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1-6岁的儿童,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可有多种因素引起,中、西医对其病因各有见解。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 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 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食欲不振[9]。
2.治疗方法
2.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2.1.1内治法 ①辩证论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将小儿厌食症进行分型,并针对不同分型进行差异治疗。脾运失健者以运脾开胃为主法,脾胃气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法,脾胃阴虚者以养胃育阴为主法。连俊兰等[10]用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茯苓、延胡索、白术、生山楂、神曲、砂仁、生甘草)加味治疗40例肝旺脾虚型厌食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2.5%。②自拟方治疗: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经验自拟的床进行个体化治疗,疗效显著。邹丽丽[3]用自拟健胃消食汤(太子参、苍术、白术、山药、白扁豆、砂仁、山楂、鸡内金、砂仁、陈皮、炒麦芽、薏苡仁)对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6.7%。③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无中药汤剂令人难以耐受的气味,口感较好,更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郭玉莉[11]用免煎中药颗粒(陈皮、茯苓、炒鸡内金、炒谷芽、焦山楂、甘草)对85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
2.1.2外治法
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针刺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灸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12]。①针灸疗法中“针”是指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灸”是指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效。②推拿疗法是以脏腑和经络学说为依据,结合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不同的手法对人体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的功效。③穴位贴敷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药液甚至唾液等调成糊状、凝固状油脂、软膏、丸剂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或患处,是一种治疗疾病无创痛穴位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雪荣等[13]采用扶阳罐配合推拿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于伴有呕吐或极难进食进药的患儿,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2.1.3内外合治
中医药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的特点,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王玉兰等[14]采用推拿配合院内制剂健脾汤(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炒麦芽、鸡内金、山药、焦山楂、陈皮、枳壳、苍术)对60例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2.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注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临床上的常用药物有促胃动力药、微量元素、葡萄糖酸锌、制剂微生态制剂、多酶片等。促胃动力药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显著作用;若有缺锌,口服葡萄糖酸锌能改善味觉,增强味蕾敏感性,促进生长发育。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则含有消化食物所必须的多种消化酶,能一定程度上增进食欲[15]。复合维生素B有促进新陈代谢作用。龚凯[16]用葡萄糖酸锌配合多潘立酮对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史晓梅等[17]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治疗后小儿食欲明显增加,效果满意。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兼具中医和西医之所长,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标本兼治”的理念完美呈现。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及身体状况,为其制订最合适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并根据其病情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既能针对显著提高患儿的食欲,改善厌食症状,又能整体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内外兼治,是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李冬临[18]用王氏保赤丸联合多酶片对21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0.84%。 3.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不良。该病患儿大多由喂食不当等因素引起,极少数患儿表现有器质性病变,因此,对家长进行婴幼儿饮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让其认识到合理喂养及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目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是脾失健运。临床治疗主要进行对症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微量元素、葡萄糖酸锌及制剂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食欲,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则采用内治法(内服中药或中成药),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及内外结合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而且也避免了服用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中药疗程较长,小儿服药困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各有所长,临床往往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既能取长补短,相互增益又能各自发挥优势。由于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也不统一,导致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对该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周黎黎.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J].中医儿科杂志,2012,8(01):20-22.
[2]连俊兰,绍征洋,陈颖,等.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4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03):18-19.
[3]邹丽丽.自拟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120 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06):40-42.
[4]郭玉莉.免煎中药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85例[J].河南中医,2013,33,(04):549-550.
[5]张雪荣.扶阳堆配合推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2,39(09):1838.
[6]王玉兰,刘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小儿厌食60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03):195-196.
[7]龚凯.葡萄糖酸锌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 ,7 (10):104-105.
[8]史晓梅 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2,41(05)490-491.
[9]李冬临.王氏保赤丸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厌食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09):4-5.
[10]汪受传.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86,(06):259.
[11]专题笔谈.小儿厌食证治[J].中医杂志,1986,(06):4.
[12]王俊宏.小儿厌食证治浅淡[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04):61.
[13]邹治文.强壮灵治疗小儿脾虚厌食症的临床报道[J].中医杂志,1988,(09):24.
[14]蒋正文,杜胜利.解肝散治疗小儿厌食82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2,(01):13.
[15]杜秀清.自拟增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1995,(05):17.
[16]孙浩."乐膳散"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报告[J].江苏中医,1996,(06):19.
[17]赵鹏.脆蛇山药散治疗小儿厌食10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1993,(03):13.
