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基坪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人们叫着叫着就叫脚基坪了。如果一定要追溯源头,只能作如下猜想——脚基坪东是深峡,西是关隘,山高谷险,地势陡峭,而此地却有一处开阔的平地。旧时,此地应是茶马古道上背夫集中歇脚的地方——从甘溪坡驿站出发,一路沿狭窄的山路而来,下山到此平地歇息,等齐伙伴之后再一起过紫石关隘,之后一路向西。歇脚的人多了,时间久了,人们便称之为脚迹坪。脚迹坪,脚基坪,这“迹”和“基”是音误还是讹传不得而知,反正就慢慢演化成了脚基坪。
事实上,脚基坪在行政区划上是青石和紫石的交界。交界处正是紫石关峡。峡口位于脚基坪上游拐弯处,两山对峙,赭石色的山崖犹如大门,河流中通。河床也是一色的花岗石,青衣江流在大大小小的花岗岩之间迂回流淌,泛起白色的水花。山体一侧壁立万仞,对岸巨石孤立,石顶几棵树造型别致,远眺如一个天然盆景。风景如诗如画,颇有小三峡的意韵,国画大师张大千1944年来此写生,紫石关峡曾入过大师的画作。峡口有一座桥,叫仙人桥,是连接两岸唯一的通道。传说一位叫做罗英秀才的神仙,为解两岸交通之难而造一索桥,故名仙人桥。索桥后来改成石拱桥,是318国道上无数石拱桥之一。脚基坪原本无人居住,20世纪中期,对河两岸也就三五户人家,为了开荒耕种养牲口方便,从上游紫石关搬下来的。有了人家之后,青峰之下便有了炊烟,有了几片零星的玉米地和几间歪歪斜斜的牲口棚。绿茵茵的庄稼地边,闲散的牛羊偶尔抬头,望望318国道上西进东出的汽车,望了半天也不知是什么怪物,更不知这怪物进进出出是为了什么,轻轻叫了一声便低头啃着青草。汽车一晃而过,车上人谁也没有在意山脚的村落。
牛羊没有想到,村庄没有想到,过往的人们也没有想到,短短十数年间,脚基坪竟然从三五户人家的村落发展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据说五十年代这里还有过“五七”干校,县内外很多“有政治问题”的干部在这里接受教育改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些接受教育改造的人将一条公路修进了拉塔河,进山去开发硫铁矿、建伐木场、修电站。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硫铁矿、林产品公司、长河电站是鼎盛的几家国有企业,职工逾千人。从脚基坪和拉塔河里出来的人穿着打扮与众不同,连男人抽烟和女人走路的姿势,也隐隐透出一种骄傲。脚基坪原本是拉塔河与青衣江交汇的两河口,国道318线和拉塔河公路交汇又成了两路口,两河口叠加两路口,脚基坪的繁华就成为必然——拉塔河里各大企业的中转站、地磅房、办公楼,接待办等纷纷建在了脚基坪;车辆检查站、木材检查站、石材检查站陆续设置在脚基坪;花岗岩石材厂、硫酸厂、铁合金厂、木材综合加工厂也建在了脚基坪;后来,装机几个、几十个、上万个千瓦的梯级电站相继投产营运;开馆子和经营汽修的老板瞄准商机,饭店食宿店一家接一家开在了公路边;修车铺也开了十数家,卫生院有了,幼儿园有了,简易的菜市场也慢慢形成了,再后来录像厅、卡拉OK也有了……脚基坪的常驻人口加上往返318线的流动人口,人流每天高达2000人左右,停留的车辆见天也有一二百辆。人多车多店铺多,热闹非凡却也鱼龙混杂。为了维护当地治安,还专门设置了脚基坪派出所,时常有打架斗殴,欺行霸市,交通肇事各色人等在派出所进进出出,一度时期,派出所十多个民警还忙不过来。
