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昭麻公路K79+200~K79+295段边坡病害诱发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从边坡坡体治理、坡面防护与布设排水系统等方面进行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关键词】边坡病害;坡体治理;坡面防护;排水系统
Zhaoma highway K 79+20079+ of ~ K 295 in Yunnan The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 to induct mechanism and manage a method
Nie Jian-zhong
(Pit industry 270 graduate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Abstract】This text to Zhao hemp highway K 79+20079+ of ~ K 295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ed to induct mechanism to carry on analysis, and manage from the side ascent ascent body, the ascent noodles protection and cloth establish to drain system's etc. to carry on managing measure to carry on introduction.
【Key words】The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The ascent body manage;Ascent noodles protection;Drain system
1. 边坡病害诱发机理
云南昭麻公路(国道213线)K79+200~K79+295段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该处为一古滑坡体,每逢雨季都会产生滑坡,造成国道213线交通堵塞;由于昭麻公路的施工,使该滑坡体不断扩大且更加不稳定,致使公路新线修通后由于山体滑坡频繁造成堵塞,严重影响公路的畅通和过往车辆及人身的安全,必须加以治理。
该边坡段上有两个岩性段,即边坡上部(高程721~723米以上)为灰色泥质灰岩夹粘性土和滚石,松散且易产生崩塌落石;边坡下部(高程721~723米以下)为紫红色夹灰绿色泥质砂岩,强风化呈角砾状和粘性土状。于是该坡段就形成了上硬下软的破碎岩质夹粘性土的边坡,构成边坡病害产生的物质基础。
滑坡体顶面以上山峦叠嶂,具有较大的汇水面积,且其顶部有稻田、水池等长期蓄水地块;加之当地雨季持续时间长,且滑坡体中的泥质灰岩透水性好,而下部泥质砂岩透水性差,因此在边坡软硬岩接触带(高程721~723米处)为渗水带,且有多处泉水出露,系边坡病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该边坡曾多次发生坍塌,坍塌周界清晰(边界K79+200~+295,高程704~825),地形呈圈椅状负地形,且上部坍塌界正向上部和两侧扩张,其主要病害表现为:
第一边坡顶部(高程760米以上)覆盖厚层松散堆积体,随时有沿陡倾的基岩接触带滑塌的可能;由于松散堆积体坡面过长,坡体可能从中部剪出。
第二边坡软硬岩接触处,常有地下水渗出,软岩的强度和稳定性差,随着软岩不断软化、风化剥落和坍塌,会再次引发上部泥质灰岩的巨大块体崩落。
2. 边坡病害的治理方案
2.1 坡体治理:.
2.1.1 边坡顶部与自然斜坡接触带(高程760~770米),设置一排4M×5M预应力锚索框架(共七片,每片锚索六孔,每孔深20米,锚孔倾角30度),防止厚层松散堆积物从陡倾的基岩接触面滑塌。边坡上部按1:1.25比例刷方后,在堆积体坍塌后缘附近(高程K790~800米)也设置一排4M×5M预应力锚索框架(共八片,每片六孔,每孔深30米,锚孔倾角30度),防止高陡堆积体坡面过长失稳,从该部位剪出。
2.1.2 边坡中部软硬岩接触位置上设置2米宽平台,目的是改善软硬岩接触带的应力状态,并为上部的硬岩留出坠落平台。
2.2坡面防护。
2.2.1 公路山侧挡墙至预留平台之间,采用0.5M厚浆砌片石护墙进行防护,并沟凸缝,防止软质岩石风化软化,有利于整个坡体的稳定。
2.2.2 在预留平台至下排预应力锚索之间采用挂网喷锚措施对节理裂隙发育的泥质灰岩表面进行防护,以免发生崩塌落石。
2.2.3 在下排预应力锚索框架至顶部“B”型截水沟之间,采用拱形骨架护坡对坡面进行防护,两排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均采用厚0.4M的浆砌片石充填。
2.2.4 在拱形骨架护坡内喷播种草。
2.3 排水系统。
2.3.1 在软硬岩接触带,打设一排(11根)仰斜排水孔,每孔30米深,采用排水软管将坡体内地下水排出。仰斜排水孔中的地下水引入平台上的截水沟。
