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宜兴名人周处故里、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是一所办学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严谨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持续发展科技特色,精心培育特色文化;不断丰盈素质教育内涵,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学校先后创建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单位、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素质教育先进集体、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绿色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先进学校,无锡市科技教育实验学校、综合实践与专题教育基地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十五”教科研先进学校等;成为宜兴市首批AA级特色学校,受到市委市政府“教育成果奖”的隆重表彰。并已连续19年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在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探索农村学校因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化办学道路上作出了尝试与实践。
一、选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发展科技教育
人类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在教育。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迎接教育创新挑战,我们与许多学校一样,积极思考,寻求优质发展之路;科学定标,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1、选准目标
基于对学校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发展背景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的学校,依托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从发展科技教育切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科技教育本应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我们选定这一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因校制宜,努力探索科技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2、持之以恒
为了让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使学校科技教育走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艰辛的探索阶段、成功的收获阶段。从自然教学三步实验法研究的起步,到市级科技教育主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到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的理论构建;从单项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到周培源少科院的发展壮大,到科技实践研究活动的全方位展开;成为了市级、省级、全国级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提高着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教育水平。十几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十几年,我们实践、探索、创新;十几年,我们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发扬科学家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并以芳小人特有的能吃苦、能研究、能战斗、能奉献,且“用心持恒。探源求真”的校园精神,捧回了那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沉甸甸的奖状、奖杯、奖牌……使学校科技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二、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持续发展科技教育
“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在这一先进理念引导下,我们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构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教育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
“目标规划”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教育目标规划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引领研发的方向。为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分别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超前思考、反复论证、科学规范。将其展示在科技陈列室,经常对照检查,主动调整方略。制订分步实施的年度工作计划,一一分解、个个研究、事事落实、层层负责、全面收获。总之,我们是紧紧围绕目标计划抓实施、抓研究、抓成果物化。
2、舍得投入
为了不断增加科技教育设施装备,丰富活动内容途径,我们千方百计筹资金,量力而行抓投入,想方设法造氛围,总投入达300多万元。先后建好科艺楼、开辟专用教室、装备设施仪器;创设校园环境、建起少儿天文台。近三年,新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点、机器人工作室、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改造科技陈列室、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长廊、科普画廊等,使科技教育在氛围上更加浓郁热烈,形式上更为新颖亮丽,内容上得到充实丰富,让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与自身特色成果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充足利用。
3、优化队伍
任何工作“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实施科技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因此,建好科技教育队伍是我们的职责与根本。立足自培,优化组合:首先选派爱科技教育、懂科学管理、能带头研究的领导负责特色建设、分管科技教育、担任科技总辅导员。其次是配大、中队与少科院辅导员,且中队正副辅导员优劣互补、优化组合。选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开阔眼界,吸纳见鉴:为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派员参加省市级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吴江少年宫、无锡科技馆、昆山实小等;同时邀请省市各级领导、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工作,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思维保障和科学引领。
4、规范管理
“严谨治校、科学管理”是我校一贯治学方略与优良传统。而“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已成为是我校全方位实施科技教育的最佳策略。校级管理:将科技教育与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整合,纳入整体,科学引领,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中层管理:将科技教育既纳入德育范畴,又相对独立。明确分管教导,落实阶段工作,细化具体活动。基层管理:科教月、科普周、科技节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分解目标任务,分层落实到年级、班级、少科院进行;领导、老师、学生全员参与。考核管理:制订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奖励条例,从精神到物质,重奖科技贡献突出者、成绩优秀者,激发领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进科技教育。
三、优化策略,构建模式,超越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科技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向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优化实践策略,注重理论提升,构建了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引领科技教育超越发展。
1、课程优化
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主阵地在课堂。我们一方面精心实施科学课程,以探究为核心,构建“问题-实验-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科技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再次编写《新课程实施科技教育纲要》。另一方面着力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研制开发方案,制订年级目标,采集、加工资料信息,编写成教材。经历了两轮课程开发和三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以“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的学科类、活动类、研究类系列校本课程共计十多种,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2、活动实践
