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问题自夏丏尊先生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能令所有人信服,同时也没有一套具体的、能推而广之的语感教学的方法。本文分析了语感的概念,并分析了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感 教学
“语感”一词自夏丏尊先生提出至今,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专家论文中。课程标准里和教室课堂上,热火的研究没有能够完全揭开语感的面纱,虽促进了语感在教学中的普及,但也形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研究深实践浅的现象。深究下来,之所以“语感教学”浮于表面,是因为:第一,“语感”尚未界定清晰,尽管口号响亮,但并无多少一线教师能深刻了解其具体内涵,要让一个模糊的概念被广泛确切地运用实在是难上加难。第二,众多一线教师只知按照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语感”,尽管零零碎碎懂得一点方法,但是手头并无一套系统的“语感教学”方案体系,所以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本文将尝试探究相关内容。
1 “语感”的界定
个人认为“语感”一词至今性质不明确,以致各家各言其是,原因有二:一是逻辑不清。所谓“性质”,指事物的特性、本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而“属性”又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故要给“语感”定性,必先通过区别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特点。纵观文献,很多人都是先探究语感性质,再罗列语感特点或者属性,结果是说了很多重复的话却没有说透。二是缺乏科学而明确的方法。个人比较推崇《语文教育论——心理学视角的探索》一书中对于语感的性质界定方法,即根据“属 + 种差”的公式来定义语感,“属”即事物所属范畴,“种差”即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们对语感的特点进行过多次探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被大家反复提及的:直觉性(直接性、敏锐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整体性(情境性、联想性)、体验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这之中,只有“直觉性”是语感最重要的最特色的特点,而整体性、体验性等在语文教学中都是常见的,不是语感所特有的。由此推出语感的“种差”应为“直觉”,而且这种“直觉”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因为“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渗透或溶解于语感之中”,“语感往往只知其然,而语文知识旨在说明其所以然,由于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深刻去感觉它,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正是使语感得以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语感是一种特殊的直觉,因为它是人对语言的直觉。它的主体是“人”,对象是“语言”(广义),不是音乐、舞蹈等,这便是其“属”。这个广义的语言包括狭义的语言(语言符号系统)和言语(包括说话的动作过程和说话的结果)。人不仅在书面材料、人际对话中讲究语感,根据吕叔湘所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故语感之“语”的内涵应为广义的语言。故我们认为不应该纠结于复杂的,甚至是尚无定论的心理学名词解释,而应简单明了地将之还原为“语感是人类对语言的直觉”。
2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教师的语感水平是加强语感教学的前提条件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言语是极为重要的中介。而围绕言语的教学核心就是培养语感。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加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从根本上加强语感教学,首先对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教师的语感水平是语感教学的前提条件。
感悟语言思维过程,学习语言思维方法,掌握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必须通过学习典范的言语材料(即语文教材)来实现的。但是不是有了典范的言语材料就可以保证学生能获得语言思维能力和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呢?我们的回答是:有了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保障而已,关键还要看执教者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方法。主张“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的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特别强调:语言的学习是要经过“语言—思想—语言”的无数次反复才会奏效的。
学生学习、掌握语言,必须首先感受、吸收人文内容,进而悟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和规律。如果把语文课仅仅停留在感受、吸收人文内容这个层面上,那语文课就同美学课或文学课没有区别了,那也就不叫语文课了。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坚守阵地,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上下工夫,在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只有教师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强了,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启发、点拨学生,教得扎实、活泼而有效。在实践领域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运用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2.2教师的语感训练是加强语感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的语感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充分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语感教学。这种注重感性思维的教学系统是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语言的积累是吸收,主要借助听、读途径;语言的运用是表达,主要借助说、写途径。围绕着“学习语言”来构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才是“语感教学”的理想境界。其基本做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及现代语言的精品范例,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指导学生模仿運用语言,形成个人语言风格,训练其语言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增强对语言的理性观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的习得与积淀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感训练是加强语感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段艳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2]姜洪根. 语感教学:内涵、特征和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73-76.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感 教学
