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古诗词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的理解与建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若想达成这个素养,就必须在广泛的语言积累、梳理与内化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言的理解与建构;《雨霖铃》
  最近有一首英文小诗引起了热议,小诗如下:
  I love three thing in this world.
  Sun,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这首诗浅显易懂,有人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
  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热议的原因是中文译文太美了。短短二十四字运用了古代诗歌语言,就让真切炽热的情感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在理解上不存在困难,因此,人们更关注的就是语言的建构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古代诗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译者是无法翻译出这么美的译文的。
  语言的理解与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建构让学生具备交流的能力,提升审美与鉴赏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语言理解与建构就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并以《顾城哲思录》中的话来佐证:“我反对使用语言。人有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逻辑,你一定要写一首诗的时候你才面对语言。而语言自己到来的时候,你做的只是把它记录下来。灵悟到来的时候,它创造语言。”[1]其实,这里强调的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而非理解和建构。这个层次是建立在顾城先生日积月累、有对语言的感悟的基础上的,对于作为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的初学者的学生来说,语言的理解和建构是很有必要的。
  一、厚积薄发奠基石
  诗歌语言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语文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本,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起码能力。从应用语言学理论出发,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而非简单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其重点在于“培养出对所学语言具备按其需要的足够的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具备最适切有用的常用语言手段的人来”。而在此过程中,语言的积累必不可少。语言积累是经过感官、思维、情感加工的语音、语义、图像、情景和事件的综合体,是具有个体心理体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
  语言的积累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诵读法”,可以是随时将观察所得写在小纸片上的“卡片积累法”,还可以运用比较理性的“思维导图法”。笔者采用的是“演讲法”和“朗读法”,即让学生每人每日介绍一首诗词。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语言,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比如《雨霖鈴》的教学,课前就有一个很喜欢柳永的学生自告奋勇要求介绍诗词。她介绍了柳永的一首《八声甘州》,并且对柳永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就为其他学生理解《雨霖铃》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设计了男女生分层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词中跌宕起伏、婉约流转的情感在男女声交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高楼大厦的建设离不开一砖一瓦。同样,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平时语言的积累。平时的诗歌教学不能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诗歌而忽略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诗歌语言的美而忽视了学生背诵诗歌。
  二、思接千载消隔阂
  古代诗歌其实是文言文的凝练与精简。对文言文头痛不已的学生更怕古代诗歌。诗歌相较文言文而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
  冯友兰在他的《我的读书经验》中说道:“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因此,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的核心是理解。虽然古代诗人距今相隔千载,在语言表达上和我们有所不同,但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和我们是基本相同的。为此,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并尝试让学生去感知古诗词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感知、去体悟;应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其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词作者的情感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长者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消除与古诗词、与古诗词作者之间的隔阂。
  古代诗词中运用的词语,很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个句子中的“念”字和“阔”字,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与它们的字面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念”字本来就是单纯地想,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看,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的,但此字是作者在与情人依依惜别之时“无语凝噎”而宕开的一笔。不说分手时难舍难分,而是说此时一别,将会面对什么,虚写了分别后的情景,更添了分别时的悲伤。而“阔”字本来是辽阔之意。客观地描述楚天,是毫无感情色彩的。但是这个词接在“念去去”之后,渲染了别后前途一片渺茫的心情,与之前的“暮霭”“沉沉”共同构成了一种前途渺茫、心情沉重的意境。这是古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然而不深入理解的话,是体味不到这种情感的。
  此外,在《雨霖铃》一课中,有一知识性术语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即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的“点染”手法,而对这一手法的理解也是学生品读《雨霖铃》所不可或缺的。
  所以,古代诗歌语言在表达上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言语形式表意功能的验证和品味。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是为后续的个性化品读奠定基础。   三、涵泳经典齿留香
  诗歌的语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感悟,要让语言在唇齿间流动。村上春树曾这样描述过语言:“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就不必这么辛苦了。我们的语言终究还是语言,我们存在只有语言的世界里,把一切事物转换成某种情形的东西来述说,只能活在那限定性中。不过也有例外,在仅有的幸福瞬间,我们的语言真的可以变成威士忌。而且我们,至少我说是我,总是梦想着那样的瞬间而活着,梦想着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该多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對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婉约词作。这首词的情感基调不难把握,词的内容也不难理解,然而怎样才能让这首词在唇齿间流动呢?柳永善于运用口语,脉络清晰地铺叙,在语言运用上不喜欢隐晦含蓄,所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词作的内容。但是这首词之所以令人赞不绝口,还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建构。他用“点染”,用“虚实相生”,用“情景交融”,用环境来渲染无法排解的离愁别绪。所以,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多读,可以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这首词的与众不同之处。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像威士忌一样唇齿留香。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美丽。陆九渊在《读书》里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涵泳”于是就作为一种读书的方法被提出,意思是仔细读书,深入体会。对于诗歌的语言来说,更要如此。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十三)中写道:“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这是罗大经对陶渊明诗的肯定。
