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导”促进学生有效“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交融的活动,缺一不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也是学习成果的承载者。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两者之间的作用要明确,不可偏废。在以往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控制着学生的学,教师的“导”越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习只是一个知识接受、理解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一般。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明显弱化,课堂学习成为了一种没有计划,无法调控或是不敢调控的无序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小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方向不明确,且行为、思想、情感都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期,引导是必须且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导”得有效呢?
  一、把握导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孔子教育名言,意思是教师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提出问题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经过较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如在教学“约分”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不是约分?学生进行了思考,结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约分,有的认为不是约分,因为没有化到最简分数。这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再想想=这个过程是不是约分?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疑点已聚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维的困顿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为此,教师要抓住导的时机,即在学生悱愤的状态下,学生思维之势已蓄满之时,此时进行点拨引导才能引起学生的顿悟,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导的形式
  教师导的形式要灵活,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导的形式根据教师参与导的力度不同,可以分为全导、扶放结合导、点拨导、学生互导等。
  (1)全导。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引导就要充分有力,学生以听讲、理解为主。如在讲解“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且相似点多,区别点较难理解,这时就要全导,即以教师的讲解引导为主。
  (2)扶放结合导。如果新学习的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这时引导便可采取扶放结合导。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时,学生因有前一节课“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就可扶放结合地进行引导。
  (3)点拨导。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问题,教师便可采取点拨导。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一课时,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出示135-95,0.123 1.9两道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发现这些题目计算与异分母分数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经过思考,未能得出结果。此时,教师点拨引导:小数与整数加减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注意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经过这样一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加减时,要小数点对齐,即数位要对齐;整数加减时,数位要对齐;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化成同分母。三者的共同点就是:两个数要能直接相加减,则这两个数的计数单位要相同。
  (4)学生互导。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此时便要采取学生互导的形式,让学生指导学生。学生互导是激活学生整体学习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导的形式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引导形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明确“导”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让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且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内涵比数学教学更为广泛,说明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也要体现这三个方面:导知、导法、导情。
  1.导知,让学生学会
  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重、难点处进行引导,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在教学引导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进行。如:学生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大长方形,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数据。
  教师引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是本课的知识重点。
  导知是“导”的第一层次,这个层次的“导”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能做到,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2.导法,让学生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知识,同时也要把学习知识的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让学习充满智慧。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在学生经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可对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同学们,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用了什么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是用了转化思想,经过这个过程的:转化图形(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找出关系(转化前的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升到思想方法的层面,实现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3.导情,让学生乐学
  学习情感总是伴随学习的全过程。研究表明:学习情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及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学有情感,学有动力。如当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遇到困境时,教师不仅要从知识上进行引导,在情感上也要进行引导与激励,让学生能保持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解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每种解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自己思考的价值,体验成就感。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是通过对具体事例从上往下观察,又从下往上观察得出的。这时,教师便可进行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才完整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的?生:是从上往下观察,又从下往上观察得出的。师:对,即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答案,那对于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大家觉得该怎么办?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由知识学习上升到了对人和事物价值判断上来,得出要评价一件事,一个人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件事,全面了解一个人。
  导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很重要,是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用的重要途径。善导者,事半功倍。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总结教学中有价值的导,不断优化导的形式、导的内容,让教师有效地导促进学生有效地学。
其他文献
介绍了铸轧坯料生产空调器用铝箔的新工艺.新研发的HL02空调箔具有优良的通用性、兼容性和综合性能,充分满足最新ECO翅片成形法的性能要求,填补了铸轧坯料不能生产软(O)状态
介绍了百特斯燃烧器在铝熔炼保温炉上的应用,并针对其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