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者的实践感受对研究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学问题的感受如何,影响着对教学问题的敏感性,也影响对教学问题研究价值的认识。从当下高考历史科目考察的方向和设题出处来看,所设试题常常默认已知初中所学。初中历史知识点多为培养基本的学科判断能力,时空性是历史科目特征的第一要素,更是历史事物与其他社科人文类的一个重要区别点。如何区分初高中历史时空观的维度,同时又能使两者对接以更好的应对高考,成为了当下新课改、新高考下素养渗透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初高中衔接更多的是仰仗教师的实施,所以,教师对于教学问题体察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解决初高中时空观衔接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感受;历史核心素养;高考;初高中时空观衔接
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应主要按照核心素养的五要素进行,因为从学情来看,相当一部分的高中学生存在遗忘初中所学的现象,并且对于初中历史事物的纬度解剖停留在死记硬背和不知所以然的阶段。而面对高中历史问题常常用老办法、老思维,且对历史事物形成的认知对比初中难度无明显提高,对于本质的认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历史学习难度第一关是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脱离特定时空条件的过往事物不具备承载历史本质任务的使命。从研究角度而言,实际的操作难于一切,而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示例和引导。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和突破,是解决衔接问题的根本推动力,主要以以下几方面问题为表现。
一、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内容和教学实践的衔接。
教师主动衔接意识。从近年当下高考历史科目考察的方向和设题出处来看,初中教材目前有较多的题目设置来源。实际备考、应考过程中早已发现,所设试题常常默认已知初中所学,出现与高考看似脱节实则注重人文、历史素养积累的这一亮点。因此,教师应扮演主动出击的角色,带领学生突围这一实际难题。包括理论上的衔接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都需要教师先于学生有所思考,能够使得衔接在素质教育之下起到实际的应用。
1、回顾、了解、研读初中历史课本,对高中内容比照。以高中人民版和初中人教版为例,其他初高中对比版本结果趋同,即初中教材编排较高中更为注重社科人文类的基础、普及性作用,且教材更多的注重时序性。时序性这一点正是高考要求回归历史学科第一性的本质体现,同时,这一点对应高考素养要求中的时空观。但同样的考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就对学生提出了更为抽象、立体的思维要求。加上高中教材更重逻辑和非二元观的学科启示,与初中编排标准和难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大部分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就在这一层面形成了屏障。
2、将衔接问题进行转化。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此次实践的具体内容锁定在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的教学渗透。教师是实践的主力军,不可只在理论上灌输时空观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相反,直观的办法更有利于学生领会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初高中有明确对接的内容,整合出具体案例或者以微专题等形式直观呈现,正面引导。时空观的渗透与应用有很高的逻辑性要求,往往却是学生丢分的第一因素。所以,将教学问题具体转化为命题有助于提升教学、学习质量。
3、允许设计方案、认识与应用有欠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探索,它不应是外部强加的、被动的研究。教师在确定具体课题后的探究轨迹应是在实践与研究两点之间反复操作。因此,这个过程中不排斥试验性的教学设计漏洞和衔接的处的不顺畅。初高中时空观渗透的衔接摩擦是教师改进教学最好的助推剂,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为衔接主体,初高中难度认知转变与应用
1、高中时空观的基本认知。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应试技巧停留在识记、死记硬背的阶段。历史长河中,时间、空间是历史事物的第一性。学生往往忽略通过这个第一性去判断考查的方向和目的,外加高中阶段较强的逻辑性和独立思考的要求,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虎头蛇尾而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是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亟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2、程序与方法的转变。历史时空观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空间,两者不能割裂。两种要素合并思考判断,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初高中时空观的对接是一种助考方法,具体来说,更多的是将初中与高中同一知识点或者彼此空缺的知识点对接。例如,单一事物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单一时空线索中的历史事物,上述两种维度反复转换,可强化概念和时空性。因建议引导的直观性,思维导图配以倒叙等相融合,能够在程序上减轻时空的混乱性。
3、回归核心素养和备考中的运用。时空观是直观引导、隐形渗透,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学习技巧与能力。在实际应考中,在试题中的有效运用是核心素养形成最有效的检测之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中的图文类试题,就是对时空观直接的体现。
一般的历史教学研究往往只涉及“知”的范围,初高中历史时空观的衔接实践需要推进到“行”的领域,这是新高考下,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初高中衔接、特别是时空衔接,看似简单的线索,它是否有生命力,还在于能否采取有效的教学研究、实践方式,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隨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持续发展,教学研究就必须与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向成熟,就应该从根本上进行理念转变和方法多样性的探讨。
三、高考下历史时空观整体认知与应考
