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行”

来源 :华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语》这部经典中,“行”的内涵就是躬亲实践,而且贯穿于《论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本文仅从《论语》中关于学习、仁德修养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论证这一说法。
  [关键词]:躬亲实践 学中做 学以致用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言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行”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论语》中“行”的内涵
  
  “行”即可以看作是“行动”:为实现理想而具体地进行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举动。在《论语》中,“行”的内涵就是“躬亲实践”,即强调个人是“行”的主体,“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论语》中的“行”
  
  《论语》中关于“行”的条目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
  1、学习中的“行”是“做”。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句话中的“学”,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学,即只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不仅包含了对知识的学习,还包含了对人生经验的学习。也就是说,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习,“时习”的“时”是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习”有实习的意思,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用于实际中,强调“学”要与“做”相结合,“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愉快、高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去学习并且将所学到的用在实际中,这样做是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正应了那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如果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我们就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中做”,更应该在“做中学”,“学”与“做”相互映衬,合二为一。
  2、学习中的“行”是“求”、“择”和“改”。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在这两句话中,学习要靠“求”、“择”和“改”。也就是说,学习中的“行”是主动的“求学”,即主动探索学问;学习中的“行”是“择”,即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动去学习;学习中的“行”也是“改”,即改正,改正别人的缺点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孔子强调的学的方法。主要还是强调“行”,也就是主动积极去学习的方法,主动积极的将自己在实际学习中得到的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3、学习中的“行”是“思”。
  子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学”和“思”是相互依存的,学习然后思考,思考之后再学习。光思不学,光学不思是无益和无用的。学只要经过思考,就会在行为中有所收益。善于行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与思结合的行动中进步。
  4、学习中的“行”是检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在这里,孔子认为,学业的增进,德行的提高,都要接受“行”的检验。即使能流利地背诵《诗三百》,但委托的事却办不到,任命出使,也不能很好地应对,那么就算学的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行”,可以说是学、知、行的结合,学习就是为了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得到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最终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的主要方法就是躬亲实践。
  
  (二)《论语》中关于仁德修养的“行”。
  1、仁德修养中的“行”是孝悌。
  关于这一方面,《论语》中讲到了很多,在《学而》一篇中有这样的言论: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仁德修养的内容,同时也是仁德修养中“行”的内容。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師长,寡言少语但诚实可信,博爱大众,和有仁德的人多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在这样实践了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文献。
  可见,孔子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学习仁德,把“行”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首要和基本的途径,但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文献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言行一致。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欲讷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对于君子来说,做比说更重要,对于要说的话,应该先做然后在说。“讷与言”是君子说话谨慎、负责的表现,“敏于行”则是君子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表现。孔子还很谦虚地说,“在生活中做个躬亲实践的君子,我还没有成功。”可见,孔子把“行”看做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同时认为“言行一致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一种最高人格。”
  3、仁德修养中的“行”是诚信。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之。”(《卫灵公》)
  孔子非常重“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凭言论,主要应当看其实际行动;不能光听别人说好与不好,应该自己亲自去观察。这也是孔子独特的“道德实践观”。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做到“言”必须符合忠与信的道德规范,行为也一定要是踏实专一的,并以“言过其行”和“躬之不逮”为耻。
  4、仁德修养中的“行”是真诚。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也就是说,人要少说多做,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
  
  三、结语
  
  《论语》中的“行”出现过许多次,可以说,“行”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有些学者把《论语》中关于“行”的理论总结为孔子的“实践理性论”。可见,孔子是一位“实践家”,后世的“知行合一”论、“格物致知”论,都是发源于孔子的关于“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2]李殿元、杨梅,《论语》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2)
  [3]李泽厚,《孔子再评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不很常见,发生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2%-0.8%,占头颈肿瘤的3%-6%。发病年龄多在60~70岁之间,有明显的男性多发趋势,男女比例大约为2:1至4:1。多数肿瘤为上皮来源,病理类型多样。鼻一鼻窦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以及未分化癌,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癌,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相加约占总发生率的57%-68%。
少数声带深层甚至声门旁间隙内病变,应用显微喉镜手术或黏膜损伤过多,或不易暴露;而传统的喉外科手术,包括喉裂开术、喉部分切除术,以及经舌甲膜或咽侧(梨状窝)径路等,从手术的创伤度和术后嗓音功能的保护来看,亦有其局限性。我们将内移性喉成形术和甲状软骨侧切术结合,采用甲状软骨窗径路暴露声门旁间隙的新术式,治疗该类喉深部病变,取得一定的效果,报道如下。
2010年3月27日,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承办的2010年中文言语测听研讨会在北京同仁医院西区四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香港及台湾的专家齐聚一堂,从测听材料开发中汉语词表的选取,到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者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展示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互交流
患者男,46岁,因右耳搏动性耳鸣5个月于2009年9月11日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自觉听力下降、头痛、眩晕。无头部外伤或手术史。查体见双耳鼓膜完整,标志清楚,光泽度佳。双耳纯音测听示听力正常(图1),声导抗示鼓室A型曲线,镫骨肌反射引出。颞骨CT扫描示右侧乳突后方乙状窦扩大,并向前外侧膨出至乳突骨皮质表面(图2)。增强后扩大的乙状窦内容物与颈静脉呈等密度强化。
目的 探讨内镜下对腺样体肥大的分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306例因为打鼾憋气(163例)、鼻塞流涕(80例)、分泌性中耳炎(63例)患儿术前施行了鼻咽侧位X线片、内镜检查及耳部的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腺样体切除,其中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同时行鼓室置管或鼓膜造孔,术后经过6个月~4年随访.结果 根据内镜的检查结果,将腺样体肥大分为3种类型.1型为整体肥大型,腺样体整体向前突出堵塞鼻中隔后缘、后鼻孔
一、引言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共同解决课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立足于社会构建主义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在个人头脑中凭空创造出来的,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和他人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近年来,在日语教学中开展起来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引起了广泛地研究和讨论。然而,合作学习的概念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许多教师还并不了解合作学习的优势和问题点。以下,本文通过概观在日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来明
期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拟定于2010年9月下旬在成都市召开“2010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非变应性鼻炎及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征文内容包括:①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基础与临床研究;②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相关问题探讨;③慢性鼻-鼻窦炎的感染与炎症;④慢性鼻-鼻窦炎的抗炎治疗;⑤慢性鼻-鼻窦炎的外科干预及围手术
由贵州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国西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于2010年6月25—28日在贵阳市隆重举行。大会特别邀请到20多位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京津沪和东部地区的知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共300多名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共收到学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拟于2010年4月上旬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10年全国人工听觉专题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征文内容包括:①人工耳蜗植入的指征、手术操作以及疑难病例;②骨锚式助听器(BAHA)的应用;③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包括半植入和全植入式助听器)的应用;
2009年8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成立,换届后新聘副主编1位,委员38位。为使广大读者了解本刊第九届编委情况,现将他们自己撰写的简要情况分期介绍于下。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