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可、践行和教育方式认同等3个维度设置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进行评估,查摆教育过程中突出问题和障碍因素,以期为今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优化策略,提升教育实效。通过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高,但存在民族文化特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和知行严重脱节等3方面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增进文化认同,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夯实现实基础,营建适宜由认知向践行转化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G75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明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1]。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護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主力军。大学期间,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多元化引致价值观念多元、西方思潮的渗透与蔓延、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形成文化特质[3]等诸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效。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进行评估,查摆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调查基本情况
为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内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调查问卷共设置问题20道,从认知认可、践行、教育方式认同等3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可情况。83.6%的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熟悉其中的主要内容,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弘扬和宣传。
各单项价值目标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对一些价值目标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关于“民主”,72.1%受访者认可中国现有民主制度,肯定我国民主进程及取得的进步,并希望在现有框架下不断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适合中国,但仍有10.7%受访者认为西方民主观才是真正的民主。关于“自由”,89.5%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应该建立在不妨害他人和法律道德约束的前提下,而有10.5%学生认为不应该受到约束。36.3%学生认为现在还没有享有足够的自由,其中32.0%学生关注学习内容和方法自由,27.6%学生关注民族文化自由,20.3%学生关注宗教信仰自由。关于“爱国”,73.6%学生把自身發展和国家荣誉紧密连接,表现了良好的家国情怀,可仍有26.4%受访者认为国家荣誉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关于“是否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8%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外部环境因素,选择随波逐流;35.9%受访者表示会首先权衡自身得失。
关于“人大民主选举”,49.8%学生表示会慎重、理性参与,32.1%学生表示会随便投票,18.1%受访者表示会放弃投票权利。看到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时,28.1%学生会选择容忍。关于“平等”,86.4%的受访者希望平等,70.2%的学生关注能否取得平等升学、就业机会,36.7%的学生希望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75.1%的学生关注资源分配平等,对于平等均表现出较高热情。但是,针对取消特权,52.3%学生表示不支持,表现出认可平等,但又期望特权的矛盾心理。大部分学生认可诚信,可是关于“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作弊”问题,只7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12.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8.6%学生表示不同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认同情况。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种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33.6%学生表示影响价值观最重要场所是家庭,16.3%学生表示民族文化对自己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23.9%受访者表示最重要场所是社会,只24.2%学生表示学校对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表明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
8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但是52.8%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65.1%)、讲座(56.8%)、媒体宣传(30.2%)、社会实践(10.6%)、参观考察(8.5%),形式较为单一。只有16.9%的学生喜欢讲授的教育方式,23.1%学生喜欢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42.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体验和实践的教育方式,58.6%表示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风俗习惯相契合。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在不同的风俗文化环境中成长,加之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总体目标一致性,但却存在外在表现和解读方式的差异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解偏差。而且,转变教育的难度远大于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文化特质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缺乏针对性的阐释方法和话语体系。二是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日益显现,西方腐朽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敌对势力不断借宗教和民族问题煽动民族情绪,高校虽引起重视,却没有充足的应对办法。这些外部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严重阻碍。三是高校教育方式单一,无法与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相契合,参与度不高。
3.知行严重脱节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通过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高认知、低践行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周围存在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这是社会现实。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在行为过程中会权衡自身得失的社会人。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在认知向践行转化过程中,存在复杂性,因为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知行严重脱节。
三、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增进文化认同,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发展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本质一致性。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探寻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资源,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在增进文化认同中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考虑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构建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育体系。既强调显性教育,又注重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提升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说教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育人,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切身体验,巩固认知效果。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喜欢唱歌、跳舞,通过组织文艺晚会,促进各民族师生相互交流,培育爱国热情。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对各种民族节庆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作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正向解读。构建和谐网络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用网,以网络的吸引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效。
3.夯实现实基础,营建适宜由认知向践行转化的外部环境。一是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的统一过程。情感认同便是由认知到实践的媒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在情感上争取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形成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二是调查发现,一旦社会风气下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随波逐流,将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因此,要大力改善党政形象,提振社会风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面的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
[2]刘海英.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 教育与职业,2014,32:72-73.
[3]蒋丽.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J]. 貴州民族研究,2016,07:232-235.