“科技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分三个层面来展开:科学普及活动:如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谈、实践考察;开放科技活动室,让每位学生均有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以“金点子创新设计方 案”“五小”活动为抓手,实现科普教育普及全校学生的目标宗旨。科技兴趣活动:成立“周培源少年科学院”,并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扩大队伍数量,提高队伍质量。共设环保研究、航模研究、数字化农植研究等九个分院,以“探索科学、关注社会”为主题,开展科学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展示小课题、小专题研究成果。创造发明活动:我们在各少科院分院中选拔各类小院士能手尖子,深化辅导、强化训练、自主创新、敢于创造,积极参与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总之,我们本着“普及、提高、冒尖”原则,凸现我校“金字塔”式的活动模式。
3、社区拓展
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打破校园内外“壁垒”。“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我校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性生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丰厚的科教资源,建立了一支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辅导互动。建设了一批校外科教基地,如农业丰产坊、中正实业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和活动空间。组织综合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长们的鼎力支持配合下,学生从单一的学科综合的体验式、问题解答式、主题研究式等学习活动中,转向了从课内走向课外、校内走向校外社会大课堂的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甚至与人类科技发展态势息息相关的“小课题”,进行了“大研究”,做出了“大文章”!《家乡土壤调查》《沼厕合一综合利用》《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调查报告、方案设计连连获奖,一期又一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展出,总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4、信息辅助
信息技术是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翼。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天文观测“三网合一”系统功能,开播“科技博览”“雏鹰电视”,进行天文观测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科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网络化学习,开展网上读书、电脑绘画、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比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交流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与时俱进,拓展领域,开展机器人构造编程的研究,组织参加机器人操作竞赛。建立“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进行专项种植研究,让师生感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信息,学校已成为无锡市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这将拓展学校科技教育外延,构筑科技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5、课题提升
为提升科技教育的品位,深化科技教育特色研究,我们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引领,先后开展省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做中学》的研究,获得了省先进实验学校和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六十多篇论文、方案设计在省市级发表获奖,并有多活动方案设计选进了省科技教育参考书。尤其是原校长卢东生主持研究的无锡市“十五”主课题,《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特别是对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的理论构建,提升了科技教育的内涵质量、推广效度及学术价值。现在,《小学科技教育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已滚动发展为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它将引领学校科技教育不断走向完善,实现新的超越。
6、文化浸润
我们确立了科技文化核心,用主题理念、办学特色统领校园环境和科学实践。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融为一体,明确了“科技文化立校,特色品牌创优”办学宗旨,浸润了绿色校园、科技乐园、人文家园办学特色。彰显科技环境文化:校园里,“乐在探求”校训与“科技之星”雕塑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象征着芳小人努力前行的姿态、积极向上的心境、臻于理想的品质。着意设计的假山喷泉、小桥流水、“师生情深”与集建于校园一角的“宜兴三石”更显科教人文底蕴。科艺楼内展示的师生创新作品,悬空的“十二星座”,布置的科技长廊等,时时启发思维灵感,处处点亮创造火花;且让学生随时感受仰望星空的感觉,总能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个性化科技邮票,书写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科技陈列室里,展示着科技教育的发展纪实、成果丰蕴;少科院里造型别致的分院展板,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周培源事迹陈列室让大家领略了家乡伟人的智慧、品格、精神;科技活动室更是让学生动手动脑、遨游在科技的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特色中队文化建设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好基础。浓郁科技活动文化:科技教育宣传多样:“科技博览”每周开播,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科技标语激发情感,“科技节”开幕大张旗鼓。科技实践体验精彩:“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快乐科技”走近学生,科技竞赛精彩纷呈,机器人编程操作领先起跑,“对话两极?关爱生命”科学家位梦华科普报告与学生零距离进行。科技育德内涵深刻:“绿色奥运”“科教世博”等科技队会主题鲜活,培养了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关心生态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提升人文科学精神:我们牢抓“科学管理、科学安排”这条主线,紧扣“特色育人、健康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追求着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机制,让师生感受着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科学管理文化。悬挂校园的大型标语“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打造教育发展新品牌”“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育名师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加营造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际环境,更好地构建了科学引领发展、领导榜样示范、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展现了用人文科学精神来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的高品位科技人文校园风貌。
在创建科技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艰辛与努力,收获了成功与希望。目前,我校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勤学习、善思考、乐探求的习惯良好。一大批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及艺术、体育类竞赛的学生面达30%以上,获奖率在95%以上。科技创新大赛、航模制作竞赛、快乐科学对抗赛、机器人操作竞赛、小哥白尼创新比赛、尚德杯创意大赛等多次获省、市团体、个人一、二等奖;两次获全国创造杯、创新杯奖;“两用楼梯”“多功能拐杖”两件创新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一名学生获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周培源少年科学院”被评为省“优秀少科院”;两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VCT学习项目实验研究竞赛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同时有力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我校多次承办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常规管理现场观摩、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等活动,学校特色建设、教学管理、少科院建设等经验多次在省市有关会议介绍交流。省科协吴国彬副主席、冯少东副主席、王明忠副理事长、杨曙宁秘书长以及无锡宜兴两市科协等领导专家多次前来参观指导工作。