[18]叶鉴芬.自制保儿宁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6):56.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 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 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食欲不振[9]。
2.治疗方法
2.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2.1.1内治法 ①辩证论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将小儿厌食症进行分型,并针对不同分型进行差异治疗。脾运失健者以运脾开胃为主法,脾胃气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法,脾胃阴虚者以养胃育阴为主法。连俊兰等[10]用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茯苓、延胡索、白术、生山楂、神曲、砂仁、生甘草)加味治疗40例肝旺脾虚型厌食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2.5%。②自拟方治疗: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经验自拟的床进行个体化治疗,疗效显著。邹丽丽[3]用自拟健胃消食汤(太子参、苍术、白术、山药、白扁豆、砂仁、山楂、鸡内金、砂仁、陈皮、炒麦芽、薏苡仁)对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6.7%。③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无中药汤剂令人难以耐受的气味,口感较好,更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郭玉莉[11]用免煎中药颗粒(陈皮、茯苓、炒鸡内金、炒谷芽、焦山楂、甘草)对85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
2.1.2外治法
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针刺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灸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12]。①针灸疗法中“针”是指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灸”是指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效。②推拿疗法是以脏腑和经络学说为依据,结合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不同的手法对人体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的功效。③穴位贴敷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药液甚至唾液等调成糊状、凝固状油脂、软膏、丸剂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或患处,是一种治疗疾病无创痛穴位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雪荣等[13]采用扶阳罐配合推拿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于伴有呕吐或极难进食进药的患儿,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2.1.3内外合治
中医药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的特点,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王玉兰等[14]采用推拿配合院内制剂健脾汤(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炒麦芽、鸡内金、山药、焦山楂、陈皮、枳壳、苍术)对60例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2.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注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临床上的常用药物有促胃动力药、微量元素、葡萄糖酸锌、制剂微生态制剂、多酶片等。促胃动力药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显著作用;若有缺锌,口服葡萄糖酸锌能改善味觉,增强味蕾敏感性,促进生长发育。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则含有消化食物所必须的多种消化酶,能一定程度上增进食欲[15]。复合维生素B有促进新陈代谢作用。龚凯[16]用葡萄糖酸锌配合多潘立酮对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史晓梅等[17]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治疗后小儿食欲明显增加,效果满意。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兼具中医和西医之所长,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标本兼治”的理念完美呈现。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及身体状况,为其制订最合适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并根据其病情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既能针对显著提高患儿的食欲,改善厌食症状,又能整体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内外兼治,是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李冬临[18]用王氏保赤丸联合多酶片对21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0.84%。 3.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不良。该病患儿大多由喂食不当等因素引起,极少数患儿表现有器质性病变,因此,对家长进行婴幼儿饮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让其认识到合理喂养及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目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是脾失健运。临床治疗主要进行对症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微量元素、葡萄糖酸锌及制剂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食欲,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则采用内治法(内服中药或中成药),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及内外结合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而且也避免了服用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中药疗程较长,小儿服药困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各有所长,临床往往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既能取长补短,相互增益又能各自发挥优势。由于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也不统一,导致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对该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周黎黎.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J].中医儿科杂志,2012,8(01):20-22.
[2]连俊兰,绍征洋,陈颖,等.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4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03):18-19.
[3]邹丽丽.自拟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120 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06):40-42.
[4]郭玉莉.免煎中药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85例[J].河南中医,2013,33,(04):549-550.
[5]张雪荣.扶阳堆配合推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2,39(09):1838.
[6]王玉兰,刘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小儿厌食60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03):195-196.
[7]龚凯.葡萄糖酸锌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 ,7 (10):104-105.
[8]史晓梅 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2,41(05)490-491.
[9]李冬临.王氏保赤丸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厌食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09):4-5.
[10]汪受传.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86,(06):259.
[11]专题笔谈.小儿厌食证治[J].中医杂志,1986,(06):4.
[12]王俊宏.小儿厌食证治浅淡[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04):61.
[13]邹治文.强壮灵治疗小儿脾虚厌食症的临床报道[J].中医杂志,1988,(09):24.
[14]蒋正文,杜胜利.解肝散治疗小儿厌食82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2,(01):13.
[15]杜秀清.自拟增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1995,(05):17.
[16]孙浩."乐膳散"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报告[J].江苏中医,1996,(06):19.
[17]赵鹏.脆蛇山药散治疗小儿厌食10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1993,(03):13.
[18]叶鉴芬.自制保儿宁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