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语》这部经典中,“行”的内涵就是躬亲实践,而且贯穿于《论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本文仅从《论语》中关于学习、仁德修养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论证这一说法。
[关键词]:躬亲实践 学中做 学以致用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言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行”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论语》中“行”的内涵
“行”即可以看作是“行动”:为实现理想而具体地进行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举动。在《论语》中,“行”的内涵就是“躬亲实践”,即强调个人是“行”的主体,“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论语》中的“行”
《论语》中关于“行”的条目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
1、学习中的“行”是“做”。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句话中的“学”,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学,即只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不仅包含了对知识的学习,还包含了对人生经验的学习。也就是说,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习,“时习”的“时”是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习”有实习的意思,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用于实际中,强调“学”要与“做”相结合,“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愉快、高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去学习并且将所学到的用在实际中,这样做是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正应了那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如果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我们就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中做”,更应该在“做中学”,“学”与“做”相互映衬,合二为一。
2、学习中的“行”是“求”、“择”和“改”。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在这两句话中,学习要靠“求”、“择”和“改”。也就是说,学习中的“行”是主动的“求学”,即主动探索学问;学习中的“行”是“择”,即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动去学习;学习中的“行”也是“改”,即改正,改正别人的缺点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孔子强调的学的方法。主要还是强调“行”,也就是主动积极去学习的方法,主动积极的将自己在实际学习中得到的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3、学习中的“行”是“思”。
子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学”和“思”是相互依存的,学习然后思考,思考之后再学习。光思不学,光学不思是无益和无用的。学只要经过思考,就会在行为中有所收益。善于行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与思结合的行动中进步。
4、学习中的“行”是检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在这里,孔子认为,学业的增进,德行的提高,都要接受“行”的检验。即使能流利地背诵《诗三百》,但委托的事却办不到,任命出使,也不能很好地应对,那么就算学的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可以说是学、知、行的结合,学习就是为了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得到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最终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的主要方法就是躬亲实践。
(二)《论语》中关于仁德修养的“行”。
1、仁德修养中的“行”是孝悌。
关于这一方面,《论语》中讲到了很多,在《学而》一篇中有这样的言论: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仁德修养的内容,同时也是仁德修养中“行”的内容。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師长,寡言少语但诚实可信,博爱大众,和有仁德的人多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在这样实践了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文献。
可见,孔子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学习仁德,把“行”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首要和基本的途径,但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文献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言行一致。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欲讷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对于君子来说,做比说更重要,对于要说的话,应该先做然后在说。“讷与言”是君子说话谨慎、负责的表现,“敏于行”则是君子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表现。孔子还很谦虚地说,“在生活中做个躬亲实践的君子,我还没有成功。”可见,孔子把“行”看做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同时认为“言行一致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一种最高人格。”
3、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诚信。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之。”(《卫灵公》)
孔子非常重“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凭言论,主要应当看其实际行动;不能光听别人说好与不好,应该自己亲自去观察。这也是孔子独特的“道德实践观”。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做到“言”必须符合忠与信的道德规范,行为也一定要是踏实专一的,并以“言过其行”和“躬之不逮”为耻。
4、仁德修养中的“行”是真诚。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也就是说,人要少说多做,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
三、结语
《论语》中的“行”出现过许多次,可以说,“行”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有些学者把《论语》中关于“行”的理论总结为孔子的“实践理性论”。可见,孔子是一位“实践家”,后世的“知行合一”论、“格物致知”论,都是发源于孔子的关于“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2]李殿元、杨梅,《论语》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2)
[3]李泽厚,《孔子再评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躬亲实践 学中做 学以致用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言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行”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论语》中“行”的内涵
“行”即可以看作是“行动”:为实现理想而具体地进行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举动。在《论语》中,“行”的内涵就是“躬亲实践”,即强调个人是“行”的主体,“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论语》中的“行”
《论语》中关于“行”的条目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
1、学习中的“行”是“做”。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句话中的“学”,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学,即只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不仅包含了对知识的学习,还包含了对人生经验的学习。也就是说,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习,“时习”的“时”是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习”有实习的意思,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用于实际中,强调“学”要与“做”相结合,“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愉快、高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去学习并且将所学到的用在实际中,这样做是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正应了那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如果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我们就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中做”,更应该在“做中学”,“学”与“做”相互映衬,合二为一。
2、学习中的“行”是“求”、“择”和“改”。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在这两句话中,学习要靠“求”、“择”和“改”。也就是说,学习中的“行”是主动的“求学”,即主动探索学问;学习中的“行”是“择”,即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动去学习;学习中的“行”也是“改”,即改正,改正别人的缺点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孔子强调的学的方法。主要还是强调“行”,也就是主动积极去学习的方法,主动积极的将自己在实际学习中得到的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3、学习中的“行”是“思”。
子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学”和“思”是相互依存的,学习然后思考,思考之后再学习。光思不学,光学不思是无益和无用的。学只要经过思考,就会在行为中有所收益。善于行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与思结合的行动中进步。
4、学习中的“行”是检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在这里,孔子认为,学业的增进,德行的提高,都要接受“行”的检验。即使能流利地背诵《诗三百》,但委托的事却办不到,任命出使,也不能很好地应对,那么就算学的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可以说是学、知、行的结合,学习就是为了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得到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最终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的主要方法就是躬亲实践。
(二)《论语》中关于仁德修养的“行”。
1、仁德修养中的“行”是孝悌。
关于这一方面,《论语》中讲到了很多,在《学而》一篇中有这样的言论: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仁德修养的内容,同时也是仁德修养中“行”的内容。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師长,寡言少语但诚实可信,博爱大众,和有仁德的人多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在这样实践了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文献。
可见,孔子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学习仁德,把“行”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首要和基本的途径,但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文献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言行一致。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欲讷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对于君子来说,做比说更重要,对于要说的话,应该先做然后在说。“讷与言”是君子说话谨慎、负责的表现,“敏于行”则是君子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表现。孔子还很谦虚地说,“在生活中做个躬亲实践的君子,我还没有成功。”可见,孔子把“行”看做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同时认为“言行一致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一种最高人格。”
3、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诚信。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之。”(《卫灵公》)
孔子非常重“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凭言论,主要应当看其实际行动;不能光听别人说好与不好,应该自己亲自去观察。这也是孔子独特的“道德实践观”。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做到“言”必须符合忠与信的道德规范,行为也一定要是踏实专一的,并以“言过其行”和“躬之不逮”为耻。
4、仁德修养中的“行”是真诚。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也就是说,人要少说多做,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
三、结语
《论语》中的“行”出现过许多次,可以说,“行”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有些学者把《论语》中关于“行”的理论总结为孔子的“实践理性论”。可见,孔子是一位“实践家”,后世的“知行合一”论、“格物致知”论,都是发源于孔子的关于“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2]李殿元、杨梅,《论语》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2)
[3]李泽厚,《孔子再评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