“语感”一词自夏丏尊先生提出至今,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专家论文中。课程标准里和教室课堂上,热火的研究没有能够完全揭开语感的面纱,虽促进了语感在教学中的普及,但也形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研究深实践浅的现象。深究下来,之所以“语感教学”浮于表面,是因为:第一,“语感”尚未界定清晰,尽管口号响亮,但并无多少一线教师能深刻了解其具体内涵,要让一个模糊的概念被广泛确切地运用实在是难上加难。第二,众多一线教师只知按照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语感”,尽管零零碎碎懂得一点方法,但是手头并无一套系统的“语感教学”方案体系,所以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本文将尝试探究相关内容。
1 “语感”的界定
个人认为“语感”一词至今性质不明确,以致各家各言其是,原因有二:一是逻辑不清。所谓“性质”,指事物的特性、本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而“属性”又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故要给“语感”定性,必先通过区别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特点。纵观文献,很多人都是先探究语感性质,再罗列语感特点或者属性,结果是说了很多重复的话却没有说透。二是缺乏科学而明确的方法。个人比较推崇《语文教育论——心理学视角的探索》一书中对于语感的性质界定方法,即根据“属 + 种差”的公式来定义语感,“属”即事物所属范畴,“种差”即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们对语感的特点进行过多次探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被大家反复提及的:直觉性(直接性、敏锐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整体性(情境性、联想性)、体验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这之中,只有“直觉性”是语感最重要的最特色的特点,而整体性、体验性等在语文教学中都是常见的,不是语感所特有的。由此推出语感的“种差”应为“直觉”,而且这种“直觉”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因为“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渗透或溶解于语感之中”,“语感往往只知其然,而语文知识旨在说明其所以然,由于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深刻去感觉它,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正是使语感得以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语感是一种特殊的直觉,因为它是人对语言的直觉。它的主体是“人”,对象是“语言”(广义),不是音乐、舞蹈等,这便是其“属”。这个广义的语言包括狭义的语言(语言符号系统)和言语(包括说话的动作过程和说话的结果)。人不仅在书面材料、人际对话中讲究语感,根据吕叔湘所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故语感之“语”的内涵应为广义的语言。故我们认为不应该纠结于复杂的,甚至是尚无定论的心理学名词解释,而应简单明了地将之还原为“语感是人类对语言的直觉”。
2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教师的语感水平是加强语感教学的前提条件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言语是极为重要的中介。而围绕言语的教学核心就是培养语感。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加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从根本上加强语感教学,首先对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教师的语感水平是语感教学的前提条件。
感悟语言思维过程,学习语言思维方法,掌握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必须通过学习典范的言语材料(即语文教材)来实现的。但是不是有了典范的言语材料就可以保证学生能获得语言思维能力和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呢?我们的回答是:有了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保障而已,关键还要看执教者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方法。主张“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的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特别强调:语言的学习是要经过“语言—思想—语言”的无数次反复才会奏效的。
学生学习、掌握语言,必须首先感受、吸收人文内容,进而悟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和规律。如果把语文课仅仅停留在感受、吸收人文内容这个层面上,那语文课就同美学课或文学课没有区别了,那也就不叫语文课了。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坚守阵地,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上下工夫,在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只有教师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强了,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启发、点拨学生,教得扎实、活泼而有效。在实践领域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运用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2.2教师的语感训练是加强语感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的语感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充分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语感教学。这种注重感性思维的教学系统是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语言的积累是吸收,主要借助听、读途径;语言的运用是表达,主要借助说、写途径。围绕着“学习语言”来构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才是“语感教学”的理想境界。其基本做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及现代语言的精品范例,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指导学生模仿運用语言,形成个人语言风格,训练其语言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增强对语言的理性观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的习得与积淀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感训练是加强语感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段艳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2]姜洪根. 语感教学:内涵、特征和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