  对于柳永的词,有很多评价。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也说:“(柳永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可见,柳永的词虽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但其中的韵味却值得品味涵泳。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点出了“伤离别”,用“清秋节”来渲染这种离别,用哲思的方式说出了古今之理,融情于景,意味隽永。
  于是在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自主涵泳的环节:再读,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笔者让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句,并阐述理由。在此环节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生命经验,唤醒了自己对于离别、对于季节的一种感悟,也就加深了对《雨霖铃》的品读感悟。
  四、织素成锦新旧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生若想达成这个素养,就必须在广泛的语言积累、梳理与内化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内核。
  在理解、感悟了《雨霖铃》这首词后,笔者布置了两个有层次的作业:
  1.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这首词的上阕,可以借鉴柳永所用的艺术手法。
  2.可根据《雨霖铃》的词作特点,填一首你自己的《雨霖铃》。
  设置有梯度的语言运用任务,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运用,完成的难度相对不大,也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就感。经过反复练习和运用,学生自然会把诗词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顾城虽然认为“使用语言”和“面对语言”对他而言没有意义,但是他认为,从诗的方面讲,“心性到的时候,有时候也找一些新词,它是一种变戏法游戏式的,一会儿变出一个这样的,一会儿又变出个那样的”。所以他觉得自己能作诗,是“基于从小听、说,直至进入思想、感觉里的北京话”,是“能使我自由呼吸的、能使我表达我的哭声的那种语言”。从顾城的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顾城所反对的是死板、机械地教导学生使用语言,而非反对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建构。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更要基于语言的理解与建构而教,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哲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60—61.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名师档案】徐美珍,台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1991—2013年一直坚持在一线教学。曾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台州市名师等称号,荣获第七届(2013年)“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从“学情分析”走向深度学习》等2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主持《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并围绕“语文学习力和深度学习”在各地开设讲座。善于用激情激活语文课堂,用激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
期刊
摘 要:针地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颓废忧伤、偏颇愤激、狭隘逼仄与少年老成、远离童真、莫名忧伤等情况,“阳光作文”的研究重在学生为人与为文两方面双管齐下、内外并举,旨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等进行同步塑造。  关键词:阳光作文;思想教育;人格塑造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中较多地存在着颓废忧伤、偏颇愤激、狭隘逼仄与少年老成、远离童真、莫名忧伤等情况,显得不够阳光。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推
期刊
现实的世界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暖心的小说可以传递正能量,让无助的心灵得到抚慰,让人看到生存下去的希望。当代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去品读的青春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悲悯情怀,于无声处春风化雨,让读者获得美的熏陶,接受灵魂的洗礼。  在曹文轩的笔下,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如梦似幻的水边芦苇,如泣如诉的悠悠笛声,仿佛将我们带入了《诗经》中那古老而又优美的境界,那是油
期刊
编者按:本期“学科团队”栏目重点关注“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浙江省台州中学是浙江省首批语文学科基地之一,该校语文组共有33名成员,其中拥有“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浙派名师”等荣誉称号的各类名师众多,整体教科研能力出众,这也可以从以下一组文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摘 要:在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群的教学中采用“活动”策略,可以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在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四方面具
期刊
摘 要:为改变当下学生作文因过分追求“严谨”而理性有余、美感不足的现状,既要在理性思考上下功夫,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表现手法。引入诗歌中的“意象”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议论文向诗歌借“意象”,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让严谨的说理增添了趣味,使考场作文增加了文采与魅力。  关键词:高考作文;诗歌;意象  一、背景与突围  近年来,高考作文从原先的侧重考查考生的文学艺术素养,逐渐转向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文素
期刊
摘 要:2014—2016年浙江省内各地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总体上看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从试题取材来看,基于生活,源于生活;从试题内容看,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地域文化;从试题类型上看,呈现了多样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关键词:试题评鉴;综合性学习;中考语文  笔者从浙江省2014~2016年的30份中考语文卷中提取了所有的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了评析和
期刊
摘 要:仅从白居易的视角分析《琵琶行》,是单向度的,是不全面的;只有增加琵琶女的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琵琶行》。解读《琵琶行》的文本时,应当并重看待琵琶女与白居易,否则就会造成文本解读的狭隘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琵琶行》;琵琶女  站在白居易的视角解读《琵琶行》,是《琵琶行》鉴赏史上的主流解读方法。在此视角之下,分析者均将白居易的身世遭遇和情感世界作为挖掘的重点,而将琵琶女作为陪衬,比
期刊
摘 要:阅读短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方法有初读、联读、细读、品读、回读等。高效的阅读指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教师深读名著;二是寻找阅读指导的理论基础;三是尊重名著个性开展导读;四是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五是指导学生理性思辨地阅读名著;六是创建科学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  关键词:阅读指导;短篇小说类名著;阅读方法  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名著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运用有效的符合作品特质的阅读方法,才
期刊
前几天,听一位前同事说,他们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上文言文只讲词语解释,其他内容一概不教。理由是,近年来在浙江省中考中,课内文言文不考阅读,只考几个词语解释。听罢我不禁愕然: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7至9年级共44篇文言文(不含古诗词),如果学完3年文言文,只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上学到了几个词语的解释,这样的语文课,谈何开放性,谈何人文内涵,谈何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期刊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给予学生的“经典文化”,往往与学生当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之间有一道鸿沟。它需要语文教师通过科学的、智慧的教学设计来弥合,所以设计学习系统应该是古诗词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习系统设计;《破阵子》  一、古诗词学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哲学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其著作《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