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晚期一位富有浓厚思想家气质的戏曲作家,一生著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本,故历来都除去"紫箫"不计,统称后四本为"临川四梦"。他的"临川四梦"思想深邃、意蕴完美,堪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戏曲创作方法、精湛的情节组织、构思和戏曲创作的语言。
关键词:汤显祖;戏曲创作; 创作方法; 艺术特色
一、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方法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在戏曲创作上,汤显祖主张从内容出发,反对削足适履,被形式所拘束。他说:"凡文以意气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同时,汤显祖还反对摹拟,提倡"灵气"。他说:"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式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是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合奇序》)。
汤显祖既是现实主义巨匠,也是浪漫主义大师。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巨著。汤显祖是以情的哲理和乌托邦思想为指导,来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在汤显祖的笔下,理想与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便是最突出的例证。
杜丽娘性格的美,重要的是她蕴藏在内心的火一样的热情和梦想,不倦不休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生活。对于杜丽娘的这种热情和梦想,作家也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进行描写的。在《惊梦》中,作家就用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及至《寻梦》一出,作家则进一步描写她独自一人到后花园去寻梦。梦而可寻,可以想象这个寻梦的人,是在怎样一种热情和缭乱的心境中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好端端去寻梦,可以说是荒唐的、可笑的。然而,放在杜丽娘的身上,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作家为人物的行动,找到了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不能不使人相信她应该这样,也一定能这样。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的伤感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反映热情和理想的镜子,是衡量对不合理生活反抗的标尺。在塑造杜丽娘这样具有理想色彩的正面形象中,作家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汤显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还表现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他的另一部杰作《邯郸梦》写的虽是梦境,但仍能给人以"绘梦境为真境"之感,并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汤显祖在塑造卢生这个人物形象上,并未停留在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身,而是结合着他的行动和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景。从他与崔氏的结合,引出了他如何借崔氏财势的相助,才一帆风顺地走入宦途;从他与宇文融的权利冲突中,引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和世态炎凉;从他开河破番的业绩中,引出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统治者在外患中的"缴功纵敌";从他二十年的当朝首相中,则又形象地揭开了整个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的内幕。由于汤显祖牢牢地拿着理想的镜子去观察世态,这就使许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顯出了原形,引人深思、发人猛醒。
(二)心理写实创作手法的运用
元杂剧的爱情剧一般都具有大胆热烈的特征,但都侧重写外在行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已经触及到女主人公情感与理智内在冲突,但也是通过外部行动来表现的。明人戏曲多重伦理,好说教,往往停留于理性表面,不做深入的人性穿透。从汤显祖开始向内转,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乃至更深层的潜意识领域,对内在心灵的律动和意念、意识或情绪的潜流进行细致的跟踪描绘。而《牡丹亭》就是第一部典型的心理戏剧,其中《惊梦》、《寻梦》等出在女性心理写实方面所表现出深刻度和逼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精湛的戏剧情节组织和构思
(一)戏剧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富有戏剧性
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戏剧性。例如:剧本《牡丹亭》写的是: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丫鬟春香私自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牡丹亭畔。后因极度思念梦钟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三年之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丽娘鬼魂欢聚。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掘坟开棺使丽娘复生,最终结为人间夫妻。剧本《南柯梦》写的也是一个入梦的故事,书中淳于棼于梦中到了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回朝后,拜为左丞相,笼络王亲贵戚,威势日盛,骄纵弄权。右丞相段功向国王奏明,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梦醒。醒后经老僧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淳于棼也因此醒悟而归佛。这些凄美而又离奇浪漫的故事情节对后来剧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们在剧本中常常喜欢运用误会错认法,把这种在元杂剧中已在使用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像吴炳的《西园记》就由张继华错认王玉真为赵玉英开始,直至真相大白结束。阮大铖的《春灯谜》以错认法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在这些剧本中,悲欢离合通过种种的误会完成。剧作家们追随汤显祖剧作情节的变幻,但汤显祖在变幻的情节间所寄寓的人生思考,已悄悄地淡出了。