[4]陈宪章,赵铸,江远.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 中国民族报. 2014 (005)
作者简介:
庄伟(1990—),男,河北沧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G75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明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1]。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護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主力军。大学期间,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多元化引致价值观念多元、西方思潮的渗透与蔓延、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形成文化特质[3]等诸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效。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进行评估,查摆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调查基本情况
为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内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调查问卷共设置问题20道,从认知认可、践行、教育方式认同等3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可情况。83.6%的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熟悉其中的主要内容,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弘扬和宣传。
各单项价值目标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对一些价值目标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关于“民主”,72.1%受访者认可中国现有民主制度,肯定我国民主进程及取得的进步,并希望在现有框架下不断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适合中国,但仍有10.7%受访者认为西方民主观才是真正的民主。关于“自由”,89.5%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应该建立在不妨害他人和法律道德约束的前提下,而有10.5%学生认为不应该受到约束。36.3%学生认为现在还没有享有足够的自由,其中32.0%学生关注学习内容和方法自由,27.6%学生关注民族文化自由,20.3%学生关注宗教信仰自由。关于“爱国”,73.6%学生把自身發展和国家荣誉紧密连接,表现了良好的家国情怀,可仍有26.4%受访者认为国家荣誉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关于“是否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8%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外部环境因素,选择随波逐流;35.9%受访者表示会首先权衡自身得失。
关于“人大民主选举”,49.8%学生表示会慎重、理性参与,32.1%学生表示会随便投票,18.1%受访者表示会放弃投票权利。看到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时,28.1%学生会选择容忍。关于“平等”,86.4%的受访者希望平等,70.2%的学生关注能否取得平等升学、就业机会,36.7%的学生希望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75.1%的学生关注资源分配平等,对于平等均表现出较高热情。但是,针对取消特权,52.3%学生表示不支持,表现出认可平等,但又期望特权的矛盾心理。大部分学生认可诚信,可是关于“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作弊”问题,只7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12.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8.6%学生表示不同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认同情况。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种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33.6%学生表示影响价值观最重要场所是家庭,16.3%学生表示民族文化对自己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23.9%受访者表示最重要场所是社会,只24.2%学生表示学校对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表明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
8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但是52.8%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65.1%)、讲座(56.8%)、媒体宣传(30.2%)、社会实践(10.6%)、参观考察(8.5%),形式较为单一。只有16.9%的学生喜欢讲授的教育方式,23.1%学生喜欢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42.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体验和实践的教育方式,58.6%表示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风俗习惯相契合。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在不同的风俗文化环境中成长,加之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总体目标一致性,但却存在外在表现和解读方式的差异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解偏差。而且,转变教育的难度远大于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文化特质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缺乏针对性的阐释方法和话语体系。二是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日益显现,西方腐朽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敌对势力不断借宗教和民族问题煽动民族情绪,高校虽引起重视,却没有充足的应对办法。这些外部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严重阻碍。三是高校教育方式单一,无法与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相契合,参与度不高。
3.知行严重脱节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通过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高认知、低践行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周围存在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这是社会现实。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在行为过程中会权衡自身得失的社会人。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在认知向践行转化过程中,存在复杂性,因为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知行严重脱节。
三、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增进文化认同,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发展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本质一致性。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探寻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资源,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在增进文化认同中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考虑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构建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育体系。既强调显性教育,又注重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提升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说教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育人,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切身体验,巩固认知效果。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喜欢唱歌、跳舞,通过组织文艺晚会,促进各民族师生相互交流,培育爱国热情。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对各种民族节庆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作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正向解读。构建和谐网络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用网,以网络的吸引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效。
3.夯实现实基础,营建适宜由认知向践行转化的外部环境。一是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的统一过程。情感认同便是由认知到实践的媒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在情感上争取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形成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二是调查发现,一旦社会风气下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随波逐流,将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因此,要大力改善党政形象,提振社会风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面的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
[2]刘海英.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 教育与职业,2014,32:72-73.
[3]蒋丽.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J]. 貴州民族研究,2016,07:232-235.
[4]陈宪章,赵铸,江远.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 中国民族报. 2014 (005)
作者简介:
庄伟(1990—),男,河北沧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