历史时空观的要义为,对事物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从这一点来看,它绝不是简单的对时间、空间的各自定位。其间的联系和对其的分析思考,是历史学科对于人类社会一个长久性的智慧供给。因此,它被作为一个难题而确定下来。要解决这一难题,不仅仅是针对当下高考题目中默认初中所学的这一点问题,因果联系来丰富时空观的内涵,才是学科的发展要求。
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特别凸显双向互动,即过去、现在、未来。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到公元前2070年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伴随的是能够征服的空间变得更广大,这就将人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就衔接这一点来说,高中历史编排内容架空的部分,依靠学生知识积累和思考,更依靠教师为首的回顾性学习。但教师如何在衔接中推进具体时空观念的素养教学立意?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就不能是单一层面的时间空间对接延续。例如:从知识层面来讲,初中教材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高中教材没有针对这一点进行再介绍,宋以后经济重心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这个概念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在时空上的困惑。
从能力、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初中已学来判断经济重心开始到最后完成南移的各自标志时间点是什么,这类问题更多的是时间线索。但江南和南方的区别在经济重心这一问题上有交叉概念,由江南扩展到更大面积的南方也是由时间推进带来的结果。学生通过某个特例能够知道,时空本身在变。而高考考查时空的视角在变,意味着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变。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充分利用初中已学衔接高中的同时,思考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在初高中衔接中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在哪里?
四、实践、发展展望
实际上,教学情境的创新已经是对时空观的另一面展现。什么样的考点、知识点有明显的衔接空间,什么样的概念便于衔接,教师需要挖掘出具有典型衔接效果的案例。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设置首先需要横向、纵向展现不同难度的同一历史事物。什么样的课堂能够更好的展现初高中时空观衔接,对于教师选材、方法上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高考而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对于初高中时空观衔接细节上的困惑是无法避免的的。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本身并无陌生感,近年各大研究、课题有具体内容展开,但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依然有较大差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初高中衔接各项具体内容的确定成为改革热潮之一。教师独到的教学思想是提升衔接内容的灵魂;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空观精准衔接的基础。时空观作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要求之一,针对高考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从教师层面讲能够帮助职业倦怠,是学生应考需要,更是新课程、新高考的教育改革需要。
关键词:实践感受;历史核心素养;高考;初高中时空观衔接
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应主要按照核心素养的五要素进行,因为从学情来看,相当一部分的高中学生存在遗忘初中所学的现象,并且对于初中历史事物的纬度解剖停留在死记硬背和不知所以然的阶段。而面对高中历史问题常常用老办法、老思维,且对历史事物形成的认知对比初中难度无明显提高,对于本质的认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历史学习难度第一关是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脱离特定时空条件的过往事物不具备承载历史本质任务的使命。从研究角度而言,实际的操作难于一切,而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示例和引导。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和突破,是解决衔接问题的根本推动力,主要以以下几方面问题为表现。
一、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内容和教学实践的衔接。
教师主动衔接意识。从近年当下高考历史科目考察的方向和设题出处来看,初中教材目前有较多的题目设置来源。实际备考、应考过程中早已发现,所设试题常常默认已知初中所学,出现与高考看似脱节实则注重人文、历史素养积累的这一亮点。因此,教师应扮演主动出击的角色,带领学生突围这一实际难题。包括理论上的衔接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都需要教师先于学生有所思考,能够使得衔接在素质教育之下起到实际的应用。
1、回顾、了解、研读初中历史课本,对高中内容比照。以高中人民版和初中人教版为例,其他初高中对比版本结果趋同,即初中教材编排较高中更为注重社科人文类的基础、普及性作用,且教材更多的注重时序性。时序性这一点正是高考要求回归历史学科第一性的本质体现,同时,这一点对应高考素养要求中的时空观。但同样的考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就对学生提出了更为抽象、立体的思维要求。加上高中教材更重逻辑和非二元观的学科启示,与初中编排标准和难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大部分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就在这一层面形成了屏障。
2、将衔接问题进行转化。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此次实践的具体内容锁定在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的教学渗透。教师是实践的主力军,不可只在理论上灌输时空观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相反,直观的办法更有利于学生领会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初高中有明确对接的内容,整合出具体案例或者以微专题等形式直观呈现,正面引导。时空观的渗透与应用有很高的逻辑性要求,往往却是学生丢分的第一因素。所以,将教学问题具体转化为命题有助于提升教学、学习质量。