2.3.2 边坡病害外围设一环形截水沟,由于边坡过长,在坡体平台上设置一道截水沟,截排地表水。
2.3.3 拱形骨架护坡每片底部含有一道排水沟,加强坡面排水。
以上方案见图1:K79边坡病害治理工程平面图
3. 边坡病害治理修复方案
3.1 病害情况。
2001年10月开始治理该处边坡病害,治理范围为里程K79+200~K79+300,高程704~825米,治理工程于2002年3月全部竣工。进入2002年雨季以来,雨水较常年丰沛且绵长,加之该段边坡850米高程以上的缓坡地段因当地农民长期蓄水种植水稻,雨水、地表水下渗后浸润边坡土体,使得土体饱和软化,在重力作用下,里程K79+240~+280、高程810~840米范围内的土体发生坍塌,坍塌体冲毁了该段上部已竣工的部分截水沟和浆砌骨架护坡及中下部的部分挂网喷锚和护面墙,坍塌下来的石块打坏了部分的锚索梁,雨水和地下水外泄冲刷使部分锚索梁悬空;同时使坡面上的许多孤石悬空裸露,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故必须加以更新修复治理。
3.2 修复治理措施。
3.2.1 清理坍塌至公路、坡面的残土和松动的土石,修复被毁坏的截水沟、浆砌片石护面墙。
3.2.2 修复加固现有的锚索框架,对已被冲刷悬空的部位做钢筋砼与坡体连接。
3.2.3 修复被水毁的浆砌片石骨架护坡、挂网喷锚部分。
3.2.4 恢复原有排水孔并加设12根,共计23根仰斜排水孔。其中上部平台布设8根,下部平台15根;布置原则为中密侧稀,每孔深20米,孔内设软式透水管将坡体中的地下水排厨至截水沟。
以上方案见图2:K79边坡病害修复治理工程平面图
4. 结束语
昭麻公路K79+200~+300段修复治理工程于2003年3月中旬全部完成,至今无任何病害发生,达到了预期目的。
[文章编号]1619-2737(2011)03-21-54
[作者简介] 聂建忠(1963.05-),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施工。
【关键词】边坡病害;坡体治理;坡面防护;排水系统
Zhaoma highway K 79+20079+ of ~ K 295 in Yunnan The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 to induct mechanism and manage a method
Nie Jian-zhong
(Pit industry 270 graduate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Abstract】This text to Zhao hemp highway K 79+20079+ of ~ K 295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ed to induct mechanism to carry on analysis, and manage from the side ascent ascent body, the ascent noodles protection and cloth establish to drain system's etc. to carry on managing measure to carry on introduction.
【Key words】The side ascent disease harm;The ascent body manage;Ascent noodles protection;Drain system
1. 边坡病害诱发机理
云南昭麻公路(国道213线)K79+200~K79+295段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该处为一古滑坡体,每逢雨季都会产生滑坡,造成国道213线交通堵塞;由于昭麻公路的施工,使该滑坡体不断扩大且更加不稳定,致使公路新线修通后由于山体滑坡频繁造成堵塞,严重影响公路的畅通和过往车辆及人身的安全,必须加以治理。
该边坡段上有两个岩性段,即边坡上部(高程721~723米以上)为灰色泥质灰岩夹粘性土和滚石,松散且易产生崩塌落石;边坡下部(高程721~723米以下)为紫红色夹灰绿色泥质砂岩,强风化呈角砾状和粘性土状。于是该坡段就形成了上硬下软的破碎岩质夹粘性土的边坡,构成边坡病害产生的物质基础。
滑坡体顶面以上山峦叠嶂,具有较大的汇水面积,且其顶部有稻田、水池等长期蓄水地块;加之当地雨季持续时间长,且滑坡体中的泥质灰岩透水性好,而下部泥质砂岩透水性差,因此在边坡软硬岩接触带(高程721~723米处)为渗水带,且有多处泉水出露,系边坡病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该边坡曾多次发生坍塌,坍塌周界清晰(边界K79+200~+295,高程704~825),地形呈圈椅状负地形,且上部坍塌界正向上部和两侧扩张,其主要病害表现为:
第一边坡顶部(高程760米以上)覆盖厚层松散堆积体,随时有沿陡倾的基岩接触带滑塌的可能;由于松散堆积体坡面过长,坡体可能从中部剪出。
第二边坡软硬岩接触处,常有地下水渗出,软岩的强度和稳定性差,随着软岩不断软化、风化剥落和坍塌,会再次引发上部泥质灰岩的巨大块体崩落。
2. 边坡病害的治理方案
2.1 坡体治理:.