“车到脚基坪,不踩刹车自然停。”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紫石脚基坪和两路水踏坪被誉为国道318线天全段上的“小香港”。夜幕降临,脚基坪灯红酒绿,深山之中有别于大都市的夜生活就开始了。卡拉OK厅里传出阵阵歌声,“冬天里的一把火”伴着酒精和荷尔蒙,激情越燃越旺。红唇绿眼的“小妖精”着装暴露,嗲声嗲气地穿梭在歌厅和食宿店里。因了她们的加盟,脚基坪的夜充满魅惑,跑长途的驾驶员自然喜欢在这里消费过夜,就连小城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也喜欢专程驱车去脚基坪,玩到深夜方才打道回府。录像厅场场爆满,门口每天有新片预告,每至深夜还有“加映”片,很多人流连忘返,一直在录像厅里泡到天亮。歌厅的生意异常火爆,老板每天数着票子乐呵呵地笑。小旅店、小酒馆的生意红火,刚发了工资的林场工人、铁矿工人、大车小车驾驶员、过往的旅客把脚基坪挤得满满当当的。受歌厅和录像厅的启发,饭店老板和食宿店老板也变换各种花样,为客人提供各种“秀色可餐”的服务。
小慧是经朋友介绍从邛崃来到脚基坪的,她白天在小酒馆打工,晚上在旅馆或是歌厅当服务员。小慧人长得好看,虽然未满十八岁,却已学会了一套驾驭“客人”的本领,自然,小慧的出场率就高。一天夜里,小慧遇上一个进山的驾驶员,那人高大魁梧,一脸的横肉,样子有些嚇人,小慧心里害怕,趁其不备一溜儿逃了。那人恼羞成怒,扬言要收拾小慧。第二天,那人进山去了。小慧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几天之后,小慧在路上走,忽然,一辆大车鸣着喇叭呼呼地开过来。小慧本能地一闪,看见驾驶员正是几日前那个五大三粗的莽汉。小慧一惊,六神无主,呆立原地。汽车突然又倒回来,惊魂未定的小慧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烈地推了自己一下,小慧倒在了路边。汽车开足马力,逃了。小慧被人送往医院。醒来的小慧发现自己像个木乃伊,浑身捆满了夹板和绷带。小慧试了试,手脚不能动弹,下肢没有知觉——小慧被诊断为脊柱骨裂,脊髓受到重创。大半身瘫痪已经无可避免。病床上,小慧的泪水流干了,嗓子哭哑了。脚基坪成了埋葬小慧青春的墓地,小慧家中又债台高筑。半年之后,小慧坐着轮椅回到了邛崃。小慧的悲剧在脚基坪传说了很久,小慧的交通肇事案无果而终。期间有人传说,那个蛮横的大车驾驶员遭了咒,在第二次进山的路上翻下悬崖,一命归西了。不管是真是假,大家觉得是上天帮小慧和关心小慧的人出了口恶气。再后来,人们就渐渐忘记了小慧。
就在小慧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出的时候,一起少女跳河事件又让脚基坪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年夏天,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樱子穿着一身漂亮的连衣裙,从脚基坪桥上纵身一跳,仿佛一片惨白的月光飘入深谷。人们在下游电站的水库里捞起樱子时,樱子年轻的生命终结在了美丽的月夜。月光洒在樱子的连衣裙上,寒气逼人。樱子前胸的血迹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让人久久难忘。樱子的父亲是拉塔河硫铁矿的老职工。初中还没毕业,樱子就通过内招,成了硫铁矿的养路工人。小小的樱子早晨从脚基坪的宿舍出来,搭个顺风车进山去,挖几撮箕砂石往路上的小坑里一倒,就躲在树阴下乘凉,或是和几个同事吹牛打扑克。太阳还没当空,又搭一个顺风车回脚基坪了。樱子人长得好看,十五六岁便出落得楚楚动人,樱子还喜欢唱歌,对着收录机学会了很多流行歌曲。樱子人见人爱,“马路天使”是进进出出驾驶员送给樱子的外号。樱子清澈眼眸闪动着,百灵一般的歌声山鸣谷应,的确配得上天使这个称谓。有一年“五四”,脚基坪和拉塔河几家企业团委联合举办歌咏比赛,樱子一上场就把观众和评委征服了,一曲《阿里山的姑娘》让樱子成为了脚基坪和拉塔河沟的明星。年轻、帅气的小伙儿时常在樱子面前晃动,大献殷勤;进山拉矿石、木材的驾驶员尤其喜欢樱子搭车,感觉樱子一坐上车,整个车程就充满着美好。一来二去,相熟的驾驶员还专门来接送樱子上下班。慢慢地,人们发现樱子只坐一个人的车了。那人对樱子的好超乎人们想象。