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集合代替原来在时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
“那请你再说说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方法吧。”在面试官的频频点头和追问之中,我从容地将自己课堂所学、实习所见尽可能丰富地呈现给面试官……
考核结束,我走出面试室,虽然结果并没有公布,但我已感觉到了求职以来最强烈的自信,我觉得自己战胜了竞争对手,更战胜了自己。此刻的脑海中,自己毕业求职路上的一幕一幕开始不停地翻滚……
由“糊”转“凉”再到“爽”
2020年真是个色彩斑斓的毕业求职季,春招、空宣、直聘、优才、云端……满屏信息强入了很多应届毕业生的“非”常生活。身疲、心倦,占据了我的求职半程:一方面我要紧赶试验进度和学术论文,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准备求职面试,后面还要克服疫情以及衍生的诸多影响。先期准备始于秋招之前,我分别联系请教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几位师兄师姐和校友,获取了他们的求职经验和宝贵建议。对于水利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可供选择的工作类型主要有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师兄师姐们给我的建议是: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样自身起点可能较高,了解各类型单位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好。后来,我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在,又比照了各种类型工作的风格和岗位特色,认为业主单位可能会比较适合自己,于是我准备沿着这个方向开始自己的求职探索,期间再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意向不断修正计划并确定发力点。
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选择“大平台”,用人单位要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这样我或许有机会获得更宽的行业格局和更多的锤炼。在我刚刚踏上求职之路的一段时间,正好我的水力学实验也正处于最繁杂的阶段,我要利用搭建在水力实验大厅的渠道模型进行测流试验,控制试验工况是一个十分麻烦的过程,要通过泵频率和阀门的双重控制来确定,后期的試验数据处理也是用到了许多软件及模型;此外,我的毕业论文内容还包括数值模拟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构建模型、网格划分、模拟计算、后处理等等过程。当学业压力遇上求职碰壁,真是想不烦都难。
我参加了某设计院的招聘宣讲,不曾想连简历初筛都没通过,这令我非常沮丧,一度开始自我怀疑,但冷静下来想想,很可能是我的“专业匹配度不够”。该设计院的相关岗位要求熟练掌握DHI Mike、SuperMap等专业软件、熟悉C 、java等程序开发语言,而这些技能并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所擅长的。
随后我还面试了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建筑某集团公司。这家公司的招聘环节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测试求职者的专业英语能力、面对突发状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察应聘者的职业规划是否契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等。当时的面试官是公司的总经理、主管等人。这样的特殊“考场”我还是头一次进,紧张得简直乱了方寸。当时眼里看到的都是与我一同面试的竞争者们十分亮眼的表现,紧张和担忧的情绪一下淹没了我脑海里的“草稿”,以至于许多构思好的答案都没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自己都嫌弃那时的我不自信,更不要说考官了,错失良机也就成了必然。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讲:经历不同于经验,经验需要适合自己的总结。我仔细反思了之前的每一次“失败”,这让我渐渐明白,努力对于求职来说很重要,但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理智的应对更是不可或缺。于是,我调整好状态,开始逐条对照招聘单位要求重新制作简历,并条分缕析地仔细梳理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以积极而理性的态度,自信面对后来的每一场面试。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我已经非常了解自己的就业需求和优势,于是开始先在网络上筛选符合自己要求的企业并投递简历;当心仪的企业到北京的各大高校宣讲时,我也积极参加,进一步了解该企业是否与自己的优势相契合;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应聘“资料包”,比如不断地修改简历,准备多有侧重的自我介绍版本,包括英文版;对每一次求职经历仍然要进行充分的剖析和总结……没想到,应对求职“大考”,由“糊”转“凉”再到“爽”的感受演变就在这样看上去循环往复的情境中悄然发生了。
“最后一课”通关
2019年9月,三峡集团2020年招聘公告公布,让人惊喜的机会呈现在眼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中国水利事业的标志性工程是由三峡集团负责建设与运营的,而三峡新能源是三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承载着发展新能源、打造三峡集团第二主业——风能产业的历史使命。在我心中,这是我身为“中国农大水利人”最好的机遇和选择。现在回想起面试三峡集团的整个过程:简历投递—简历初筛—初试群面—复试群面—结构化面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位,我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取机会。
在投递简历时,我面临许多选择,招聘网站上的用人单位有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面对这些选择,我先了解了这些子公司的主要业务以及发展方向,随后仔细分析:我想要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我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权衡多方面因素之后,我果断选择报名了三峡新能源的面试。
面试之前,我与一同参加面试的竞争者进行了一些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均是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这无形间又给我带来了压力。群面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专业知识储备丰富,面对考官官抛来的问题,大家总能用简练的话语回答,逻辑还很严谨,表达中洋溢出的自信微笑更是加分。此刻的我再次提醒自己:凸显优势,放松表达。我迅速检索脑海中存储的各种“资料包”,综合临场的现实情况,配置出自认为最适宜应对当下对手的排列组合。
终于轮到我面试了,我深吸一口气,充满自信地打开了我的“话匣子”。在自我介绍时,我着重说明了自己在水电站施工现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淠史杭灌区以及三门峡水利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实习的经历,以及在硕士期间担任研究生会问题外联部部长的学生工作经验等。在与面试官的眼神交流中,我似能感受到他们肯定的回应。
终于,我顺利进入到了最后一轮结构面试,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
两周之后,正如我所感觉的那样,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录用信如约而至。
经历了这么多,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正是大学期间每一天的点滴付出和积累凝聚成了我这次越过就业门槛最关键的那块踏脚石;而自己在求职本身这个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地习得、不断地自我挑战的经历,似乎就是我大学期间还未完成的那“最后一课”。
很开心,我如愿毕业,“最后一课”的成绩是——offer!
责任编辑:马春梅
经历了这么多,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正是大学期间每一天的点滴付出和积累凝聚成了我这次越过就业门槛最关键的那块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