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际应用与工程研发,是对我国原有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与注重要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 全日制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在2009年至2011年间,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数分别为270人,381人,456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试点过程中,学校始终准确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执业资格)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下面从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导师情况,学位论文等方面介绍培养状况。
1.1 课程设置考核模式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程、实践环节。选修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实习前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实习后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学生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获得相应学分并申请论文答辩。
1.2 内外联合导师制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到高校授课,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1.3 学位论文实践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因素
2.1 制度建设与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提出了“学校+企业”两大主体、“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两个阶段、“知识+能力+素质”三项内容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面向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构建跨专业学位类别、跨工程领域的交叉型、复合式培养模式。
学校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结合国家工程科研项目与重要课题,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纳入校外导师制度,从而实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2.2 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突出实践性、协同式培养特色,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教学理念,许多高校都在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上进行了创新与深化。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中提出“满足工程需求、突出工程应用、面向产业需求、强调实践教学”的着重点,试图实现“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建立起“随课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实习实践”流畅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多个学院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达成了实习基地合作意向,并通过实践考核环节检验学生在实习期的实践报告、实践计划、实践单位评价意见等。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保障了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3 日常管理与论文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为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次组织校内专家和聘请企业代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进行详细研讨,并详细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目前已形成基本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应着重强化应用导向,结合实践中的具体工程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能够体现工程特色并达到相关要求的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等均可形成论文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可在实践基地进行,由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评审与答辩根据专业学位特点,应有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
3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应注重的要点
3.1 强化师资队伍
大连理工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起适应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同一个学科平台中满足学生实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科学地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結合、具有专业技能的特色师资队伍,强化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工程型教学团队建设。
3.2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与国内外的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讲座课程、联合培养、创新项目、技术研讨会、奖学金、学生活动等多种。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保持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也不断探索校企结合、项目牵引、共同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3.3 创新评价机制
学校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评价指标的多层次综合评价体系。践行学思结合,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考问式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在科研实战中提升学术水平;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4 结论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全面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对其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主要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详细、全面的论述。文章认为:制度建设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日常管理与论文要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强化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评价机制等工作的同步开展,是我国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6.
[2] 宋平,杨连茂,甄良.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3]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1-17.
关键词 全日制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在2009年至2011年间,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数分别为270人,381人,456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试点过程中,学校始终准确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执业资格)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下面从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导师情况,学位论文等方面介绍培养状况。
1.1 课程设置考核模式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程、实践环节。选修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实习前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实习后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学生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获得相应学分并申请论文答辩。
1.2 内外联合导师制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到高校授课,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1.3 学位论文实践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因素
2.1 制度建设与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提出了“学校+企业”两大主体、“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两个阶段、“知识+能力+素质”三项内容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面向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构建跨专业学位类别、跨工程领域的交叉型、复合式培养模式。
学校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结合国家工程科研项目与重要课题,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纳入校外导师制度,从而实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2.2 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突出实践性、协同式培养特色,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教学理念,许多高校都在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上进行了创新与深化。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中提出“满足工程需求、突出工程应用、面向产业需求、强调实践教学”的着重点,试图实现“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建立起“随课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实习实践”流畅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多个学院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达成了实习基地合作意向,并通过实践考核环节检验学生在实习期的实践报告、实践计划、实践单位评价意见等。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保障了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3 日常管理与论文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为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次组织校内专家和聘请企业代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进行详细研讨,并详细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目前已形成基本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应着重强化应用导向,结合实践中的具体工程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能够体现工程特色并达到相关要求的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施工、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等均可形成论文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可在实践基地进行,由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评审与答辩根据专业学位特点,应有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
3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应注重的要点
3.1 强化师资队伍
大连理工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起适应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同一个学科平台中满足学生实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科学地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結合、具有专业技能的特色师资队伍,强化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工程型教学团队建设。
3.2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与国内外的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讲座课程、联合培养、创新项目、技术研讨会、奖学金、学生活动等多种。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保持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也不断探索校企结合、项目牵引、共同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3.3 创新评价机制
学校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评价指标的多层次综合评价体系。践行学思结合,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考问式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在科研实战中提升学术水平;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4 结论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全面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对其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主要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详细、全面的论述。文章认为:制度建设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日常管理与论文要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强化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评价机制等工作的同步开展,是我国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6.
[2] 宋平,杨连茂,甄良.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3]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