知情的人都为樱子捏着一把汗,和樱子要好的孃孃几次劝阻,可樱子笑了笑,沉浸在虚幻的梦境里。终于,纸包不住火,樱子和那个驾驶员的事情败露了。就在樱子跳河的那天早上,一个中年妇女冲进宿舍,冲樱子又打又骂,不一会儿就引来数百人围观。人们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有的谴责驾驶员不应该,有家有室的男人还来祸害如此清纯的女子;有的惋惜樱子太不懂事,怎么就上了这个驾驶员的套;心里爱慕樱子的年轻小伙子更是拳头都攥出水来,恨不得去和那个驾驶员拼了命。樱子在寝室里痛哭,继而发愣,接着又是大笑。樱子托人给那人捎了信,说是今天见不到人就永远也见不到樱子了。樱子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深夜,樱子穿上最爱的连衣裙,化了淡妆,一个人朝着脚基坪大桥走去…… 小慧和樱子的故事仿佛一丁点儿也没有影响到脚基坪的什么,只不过是增加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脚基坪依旧人来人往,中转站的矿石堆成了山,铁合金厂、硫酸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的机器轰隆隆作响,一批又一批的成品运往成都或西藏。地磅房、中转站、派出所、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是脚基坪餐馆的几道招牌菜依旧吸引着过往的旅客和几家企业的食客。脚基坪美食——成了人们停留脚基坪的理由之一。彭佳餐馆的连山回锅肉和熏排骨就相当有名。一片一片薄薄的,菜刀片那么宽的腿子肉,伴以腌菜或鹿耳韭,加入各种调料,经彭大师锅铲并舞,一盘香气四溢的品牌川菜就端上桌来。夹一片半精半肥的回锅肉放进嘴里,口腔开合,舌头翻动,美味下咽,再喝下一口小酒,停箸着回味,不由得感叹,人间竟有如此美味。熏好的排骨就放在一个玻璃橱柜里,黑里透着红,红里透着亮,一颗颗油亮的芝麻籽儿粘在上面。客人点熏排骨一份,再加上一碟花生米,抑或再来三两个炒菜,便幸福地喝着小酒,天南海北地聊上半天。橱柜里那一大盘排骨从早上一直卖到晚上。几乎有多少桌就有多少份,这一点彭老板非常清楚,头一天晚上要做多少斤熏排才能满足客人,于是第一天生意打烊之后,便要准备好第二天的材料。剔骨、熬汁、熏排,待一切准备妥当,才能安然入睡,甜甜地等着第二天上门的客人。另一家有名的餐馆叫张二姐饭店。张二姐性格奔放,笑声敞亮,见人就大声说笑,见了熟客还要荤来素去,来个三五个回合,有点儿像十字坡的孙二娘。张二姐在脚基坪开店一二十年,自有她的看家本领,其中“张二姐风鸡”享誉国道318线。张二姐将一个个地道土公鸡从山上的农户里买来,杀好之后,裹上她秘制的香料挂在檐口或里堂通风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鸡风干了,料也入味了,再将鸡取下水煮,掌握好火候,起锅切块,一盘一盘的风鸡就端上桌了。诱人的色泽和特别的香味让人忍不住抓上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品味,满口生香,不禁拍案叫绝。张二姐风鸡可以点单份,也可以一整只鸡端上桌,还可以三五只整鸡买回去招待亲戚朋友。所以,“张二姐风鸡”每年数以千计地售出,生意好的不得了,收入也十分可观。
彭家餐馆的连山回锅肉、熏排骨卖得尚好,张二姐的风鸡销量一年好过一年。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像当初没有想到脚基坪居然繁华到了“小香港”一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红火了好多年的脚基坪渐渐安静下来,如黎明的篝火渐次熄灭——餐馆生意逐日清淡起来,彭家餐馆的老板蓄着长发,端着茶杯坐在门口,偶尔有车停下,以为又有了生意,赶紧迎上去,可驾驶员探头问了句,师傅,到新沟还有多远?