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
【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将这一思想引入了人生修养的领域,将“和而不同”上升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标准。
【现实意义】“和”是指“和谐与统一”,“同”是指“相同和一致”。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既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也能够包容他人的观点。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和”是事物的本质,“同”是事物的表象。君子相“和”,是指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的求“和”存异、共存共荣,而不是追求那种表象上的相同,不能强求一律,这也是当今社会人类共存的基本法则和行为规范。
“和而不同”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理想,孔子的这一思想蕴含着他对人生修养非常深的体悟和智慧,而且在他的生活實践中有很好的体现。孔子和晏婴是同时代人,两人之间的政见不同,并且有过间接的交锋。可是,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诋毁晏婴,而是赞扬他的清廉耿直,说自己把他当作兄长那样尊重。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与人相处的境界,也是当今领导者需要的包容与胸怀,还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当年鲁定公曾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了吗?”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兼听则明、从善如流,才能成就事业。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政府的决策,如果只有一片叫好声,没有人敢于提出疑义与警示,那必然蕴含着危机。领导干部应当善于独立思考,但也要注意虚心听取并接纳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意见并善待“异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其中当然也包括从自己的“对立面”吸取营养,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 伟
【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将这一思想引入了人生修养的领域,将“和而不同”上升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标准。
【现实意义】“和”是指“和谐与统一”,“同”是指“相同和一致”。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既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也能够包容他人的观点。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和”是事物的本质,“同”是事物的表象。君子相“和”,是指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的求“和”存异、共存共荣,而不是追求那种表象上的相同,不能强求一律,这也是当今社会人类共存的基本法则和行为规范。
“和而不同”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理想,孔子的这一思想蕴含着他对人生修养非常深的体悟和智慧,而且在他的生活實践中有很好的体现。孔子和晏婴是同时代人,两人之间的政见不同,并且有过间接的交锋。可是,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诋毁晏婴,而是赞扬他的清廉耿直,说自己把他当作兄长那样尊重。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与人相处的境界,也是当今领导者需要的包容与胸怀,还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当年鲁定公曾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了吗?”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兼听则明、从善如流,才能成就事业。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政府的决策,如果只有一片叫好声,没有人敢于提出疑义与警示,那必然蕴含着危机。领导干部应当善于独立思考,但也要注意虚心听取并接纳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意见并善待“异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其中当然也包括从自己的“对立面”吸取营养,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