2.1.1 边坡顶部与自然斜坡接触带(高程760~770米),设置一排4M×5M预应力锚索框架(共七片,每片锚索六孔,每孔深20米,锚孔倾角30度),防止厚层松散堆积物从陡倾的基岩接触面滑塌。边坡上部按1:1.25比例刷方后,在堆积体坍塌后缘附近(高程K790~800米)也设置一排4M×5M预应力锚索框架(共八片,每片六孔,每孔深30米,锚孔倾角30度),防止高陡堆积体坡面过长失稳,从该部位剪出。
2.1.2 边坡中部软硬岩接触位置上设置2米宽平台,目的是改善软硬岩接触带的应力状态,并为上部的硬岩留出坠落平台。
2.2坡面防护。
2.2.1 公路山侧挡墙至预留平台之间,采用0.5M厚浆砌片石护墙进行防护,并沟凸缝,防止软质岩石风化软化,有利于整个坡体的稳定。
2.2.2 在预留平台至下排预应力锚索之间采用挂网喷锚措施对节理裂隙发育的泥质灰岩表面进行防护,以免发生崩塌落石。
2.2.3 在下排预应力锚索框架至顶部“B”型截水沟之间,采用拱形骨架护坡对坡面进行防护,两排预应力锚索框架内均采用厚0.4M的浆砌片石充填。
2.2.4 在拱形骨架护坡内喷播种草。
2.3 排水系统。
2.3.1 在软硬岩接触带,打设一排(11根)仰斜排水孔,每孔30米深,采用排水软管将坡体内地下水排出。仰斜排水孔中的地下水引入平台上的截水沟。
2.3.2 边坡病害外围设一环形截水沟,由于边坡过长,在坡体平台上设置一道截水沟,截排地表水。
2.3.3 拱形骨架护坡每片底部含有一道排水沟,加强坡面排水。
以上方案见图1:K79边坡病害治理工程平面图
3. 边坡病害治理修复方案
3.1 病害情况。
2001年10月开始治理该处边坡病害,治理范围为里程K79+200~K79+300,高程704~825米,治理工程于2002年3月全部竣工。进入2002年雨季以来,雨水较常年丰沛且绵长,加之该段边坡850米高程以上的缓坡地段因当地农民长期蓄水种植水稻,雨水、地表水下渗后浸润边坡土体,使得土体饱和软化,在重力作用下,里程K79+240~+280、高程810~840米范围内的土体发生坍塌,坍塌体冲毁了该段上部已竣工的部分截水沟和浆砌骨架护坡及中下部的部分挂网喷锚和护面墙,坍塌下来的石块打坏了部分的锚索梁,雨水和地下水外泄冲刷使部分锚索梁悬空;同时使坡面上的许多孤石悬空裸露,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故必须加以更新修复治理。
3.2 修复治理措施。
3.2.1 清理坍塌至公路、坡面的残土和松动的土石,修复被毁坏的截水沟、浆砌片石护面墙。
3.2.2 修复加固现有的锚索框架,对已被冲刷悬空的部位做钢筋砼与坡体连接。
3.2.3 修复被水毁的浆砌片石骨架护坡、挂网喷锚部分。
3.2.4 恢复原有排水孔并加设12根,共计23根仰斜排水孔。其中上部平台布设8根,下部平台15根;布置原则为中密侧稀,每孔深20米,孔内设软式透水管将坡体中的地下水排厨至截水沟。
以上方案见图2:K79边坡病害修复治理工程平面图
4. 结束语
昭麻公路K79+200~+300段修复治理工程于2003年3月中旬全部完成,至今无任何病害发生,达到了预期目的。
[文章编号]1619-2737(2011)03-21-54
[作者简介] 聂建忠(1963.05-),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