教育成就梦想,科技引领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实施“科技文化立校”目标方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一着不让;打造科技特色品牌,精益求精;让科技教育科学发展、持续走强、超越梦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一、选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发展科技教育
人类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在教育。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迎接教育创新挑战,我们与许多学校一样,积极思考,寻求优质发展之路;科学定标,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1、选准目标
基于对学校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发展背景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的学校,依托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从发展科技教育切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科技教育本应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我们选定这一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因校制宜,努力探索科技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2、持之以恒
为了让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使学校科技教育走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艰辛的探索阶段、成功的收获阶段。从自然教学三步实验法研究的起步,到市级科技教育主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到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的理论构建;从单项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到周培源少科院的发展壮大,到科技实践研究活动的全方位展开;成为了市级、省级、全国级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提高着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教育水平。十几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十几年,我们实践、探索、创新;十几年,我们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发扬科学家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并以芳小人特有的能吃苦、能研究、能战斗、能奉献,且“用心持恒。探源求真”的校园精神,捧回了那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沉甸甸的奖状、奖杯、奖牌……使学校科技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二、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持续发展科技教育
“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在这一先进理念引导下,我们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构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教育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
“目标规划”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教育目标规划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引领研发的方向。为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分别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超前思考、反复论证、科学规范。将其展示在科技陈列室,经常对照检查,主动调整方略。制订分步实施的年度工作计划,一一分解、个个研究、事事落实、层层负责、全面收获。总之,我们是紧紧围绕目标计划抓实施、抓研究、抓成果物化。
2、舍得投入
为了不断增加科技教育设施装备,丰富活动内容途径,我们千方百计筹资金,量力而行抓投入,想方设法造氛围,总投入达300多万元。先后建好科艺楼、开辟专用教室、装备设施仪器;创设校园环境、建起少儿天文台。近三年,新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点、机器人工作室、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改造科技陈列室、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长廊、科普画廊等,使科技教育在氛围上更加浓郁热烈,形式上更为新颖亮丽,内容上得到充实丰富,让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与自身特色成果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充足利用。
3、优化队伍
任何工作“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实施科技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因此,建好科技教育队伍是我们的职责与根本。立足自培,优化组合:首先选派爱科技教育、懂科学管理、能带头研究的领导负责特色建设、分管科技教育、担任科技总辅导员。其次是配大、中队与少科院辅导员,且中队正副辅导员优劣互补、优化组合。选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开阔眼界,吸纳见鉴:为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派员参加省市级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吴江少年宫、无锡科技馆、昆山实小等;同时邀请省市各级领导、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工作,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思维保障和科学引领。
4、规范管理
“严谨治校、科学管理”是我校一贯治学方略与优良传统。而“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已成为是我校全方位实施科技教育的最佳策略。校级管理:将科技教育与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整合,纳入整体,科学引领,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中层管理:将科技教育既纳入德育范畴,又相对独立。明确分管教导,落实阶段工作,细化具体活动。基层管理:科教月、科普周、科技节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分解目标任务,分层落实到年级、班级、少科院进行;领导、老师、学生全员参与。考核管理:制订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奖励条例,从精神到物质,重奖科技贡献突出者、成绩优秀者,激发领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进科技教育。
三、优化策略,构建模式,超越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科技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向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优化实践策略,注重理论提升,构建了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引领科技教育超越发展。
1、课程优化
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主阵地在课堂。我们一方面精心实施科学课程,以探究为核心,构建“问题-实验-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科技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再次编写《新课程实施科技教育纲要》。另一方面着力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研制开发方案,制订年级目标,采集、加工资料信息,编写成教材。经历了两轮课程开发和三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以“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的学科类、活动类、研究类系列校本课程共计十多种,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2、活动实践