话音未落,车影就消逝在仙人桥拐弯处了;张二姐的笑声也稀疏了,脚基坪紫石等地帮她家饲养土鸡的农户也改养兔子了。穿金戴银的张二姐坐在餐馆门口恹恹欲睡。猛地从梦中醒来,点燃一支烟,吐着烟圈儿,她一定是梦回往日的热闹了;卡拉OK厅不知什么时候关门了,东边立墙上那幅时尚青年手握麦克风摆出摇滚姿势的宣传画,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如果不是那幅宣传画,人们几近忘记了脚基坪曾经还有过歌厅;录像厅是早些年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的,自从光碟出现,DVD 进入家庭,就再也没有人光顾放着录像带的录像厅了;硫酸厂倒闭了,铁合金厂不冒烟了,木综厂的机器也不响了,石材加工厂起初还留着拆卸了加工机具的几根水泥柱头,后来水泥柱也拆了;拉塔河企业中转站只留下一座空空的砂砖房……人们有些奇怪了,怎么会这样呢?拉塔河里的伐木场、硫铁矿说关就关了,上千人的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了,只留下一些破烂的厂房,那些工人呢?那些意气风发的企业干部呢?那些跑运输的驾驶员大军呢?人流说退就退,犹如退潮,一去不返。难道,拉塔河里的木头砍光了?硫铁矿挖完了?让人更加奇怪的是,就连进出318国道的长途车也不在脚基坪停留,风一样就开过去了。什么时候“不踩刹车自然停”的时代就成为历史了?……一切的一切,好比一个玄幻的肥皂泡,吹着吹着,转瞬就没有了。
终于,某一天,《四川日报》刊发了一篇《天然林响起伐木声》的报道,主要曝光的就是拉塔河砍伐天然林木的事件。这一篇报道引起轩然大波,许多有关连的人或被问责,或获刑,纷纷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人们猛地醒悟过来,脚基坪的萧条是一种必然。前些年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山索取,伐木开矿成就了脚基坪一时的繁华,然而,这一虚幻的繁华带给了大山无尽的伤痛,人们退而思量,野蛮掘进和无休止的索取,必将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山封了,矿停了,之前洋洋自得的企业工人转制下岗,各奔东西。拉塔河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宁静,生态红线保住了一方青山绿水。热闹已逝,繁华不再,自然,脚基坪的一些设施就成为了弃置在那里的闲置资产。风雨侵蚀,摇摇欲坠。仅在沟口还有两家梯级电站,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获准之后才得以生存。虽然还在发电,可主人已不再属于国有,电站的工人也由原来的上百人锐减到十几人。
彭家餐馆从脚基坪搬到了县城,张二姐饭店坚持了一阵子,最终也撤离脚基坪。其他小餐馆就更不用说了,铺面的门板上蓄积着过往车辆扬起的尘土,无论是房主还是雇主早已另谋生路。脚基坪鼎盛时代宣告结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曾经历经脚基坪的繁华与衰落的人,偶尔提及小慧和樱子,言谈之间忽然黯然。小慧和樱子的悲剧,仿佛是那个时代带给自己的隐痛,说着说着便不再言语了。
事实上,脚基坪在行政区划上是青石和紫石的交界。交界处正是紫石关峡。峡口位于脚基坪上游拐弯处,两山对峙,赭石色的山崖犹如大门,河流中通。河床也是一色的花岗石,青衣江流在大大小小的花岗岩之间迂回流淌,泛起白色的水花。山体一侧壁立万仞,对岸巨石孤立,石顶几棵树造型别致,远眺如一个天然盆景。风景如诗如画,颇有小三峡的意韵,国画大师张大千1944年来此写生,紫石关峡曾入过大师的画作。峡口有一座桥,叫仙人桥,是连接两岸唯一的通道。传说一位叫做罗英秀才的神仙,为解两岸交通之难而造一索桥,故名仙人桥。索桥后来改成石拱桥,是318国道上无数石拱桥之一。脚基坪原本无人居住,20世纪中期,对河两岸也就三五户人家,为了开荒耕种养牲口方便,从上游紫石关搬下来的。有了人家之后,青峰之下便有了炊烟,有了几片零星的玉米地和几间歪歪斜斜的牲口棚。绿茵茵的庄稼地边,闲散的牛羊偶尔抬头,望望318国道上西进东出的汽车,望了半天也不知是什么怪物,更不知这怪物进进出出是为了什么,轻轻叫了一声便低头啃着青草。汽车一晃而过,车上人谁也没有在意山脚的村落。
