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拉基尼市场是新德里西南部的一个大型服装集散地,这个本应熙熙攘攘的集市,眼下除几个跑来跑去兜售皮带和太阳镜的小贩外,人流稀稀拉拉,生意十分冷清。
哈尔那姆?辛格在这里经营了5年的服装生意。说到今年市道,辛格摇着脑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上半年的利润额跟去年同期比下降了50%,房屋租金和运输费在上涨,辛格不得不提高衣服售价,随之而来的是销售量下滑。
虽然还没到7、8月印度传统商业打折季,但市场里已随处可见SALE(打折)标牌。高通胀令普通印度民众食品支出大幅增加,其他消费只好能减就减。
印度财政部长穆克吉近日表示,“不同意标普对印度投资评级的报告”。但现实难以为穆克吉撑腰:饱受高通胀影响的印度经济,内需增长受到严重抑制,经济增速正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通道。
为消除通胀影响,印度央行曾在2011年连续13次加息。另一方面,为提振经济,印度央行在今年1月24日和3月9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6.0%下调至4.75%,总计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卢比(约合160亿美元),但这并未给印度国内经济带来实质性提振。
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也令印度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复苏疲弱,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下自顾不暇,两个传统贸易伙伴的颓势,令印度贸易逆差扩大,2011~2012财年印度贸易逆差增至184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6%。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避险情绪浓重,明显影响印度市场资金走势。随着境外资本流入减速和印度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印度出现经常项目逆差增大、卢比币值不断下跌、股市市值大幅缩水等状况,导致印度对国际投资吸引力下降。
2012~2013的财年预算报告中,印度政府提出,将本财年经济增速控制在7.6%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速推进改革。而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各派意见不一,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近期发生的几件事,凸显印度政府在经济政策上掣肘重重:印度政府此前曾宣布对外开放零售业市场和禁止棉花出口政策,但短短几天内便被迫改变;针对国外采购者以溯及以往的征税方式,更让市场担心印度政策的稳定性,并导致外资减少。
以开放零售业市场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食品价格飞涨,平均通胀率已达两位数。去年大约每公斤20卢比的蔬菜,今年涨至60卢比;去年约每公斤30卢比的水果,现在是90卢比;而每天都要喝的牛奶,价格已从去年每公斤25卢比涨至90卢比。
飞涨的物价,令每月净收入约2.5万卢比的拉姆颇为头疼,这个要养活一家四口的新德里中产阶级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现在许多人只有减少每天消费的食物量,将一天吃的食物分作两三天吃”。
为此印度政府2011年曾通过决议,允许外资超市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外资持有不超过51%的股份,而外资单一品牌零售商更获准可以独资经营。这意味着,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和特易购等将全面进入印度零售市场,对印度消费者及生产企业而言都是好消息。
上述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印度国内经济形势而推出,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动力。但反对党及既得利益集团对外资可能带来的产业冲击甚为担忧,强烈反对坚持零售业开放决定的印度国大党。
同样的情况还有制造业促进政策。印度政府曾希望通过政策刺激制造业发展,将本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6%提高至25%,增加印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酝酿开放航空业市场,但上述政策均推进缓慢,矿产与土地法案更迟迟无法获得通过。
反对党及利益集团的种种掣肘,阻碍了印度快速发展,而未来印度经济要获得长远发展动力,凝聚党派共识应为第一要务。
哈尔那姆?辛格在这里经营了5年的服装生意。说到今年市道,辛格摇着脑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上半年的利润额跟去年同期比下降了50%,房屋租金和运输费在上涨,辛格不得不提高衣服售价,随之而来的是销售量下滑。
虽然还没到7、8月印度传统商业打折季,但市场里已随处可见SALE(打折)标牌。高通胀令普通印度民众食品支出大幅增加,其他消费只好能减就减。
印度财政部长穆克吉近日表示,“不同意标普对印度投资评级的报告”。但现实难以为穆克吉撑腰:饱受高通胀影响的印度经济,内需增长受到严重抑制,经济增速正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通道。
为消除通胀影响,印度央行曾在2011年连续13次加息。另一方面,为提振经济,印度央行在今年1月24日和3月9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6.0%下调至4.75%,总计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卢比(约合160亿美元),但这并未给印度国内经济带来实质性提振。
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也令印度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复苏疲弱,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下自顾不暇,两个传统贸易伙伴的颓势,令印度贸易逆差扩大,2011~2012财年印度贸易逆差增至184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6%。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避险情绪浓重,明显影响印度市场资金走势。随着境外资本流入减速和印度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印度出现经常项目逆差增大、卢比币值不断下跌、股市市值大幅缩水等状况,导致印度对国际投资吸引力下降。
2012~2013的财年预算报告中,印度政府提出,将本财年经济增速控制在7.6%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速推进改革。而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各派意见不一,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近期发生的几件事,凸显印度政府在经济政策上掣肘重重:印度政府此前曾宣布对外开放零售业市场和禁止棉花出口政策,但短短几天内便被迫改变;针对国外采购者以溯及以往的征税方式,更让市场担心印度政策的稳定性,并导致外资减少。
以开放零售业市场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食品价格飞涨,平均通胀率已达两位数。去年大约每公斤20卢比的蔬菜,今年涨至60卢比;去年约每公斤30卢比的水果,现在是90卢比;而每天都要喝的牛奶,价格已从去年每公斤25卢比涨至90卢比。
飞涨的物价,令每月净收入约2.5万卢比的拉姆颇为头疼,这个要养活一家四口的新德里中产阶级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现在许多人只有减少每天消费的食物量,将一天吃的食物分作两三天吃”。
为此印度政府2011年曾通过决议,允许外资超市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外资持有不超过51%的股份,而外资单一品牌零售商更获准可以独资经营。这意味着,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和特易购等将全面进入印度零售市场,对印度消费者及生产企业而言都是好消息。
上述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印度国内经济形势而推出,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动力。但反对党及既得利益集团对外资可能带来的产业冲击甚为担忧,强烈反对坚持零售业开放决定的印度国大党。
同样的情况还有制造业促进政策。印度政府曾希望通过政策刺激制造业发展,将本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6%提高至25%,增加印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酝酿开放航空业市场,但上述政策均推进缓慢,矿产与土地法案更迟迟无法获得通过。
反对党及利益集团的种种掣肘,阻碍了印度快速发展,而未来印度经济要获得长远发展动力,凝聚党派共识应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