“科技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分三个层面来展开:科学普及活动:如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谈、实践考察;开放科技活动室,让每位学生均有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以“金点子创新设计方 案”“五小”活动为抓手,实现科普教育普及全校学生的目标宗旨。科技兴趣活动:成立“周培源少年科学院”,并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扩大队伍数量,提高队伍质量。共设环保研究、航模研究、数字化农植研究等九个分院,以“探索科学、关注社会”为主题,开展科学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展示小课题、小专题研究成果。创造发明活动:我们在各少科院分院中选拔各类小院士能手尖子,深化辅导、强化训练、自主创新、敢于创造,积极参与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总之,我们本着“普及、提高、冒尖”原则,凸现我校“金字塔”式的活动模式。
3、社区拓展
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打破校园内外“壁垒”。“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我校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性生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丰厚的科教资源,建立了一支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辅导互动。建设了一批校外科教基地,如农业丰产坊、中正实业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和活动空间。组织综合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长们的鼎力支持配合下,学生从单一的学科综合的体验式、问题解答式、主题研究式等学习活动中,转向了从课内走向课外、校内走向校外社会大课堂的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甚至与人类科技发展态势息息相关的“小课题”,进行了“大研究”,做出了“大文章”!《家乡土壤调查》《沼厕合一综合利用》《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调查报告、方案设计连连获奖,一期又一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展出,总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4、信息辅助
信息技术是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翼。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天文观测“三网合一”系统功能,开播“科技博览”“雏鹰电视”,进行天文观测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科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网络化学习,开展网上读书、电脑绘画、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比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交流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与时俱进,拓展领域,开展机器人构造编程的研究,组织参加机器人操作竞赛。建立“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进行专项种植研究,让师生感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信息,学校已成为无锡市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这将拓展学校科技教育外延,构筑科技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5、课题提升
为提升科技教育的品位,深化科技教育特色研究,我们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引领,先后开展省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做中学》的研究,获得了省先进实验学校和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六十多篇论文、方案设计在省市级发表获奖,并有多活动方案设计选进了省科技教育参考书。尤其是原校长卢东生主持研究的无锡市“十五”主课题,《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特别是对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的理论构建,提升了科技教育的内涵质量、推广效度及学术价值。现在,《小学科技教育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已滚动发展为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它将引领学校科技教育不断走向完善,实现新的超越。
6、文化浸润
我们确立了科技文化核心,用主题理念、办学特色统领校园环境和科学实践。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融为一体,明确了“科技文化立校,特色品牌创优”办学宗旨,浸润了绿色校园、科技乐园、人文家园办学特色。彰显科技环境文化:校园里,“乐在探求”校训与“科技之星”雕塑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象征着芳小人努力前行的姿态、积极向上的心境、臻于理想的品质。着意设计的假山喷泉、小桥流水、“师生情深”与集建于校园一角的“宜兴三石”更显科教人文底蕴。科艺楼内展示的师生创新作品,悬空的“十二星座”,布置的科技长廊等,时时启发思维灵感,处处点亮创造火花;且让学生随时感受仰望星空的感觉,总能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个性化科技邮票,书写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科技陈列室里,展示着科技教育的发展纪实、成果丰蕴;少科院里造型别致的分院展板,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周培源事迹陈列室让大家领略了家乡伟人的智慧、品格、精神;科技活动室更是让学生动手动脑、遨游在科技的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特色中队文化建设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好基础。浓郁科技活动文化:科技教育宣传多样:“科技博览”每周开播,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科技标语激发情感,“科技节”开幕大张旗鼓。科技实践体验精彩:“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快乐科技”走近学生,科技竞赛精彩纷呈,机器人编程操作领先起跑,“对话两极?关爱生命”科学家位梦华科普报告与学生零距离进行。科技育德内涵深刻:“绿色奥运”“科教世博”等科技队会主题鲜活,培养了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关心生态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提升人文科学精神:我们牢抓“科学管理、科学安排”这条主线,紧扣“特色育人、健康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追求着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机制,让师生感受着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科学管理文化。悬挂校园的大型标语“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打造教育发展新品牌”“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育名师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加营造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际环境,更好地构建了科学引领发展、领导榜样示范、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展现了用人文科学精神来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的高品位科技人文校园风貌。
在创建科技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艰辛与努力,收获了成功与希望。目前,我校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勤学习、善思考、乐探求的习惯良好。一大批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及艺术、体育类竞赛的学生面达30%以上,获奖率在95%以上。科技创新大赛、航模制作竞赛、快乐科学对抗赛、机器人操作竞赛、小哥白尼创新比赛、尚德杯创意大赛等多次获省、市团体、个人一、二等奖;两次获全国创造杯、创新杯奖;“两用楼梯”“多功能拐杖”两件创新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一名学生获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周培源少年科学院”被评为省“优秀少科院”;两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VCT学习项目实验研究竞赛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同时有力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我校多次承办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常规管理现场观摩、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等活动,学校特色建设、教学管理、少科院建设等经验多次在省市有关会议介绍交流。省科协吴国彬副主席、冯少东副主席、王明忠副理事长、杨曙宁秘书长以及无锡宜兴两市科协等领导专家多次前来参观指导工作。
教育成就梦想,科技引领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实施“科技文化立校”目标方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一着不让;打造科技特色品牌,精益求精;让科技教育科学发展、持续走强、超越梦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