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的重要性。
方法:选取2009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100名。对其溶栓再灌注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治疗。
结果:其中有95名患者痊愈,另外5名死亡。
结论:在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治疗时,应对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和护理,这样能增加治愈率,提高患者存活的希望。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英国大概每年有1500000人患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心脏部分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坏死[1],这主要是由于心肌组织代谢和血液营养成分及氧的供需不平衡所致。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在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研究证明溶栓再灌注时间越提前,梗死范围似乎越小,病死率越低,开展溶栓再灌注势在必行。
1基本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9~2012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其中都符合急性心梗和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早期識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观察与护理
2.1基础生命支持。①绝对卧床休息并立即给予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②严密心电监护。心脏危象往往突然发生,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心电图的表现是识别症状的重要依据,故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监护病人心电波形,当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注意电极片贴放的位置要避开电复律的位置。
2.2正确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吸引装置、氧气装置、气管插管、切开包等所需物品放在适当位置,以防因器械不到位而丧失或延误抢救时机,并预先将导电糊均匀涂在电极板上,发生室颤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
2.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确合理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主要副反应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预防的方法是减慢给药速度,同时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较大,静脉应用时极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最好使用中心静脉给药。但由于病人病情变化突然,临床有时候没有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选择上肢较粗大的静脉给药,选择较细的导管进行留置,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同时在给药时应严格控制滴速,特别是躁动病人,易使针头脱落或输液管打折而中断给药,发生心搏骤停。因此在连续心电监测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临床表现,15min记录1次病人的意识、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加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
2.4心理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病人发病突然,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甚至濒死感。因此在病人病情平稳时,应允许家属陪护以激励病人的求生欲,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述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病人注意休息,坚持治疗,减轻思想负担。对需安装起搏器或介入手术的病人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强调手术的安全性,消除紧张不安情绪,通过及时有效沟通,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刺激,从而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3讨论
由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突然,而且多发生在缺血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时候,往往不能为临床医师所预料。严重的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猝死,所以,必须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比较,两者都可能是由于组织电生理改变不均匀,而再灌注早期则由于电生理改变恢复不均匀。然而两者又有所不同,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更迅速,程度更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心室颤动发生率高于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所致者2倍,平均心室颤动待续时间大约长10倍[2]。再灌注的早期,心脏电生理的不均匀性,包括再灌注引起的恢复过程的不均匀和原有缺血损伤所致的电生理不均匀,可增大组织扭伤的差异,因而发生折返的机会更大,并增加其严重性。实际上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基于代谢不同程度的恶化,然而早期再灌注的心律失常可能综合组织缺血性损伤以及恢复过程的不均匀,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诱发折返所致。无论哪一种心肌再灌注方式均可发生,它的出现也表明可逆性损伤的心肌得到了挽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0%左右,绝大多数发生在血管再通的当时或几分钟之内,以加速性室性自律为最常见,具有特征性。也可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室速和室颤,上述心律失常在下壁、前壁急性心肌梗塞均可出现,但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后壁急性心肌梗塞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对药物(利多卡因、阿托品)和电治疗(心脏起搏或直流电除颤)反应良好,因此血运重建的过程要在心电监护和具有较齐全的抢救设备条件下进行[3]。钙拮抗剂中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主要是降低了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改善其呼吸功能和能量生成,使其细胞内结构和代谢趋于稳定,从而避免了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伤、维持心肌功能。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哌唑嗪以及镁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均有预防作用。本实验说明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很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学游.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28(28):50-51
[2]赵静.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治疗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52-53
[3]钟莉萍,陈晔.47例急性心梗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4):250
方法:选取2009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100名。对其溶栓再灌注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治疗。
结果:其中有95名患者痊愈,另外5名死亡。
结论:在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治疗时,应对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和护理,这样能增加治愈率,提高患者存活的希望。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英国大概每年有1500000人患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心脏部分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坏死[1],这主要是由于心肌组织代谢和血液营养成分及氧的供需不平衡所致。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在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研究证明溶栓再灌注时间越提前,梗死范围似乎越小,病死率越低,开展溶栓再灌注势在必行。
1基本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9~2012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其中都符合急性心梗和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早期識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观察与护理
2.1基础生命支持。①绝对卧床休息并立即给予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②严密心电监护。心脏危象往往突然发生,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心电图的表现是识别症状的重要依据,故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监护病人心电波形,当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注意电极片贴放的位置要避开电复律的位置。
2.2正确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吸引装置、氧气装置、气管插管、切开包等所需物品放在适当位置,以防因器械不到位而丧失或延误抢救时机,并预先将导电糊均匀涂在电极板上,发生室颤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
2.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确合理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主要副反应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预防的方法是减慢给药速度,同时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较大,静脉应用时极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最好使用中心静脉给药。但由于病人病情变化突然,临床有时候没有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选择上肢较粗大的静脉给药,选择较细的导管进行留置,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同时在给药时应严格控制滴速,特别是躁动病人,易使针头脱落或输液管打折而中断给药,发生心搏骤停。因此在连续心电监测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临床表现,15min记录1次病人的意识、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加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
2.4心理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病人发病突然,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甚至濒死感。因此在病人病情平稳时,应允许家属陪护以激励病人的求生欲,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述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病人注意休息,坚持治疗,减轻思想负担。对需安装起搏器或介入手术的病人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强调手术的安全性,消除紧张不安情绪,通过及时有效沟通,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刺激,从而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3讨论
由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突然,而且多发生在缺血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时候,往往不能为临床医师所预料。严重的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猝死,所以,必须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比较,两者都可能是由于组织电生理改变不均匀,而再灌注早期则由于电生理改变恢复不均匀。然而两者又有所不同,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更迅速,程度更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心室颤动发生率高于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所致者2倍,平均心室颤动待续时间大约长10倍[2]。再灌注的早期,心脏电生理的不均匀性,包括再灌注引起的恢复过程的不均匀和原有缺血损伤所致的电生理不均匀,可增大组织扭伤的差异,因而发生折返的机会更大,并增加其严重性。实际上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基于代谢不同程度的恶化,然而早期再灌注的心律失常可能综合组织缺血性损伤以及恢复过程的不均匀,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诱发折返所致。无论哪一种心肌再灌注方式均可发生,它的出现也表明可逆性损伤的心肌得到了挽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0%左右,绝大多数发生在血管再通的当时或几分钟之内,以加速性室性自律为最常见,具有特征性。也可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室速和室颤,上述心律失常在下壁、前壁急性心肌梗塞均可出现,但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后壁急性心肌梗塞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对药物(利多卡因、阿托品)和电治疗(心脏起搏或直流电除颤)反应良好,因此血运重建的过程要在心电监护和具有较齐全的抢救设备条件下进行[3]。钙拮抗剂中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主要是降低了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内的Ca2+含量,改善其呼吸功能和能量生成,使其细胞内结构和代谢趋于稳定,从而避免了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伤、维持心肌功能。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哌唑嗪以及镁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均有预防作用。本实验说明急性心梗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很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学游.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28(28):50-51
[2]赵静.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治疗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52-53
[3]钟莉萍,陈晔.47例急性心梗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