(二)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也很重视情节构思的奇幻浪漫性。
例如剧本《牡丹亭》就创造了人间、梦幻、幽冥三种境界,互相对比映照,表现主人公杜丽娘由生入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充满超现实的奇幻色彩。这一方面象征着发自生命本体的男女真情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是作者"情之至"的情感至上主义的理想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由女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杜丽娘生存的明代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礼教杀人最为严酷的时代。她作为大家闺秀,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能去,身心遭到空前的幽闭窒息,因此,在言行上的表现,便和丫鬟春香迥然不同,春香不会瞻前顾后个性爽朗,心里有话就直说。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春香实际上不过是丽娘的"替身",正像陈最良是杜宝的"替身"一样,两人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由作为"替身"的角色予以补充,同时,我们不应当认为春香和陈最良的思想、语言、行为跟丽娘、杜宝无关,实际上是陈最良这个老顽固代替杜宝做灌输封建思想的工作;而春香则就代替杜丽娘执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在思想意识上,他们都是合二为一的,这一点也是汤显祖精湛的艺术构思的体现。然而此前爱情作品中的常用情节,如一见钟情、传书递简或钻穴逾墙等,对于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来说都难以设想,于是作者就转而用超现实的笔法来表现生命情欲的本真自发性和不可抗拒性,就具有更为本质的艺术真实性。
三、独具特色的戏曲语言艺术魅力
(一)汤剧语言的优雅、灵动和本色
"临川四梦"的戏剧语言,一方面保有元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同时又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有浅有深,有浓有淡,有雅有俗,铸造成一种富于诗的特质的戏剧艺术语言。
吴炳《疗妒羹》"题曲"中的曲子,即被梁廷楠评为"此等曲情,置之《还魂记》中,几无可辨":
一任你拍断红牙,拍断红牙,吹酸碧管,可赚得泪丝沾袖?总不如那《牡丹亭》一声河满,便潸然四壁如秋。待我当做杜丽娘,摹想一回。这是芍药栏,这是太湖石。呀,梦中的人来了也。半响好迷留,是那般的憨爱,那般的痨瘦。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作羁囚!
汤显祖在吸收元杂剧语言的自然、真切、质朴的同时,却更多地带有含蓄空灵之致。例如在剧本《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中的曲词,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情形。其中如"恁横波,来回顾影,不住的眼儿睃","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漾凌波,盈盈欲下,全不见影儿那",便显得非常自然真切,是把生活语言加以锤炼后的文学语言,这就与元杂剧的语言很相似。而"空影落纤娥,动春蕉蘸绮罗","相看四目谁轻可",则又偏重于炼字,从"落"、"蘸"、"可"等字中就可以体会诗的意境。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则构成了汤显祖戏曲语言的独特风格。明代戏曲评论家对于汤显祖的这种语言风格,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谓"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溪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律曲》)
(二)汤剧语言的纤丽缥缈的朦胧美
汤剧语言的朦胧美,是指让人读了之后能感觉而难以指实,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例如《寻梦》一出中的"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春心无处不飞悬"、"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偶然间心似缱,梅樹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还有《惊梦》出中的"袅晴丝吹到闲庭院"和"雨丝风片"、"遍春山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等一类句子,其实都是情绪化的措词,带有心理语言的特征。如果用逻辑语言的规律去解释,"晴丝"和"雨丝"同时出现无论何都是不通的。其实作家在这里只是要传达女主人公内心对轻柔春光的主观感受而已,并不需要字字属实。
汤显祖以其对"真情"的追求,显示出晚明文学创作的新风尚。他在剧本里探讨了广阔深邃的人类之情、社会之情。而汤显祖的才华则使他的剧本的神情飞动,文辞精妙。汤剧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1
[2] 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
[3] 许金榜著:《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4]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毛效同:《汤显祖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张燕瑾:《古典戏曲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李简:《元明戏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曲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郭英德:《明清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汤显祖;戏曲创作; 创作方法; 艺术特色
