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一精神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精神。抗战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历史资源,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抗战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基本道德情操的本质体现。近代以来,长夜悲歌,尤其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魔掌伸向中国,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逐步达到疯狂的程度,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使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绝境往往能够成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没有被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成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动员全国人民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洪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支持抗日、参加抗日,还是反对抗日、消极抗日?是对中华民族爱国情怀、道德底线的极大考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新中国走上了自强不息,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先后签订29个不平等条约,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近百年的中国为什么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割据,内部分裂是个重要原因。也充分证明了贫穷落后就要挨打的永恒真理。日本军国主义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对象的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妄图称霸亚洲。因此,成为世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从19世纪下半叶,日本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在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有10次是对中国的侵略。1874年发动了第一次武力侵华,占领中国台湾;1879年,吞并了与清朝政府保持特殊关系的琉球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与俄争夺中国的土地控制权,侵占了中国辽东;1910年又侵占了与清朝关系特殊的朝鲜。通过侵略,日本不仅侵占了中国大量领土,掠夺中国大量财富和资源,而且还获得了在中国的驻兵权及其他特权。“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尤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侵华达到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14年持久的抗战中,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涌现出许许多多以身殉国的感人事迹,折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献身精神,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而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面对死亡威胁义无返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慨。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使用了惨无人道的手段,镇压抗日军民,残害无辜百姓,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世所罕见。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汇成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洪流。“到前方去”、“到延安去”、“到敌人后方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亿万民众和一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抗日第一线。先后涌现出了战斗于白山黑水的孤胆英雄杨靖宇;为掩护友军撤退转移而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历尽严刑拷打,始终闭口不吐一个字的赵一曼;淞沪会战死守四方仓库,孤军杀敌的八百勇士;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犯上”的张学良、杨虎城;卢沟桥血战、决心战死的佟麟阁;令敌人闻风丧胆,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等一大批抗日英雄。鲁迅发出了“我以我血存轩辕“的怒吼;李大钊说“国人无爱国之心,其国恒亡”;杨靖宇高呼“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冯玉祥发出招唤“要想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艰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战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毛泽东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左右,依据当时的敌我态势,提出了《论持久战》,倡导全民族之抗战,用正面抗战与敌后作战有机结合的方针,把日本侵略者拖入一场持久得足以令其毁灭的人民战争之中。14年的抗战,中国历经磨难,以死难三千五百万军民的惨痛代价,换取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激励和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经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经艰辛而不屈,百折不绕而不退。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如果说抗战胜利是中国由衰弱走向振兴的转折点,那么,当前就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抗战精神并不会因为抗战烽火的熄灭而失去历史价值,它仍然闪烁着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芒。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库。中华民族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努力是坚定不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基本道德情操的本质体现。近代以来,长夜悲歌,尤其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魔掌伸向中国,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逐步达到疯狂的程度,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使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绝境往往能够成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没有被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成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动员全国人民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洪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支持抗日、参加抗日,还是反对抗日、消极抗日?是对中华民族爱国情怀、道德底线的极大考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新中国走上了自强不息,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先后签订29个不平等条约,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近百年的中国为什么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割据,内部分裂是个重要原因。也充分证明了贫穷落后就要挨打的永恒真理。日本军国主义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对象的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妄图称霸亚洲。因此,成为世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从19世纪下半叶,日本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在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有10次是对中国的侵略。1874年发动了第一次武力侵华,占领中国台湾;1879年,吞并了与清朝政府保持特殊关系的琉球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与俄争夺中国的土地控制权,侵占了中国辽东;1910年又侵占了与清朝关系特殊的朝鲜。通过侵略,日本不仅侵占了中国大量领土,掠夺中国大量财富和资源,而且还获得了在中国的驻兵权及其他特权。“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尤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侵华达到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14年持久的抗战中,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涌现出许许多多以身殉国的感人事迹,折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献身精神,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而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面对死亡威胁义无返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慨。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使用了惨无人道的手段,镇压抗日军民,残害无辜百姓,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世所罕见。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汇成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洪流。“到前方去”、“到延安去”、“到敌人后方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亿万民众和一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抗日第一线。先后涌现出了战斗于白山黑水的孤胆英雄杨靖宇;为掩护友军撤退转移而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历尽严刑拷打,始终闭口不吐一个字的赵一曼;淞沪会战死守四方仓库,孤军杀敌的八百勇士;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犯上”的张学良、杨虎城;卢沟桥血战、决心战死的佟麟阁;令敌人闻风丧胆,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等一大批抗日英雄。鲁迅发出了“我以我血存轩辕“的怒吼;李大钊说“国人无爱国之心,其国恒亡”;杨靖宇高呼“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冯玉祥发出招唤“要想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艰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战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毛泽东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左右,依据当时的敌我态势,提出了《论持久战》,倡导全民族之抗战,用正面抗战与敌后作战有机结合的方针,把日本侵略者拖入一场持久得足以令其毁灭的人民战争之中。14年的抗战,中国历经磨难,以死难三千五百万军民的惨痛代价,换取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必胜信念的激励和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经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经艰辛而不屈,百折不绕而不退。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如果说抗战胜利是中国由衰弱走向振兴的转折点,那么,当前就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抗战精神并不会因为抗战烽火的熄灭而失去历史价值,它仍然闪烁着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芒。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库。中华民族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努力是坚定不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