴三国政权,都是依靠豪强世族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三国的统治者明白,对于豪强世族,既要依靠,又要限制,以防止他们操纵朝政,这就决定了三国时期监察制度的新特点。这里,集中讲一讲曹魏的情况。  如果单
期刊
中国古代公文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很多名篇。但其中也有一些泥沙俱下的粗制滥造,或者说名不副实之作。本文所举的“隋炀帝的诏书”“奕山的奏折”以及陶穀的“禅让文”就属此类。从这三篇公文中,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是:今天的公文写作者应该说实话、真话和有思想的话,以对历史、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和对文字、人生的敬畏,认认真真写好每篇公文。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临淄人主父偃云游诸国徒劳无果后来到长安,在依
期刊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①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②爱,给一果下马③,常服御④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⑤,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⑥,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
期刊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十六)  唐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除宦官问题外,还有藩镇问题。  唐代藩镇的设置,是由开元、天宝时期的周边节度使和内地采访使,在安史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形成的行政实体。它们演变的渊源不同,在整个藩镇形势中的地位各异,因而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类型。  首先,安禄山起兵于河朔,战乱平息后,河北地区仍由安史旧部统领,并出现了割据自雄的局面,迄唐亡不改,流风及于河南部分地区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观念跟我们今天的生活也许存在着一定距离,不过,具体到“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却并不会令人感到陌生。后四种都能跟我们所熟悉的颜色直接或间接地对应起来,唯独“青”让人感到些许困惑。一方面,当我们试图把它跟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首先进入脑海中的一定是“青山绿水”“草色青青”这类典型的绿色形象;另一方面,《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又使得“青”跟蓝色的密
期刊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之学首先是“用心于内”的“为己之学”,即便在从事社会事业的“外王”当中,时时反省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内圣与外王并非割断的两截,也不是有人说的先内圣后外王,或先外王后内圣。在求“本”上,虽有内圣在先而外王为后的逻辑顺序,但在事理中,则内圣中有外王,外王中有内圣,二者融为一体。  “三省”的修养非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丙申,至马嵬驿b,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c,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a,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