一、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方法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在戏曲创作上,汤显祖主张从内容出发,反对削足适履,被形式所拘束。他说:"凡文以意气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同时,汤显祖还反对摹拟,提倡"灵气"。他说:"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式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是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合奇序》)。
汤显祖既是现实主义巨匠,也是浪漫主义大师。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巨著。汤显祖是以情的哲理和乌托邦思想为指导,来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在汤显祖的笔下,理想与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便是最突出的例证。
杜丽娘性格的美,重要的是她蕴藏在内心的火一样的热情和梦想,不倦不休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生活。对于杜丽娘的这种热情和梦想,作家也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进行描写的。在《惊梦》中,作家就用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及至《寻梦》一出,作家则进一步描写她独自一人到后花园去寻梦。梦而可寻,可以想象这个寻梦的人,是在怎样一种热情和缭乱的心境中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好端端去寻梦,可以说是荒唐的、可笑的。然而,放在杜丽娘的身上,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作家为人物的行动,找到了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不能不使人相信她应该这样,也一定能这样。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的伤感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反映热情和理想的镜子,是衡量对不合理生活反抗的标尺。在塑造杜丽娘这样具有理想色彩的正面形象中,作家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汤显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还表现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他的另一部杰作《邯郸梦》写的虽是梦境,但仍能给人以"绘梦境为真境"之感,并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汤显祖在塑造卢生这个人物形象上,并未停留在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身,而是结合着他的行动和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景。从他与崔氏的结合,引出了他如何借崔氏财势的相助,才一帆风顺地走入宦途;从他与宇文融的权利冲突中,引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和世态炎凉;从他开河破番的业绩中,引出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统治者在外患中的"缴功纵敌";从他二十年的当朝首相中,则又形象地揭开了整个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的内幕。由于汤显祖牢牢地拿着理想的镜子去观察世态,这就使许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顯出了原形,引人深思、发人猛醒。
(二)心理写实创作手法的运用
元杂剧的爱情剧一般都具有大胆热烈的特征,但都侧重写外在行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已经触及到女主人公情感与理智内在冲突,但也是通过外部行动来表现的。明人戏曲多重伦理,好说教,往往停留于理性表面,不做深入的人性穿透。从汤显祖开始向内转,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乃至更深层的潜意识领域,对内在心灵的律动和意念、意识或情绪的潜流进行细致的跟踪描绘。而《牡丹亭》就是第一部典型的心理戏剧,其中《惊梦》、《寻梦》等出在女性心理写实方面所表现出深刻度和逼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精湛的戏剧情节组织和构思
(一)戏剧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富有戏剧性
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戏剧性。例如:剧本《牡丹亭》写的是: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丫鬟春香私自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牡丹亭畔。后因极度思念梦钟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三年之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丽娘鬼魂欢聚。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掘坟开棺使丽娘复生,最终结为人间夫妻。剧本《南柯梦》写的也是一个入梦的故事,书中淳于棼于梦中到了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回朝后,拜为左丞相,笼络王亲贵戚,威势日盛,骄纵弄权。右丞相段功向国王奏明,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梦醒。醒后经老僧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淳于棼也因此醒悟而归佛。这些凄美而又离奇浪漫的故事情节对后来剧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们在剧本中常常喜欢运用误会错认法,把这种在元杂剧中已在使用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像吴炳的《西园记》就由张继华错认王玉真为赵玉英开始,直至真相大白结束。阮大铖的《春灯谜》以错认法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在这些剧本中,悲欢离合通过种种的误会完成。剧作家们追随汤显祖剧作情节的变幻,但汤显祖在变幻的情节间所寄寓的人生思考,已悄悄地淡出了。