3、允许设计方案、认识与应用有欠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探索,它不应是外部强加的、被动的研究。教师在确定具体课题后的探究轨迹应是在实践与研究两点之间反复操作。因此,这个过程中不排斥试验性的教学设计漏洞和衔接的处的不顺畅。初高中时空观渗透的衔接摩擦是教师改进教学最好的助推剂,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为衔接主体,初高中难度认知转变与应用
1、高中时空观的基本认知。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应试技巧停留在识记、死记硬背的阶段。历史长河中,时间、空间是历史事物的第一性。学生往往忽略通过这个第一性去判断考查的方向和目的,外加高中阶段较强的逻辑性和独立思考的要求,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虎头蛇尾而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是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亟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2、程序与方法的转变。历史时空观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空间,两者不能割裂。两种要素合并思考判断,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初高中时空观的对接是一种助考方法,具体来说,更多的是将初中与高中同一知识点或者彼此空缺的知识点对接。例如,单一事物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单一时空线索中的历史事物,上述两种维度反复转换,可强化概念和时空性。因建议引导的直观性,思维导图配以倒叙等相融合,能够在程序上减轻时空的混乱性。
3、回归核心素养和备考中的运用。时空观是直观引导、隐形渗透,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学习技巧与能力。在实际应考中,在试题中的有效运用是核心素养形成最有效的检测之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中的图文类试题,就是对时空观直接的体现。
一般的历史教学研究往往只涉及“知”的范围,初高中历史时空观的衔接实践需要推进到“行”的领域,这是新高考下,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初高中衔接、特别是时空衔接,看似简单的线索,它是否有生命力,还在于能否采取有效的教学研究、实践方式,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隨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持续发展,教学研究就必须与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向成熟,就应该从根本上进行理念转变和方法多样性的探讨。
三、高考下历史时空观整体认知与应考
历史时空观的要义为,对事物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从这一点来看,它绝不是简单的对时间、空间的各自定位。其间的联系和对其的分析思考,是历史学科对于人类社会一个长久性的智慧供给。因此,它被作为一个难题而确定下来。要解决这一难题,不仅仅是针对当下高考题目中默认初中所学的这一点问题,因果联系来丰富时空观的内涵,才是学科的发展要求。
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特别凸显双向互动,即过去、现在、未来。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到公元前2070年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伴随的是能够征服的空间变得更广大,这就将人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就衔接这一点来说,高中历史编排内容架空的部分,依靠学生知识积累和思考,更依靠教师为首的回顾性学习。但教师如何在衔接中推进具体时空观念的素养教学立意?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就不能是单一层面的时间空间对接延续。例如:从知识层面来讲,初中教材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高中教材没有针对这一点进行再介绍,宋以后经济重心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这个概念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在时空上的困惑。
从能力、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初中已学来判断经济重心开始到最后完成南移的各自标志时间点是什么,这类问题更多的是时间线索。但江南和南方的区别在经济重心这一问题上有交叉概念,由江南扩展到更大面积的南方也是由时间推进带来的结果。学生通过某个特例能够知道,时空本身在变。而高考考查时空的视角在变,意味着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变。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充分利用初中已学衔接高中的同时,思考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在初高中衔接中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在哪里?
四、实践、发展展望
实际上,教学情境的创新已经是对时空观的另一面展现。什么样的考点、知识点有明显的衔接空间,什么样的概念便于衔接,教师需要挖掘出具有典型衔接效果的案例。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设置首先需要横向、纵向展现不同难度的同一历史事物。什么样的课堂能够更好的展现初高中时空观衔接,对于教师选材、方法上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高考而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对于初高中时空观衔接细节上的困惑是无法避免的的。初高中时空观的衔接本身并无陌生感,近年各大研究、课题有具体内容展开,但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依然有较大差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初高中衔接各项具体内容的确定成为改革热潮之一。教师独到的教学思想是提升衔接内容的灵魂;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空观精准衔接的基础。时空观作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要求之一,针对高考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从教师层面讲能够帮助职业倦怠,是学生应考需要,更是新课程、新高考的教育改革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