(二)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也很重视情节构思的奇幻浪漫性。
例如剧本《牡丹亭》就创造了人间、梦幻、幽冥三种境界,互相对比映照,表现主人公杜丽娘由生入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充满超现实的奇幻色彩。这一方面象征着发自生命本体的男女真情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是作者"情之至"的情感至上主义的理想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由女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杜丽娘生存的明代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礼教杀人最为严酷的时代。她作为大家闺秀,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能去,身心遭到空前的幽闭窒息,因此,在言行上的表现,便和丫鬟春香迥然不同,春香不会瞻前顾后个性爽朗,心里有话就直说。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春香实际上不过是丽娘的"替身",正像陈最良是杜宝的"替身"一样,两人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由作为"替身"的角色予以补充,同时,我们不应当认为春香和陈最良的思想、语言、行为跟丽娘、杜宝无关,实际上是陈最良这个老顽固代替杜宝做灌输封建思想的工作;而春香则就代替杜丽娘执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在思想意识上,他们都是合二为一的,这一点也是汤显祖精湛的艺术构思的体现。然而此前爱情作品中的常用情节,如一见钟情、传书递简或钻穴逾墙等,对于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来说都难以设想,于是作者就转而用超现实的笔法来表现生命情欲的本真自发性和不可抗拒性,就具有更为本质的艺术真实性。
三、独具特色的戏曲语言艺术魅力
(一)汤剧语言的优雅、灵动和本色
"临川四梦"的戏剧语言,一方面保有元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同时又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有浅有深,有浓有淡,有雅有俗,铸造成一种富于诗的特质的戏剧艺术语言。
吴炳《疗妒羹》"题曲"中的曲子,即被梁廷楠评为"此等曲情,置之《还魂记》中,几无可辨":
一任你拍断红牙,拍断红牙,吹酸碧管,可赚得泪丝沾袖?总不如那《牡丹亭》一声河满,便潸然四壁如秋。待我当做杜丽娘,摹想一回。这是芍药栏,这是太湖石。呀,梦中的人来了也。半响好迷留,是那般的憨爱,那般的痨瘦。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作羁囚!
汤显祖在吸收元杂剧语言的自然、真切、质朴的同时,却更多地带有含蓄空灵之致。例如在剧本《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中的曲词,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情形。其中如"恁横波,来回顾影,不住的眼儿睃","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漾凌波,盈盈欲下,全不见影儿那",便显得非常自然真切,是把生活语言加以锤炼后的文学语言,这就与元杂剧的语言很相似。而"空影落纤娥,动春蕉蘸绮罗","相看四目谁轻可",则又偏重于炼字,从"落"、"蘸"、"可"等字中就可以体会诗的意境。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则构成了汤显祖戏曲语言的独特风格。明代戏曲评论家对于汤显祖的这种语言风格,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谓"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溪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律曲》)
(二)汤剧语言的纤丽缥缈的朦胧美
汤剧语言的朦胧美,是指让人读了之后能感觉而难以指实,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例如《寻梦》一出中的"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春心无处不飞悬"、"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偶然间心似缱,梅樹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还有《惊梦》出中的"袅晴丝吹到闲庭院"和"雨丝风片"、"遍春山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等一类句子,其实都是情绪化的措词,带有心理语言的特征。如果用逻辑语言的规律去解释,"晴丝"和"雨丝"同时出现无论何都是不通的。其实作家在这里只是要传达女主人公内心对轻柔春光的主观感受而已,并不需要字字属实。
汤显祖以其对"真情"的追求,显示出晚明文学创作的新风尚。他在剧本里探讨了广阔深邃的人类之情、社会之情。而汤显祖的才华则使他的剧本的神情飞动,文辞精妙。汤剧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1
[2] 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
[3] 许金榜著:《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4]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毛效同:《汤显祖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张燕瑾:《古典戏曲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李简:《元明戏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曲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郭英德:《明清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