牛羊没有想到,村庄没有想到,过往的人们也没有想到,短短十数年间,脚基坪竟然从三五户人家的村落发展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据说五十年代这里还有过“五七”干校,县内外很多“有政治问题”的干部在这里接受教育改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些接受教育改造的人将一条公路修进了拉塔河,进山去开发硫铁矿、建伐木场、修电站。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硫铁矿、林产品公司、长河电站是鼎盛的几家国有企业,职工逾千人。从脚基坪和拉塔河里出来的人穿着打扮与众不同,连男人抽烟和女人走路的姿势,也隐隐透出一种骄傲。脚基坪原本是拉塔河与青衣江交汇的两河口,国道318线和拉塔河公路交汇又成了两路口,两河口叠加两路口,脚基坪的繁华就成为必然——拉塔河里各大企业的中转站、地磅房、办公楼,接待办等纷纷建在了脚基坪;车辆检查站、木材检查站、石材检查站陆续设置在脚基坪;花岗岩石材厂、硫酸厂、铁合金厂、木材综合加工厂也建在了脚基坪;后来,装机几个、几十个、上万个千瓦的梯级电站相继投产营运;开馆子和经营汽修的老板瞄准商机,饭店食宿店一家接一家开在了公路边;修车铺也开了十数家,卫生院有了,幼儿园有了,简易的菜市场也慢慢形成了,再后来录像厅、卡拉OK也有了……脚基坪的常驻人口加上往返318线的流动人口,人流每天高达2000人左右,停留的车辆见天也有一二百辆。人多车多店铺多,热闹非凡却也鱼龙混杂。为了维护当地治安,还专门设置了脚基坪派出所,时常有打架斗殴,欺行霸市,交通肇事各色人等在派出所进进出出,一度时期,派出所十多个民警还忙不过来。
“车到脚基坪,不踩刹车自然停。”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紫石脚基坪和两路水踏坪被誉为国道318线天全段上的“小香港”。夜幕降临,脚基坪灯红酒绿,深山之中有别于大都市的夜生活就开始了。卡拉OK厅里传出阵阵歌声,“冬天里的一把火”伴着酒精和荷尔蒙,激情越燃越旺。红唇绿眼的“小妖精”着装暴露,嗲声嗲气地穿梭在歌厅和食宿店里。因了她们的加盟,脚基坪的夜充满魅惑,跑长途的驾驶员自然喜欢在这里消费过夜,就连小城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也喜欢专程驱车去脚基坪,玩到深夜方才打道回府。录像厅场场爆满,门口每天有新片预告,每至深夜还有“加映”片,很多人流连忘返,一直在录像厅里泡到天亮。歌厅的生意异常火爆,老板每天数着票子乐呵呵地笑。小旅店、小酒馆的生意红火,刚发了工资的林场工人、铁矿工人、大车小车驾驶员、过往的旅客把脚基坪挤得满满当当的。受歌厅和录像厅的启发,饭店老板和食宿店老板也变换各种花样,为客人提供各种“秀色可餐”的服务。
小慧是经朋友介绍从邛崃来到脚基坪的,她白天在小酒馆打工,晚上在旅馆或是歌厅当服务员。小慧人长得好看,虽然未满十八岁,却已学会了一套驾驭“客人”的本领,自然,小慧的出场率就高。一天夜里,小慧遇上一个进山的驾驶员,那人高大魁梧,一脸的横肉,样子有些嚇人,小慧心里害怕,趁其不备一溜儿逃了。那人恼羞成怒,扬言要收拾小慧。第二天,那人进山去了。小慧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几天之后,小慧在路上走,忽然,一辆大车鸣着喇叭呼呼地开过来。小慧本能地一闪,看见驾驶员正是几日前那个五大三粗的莽汉。小慧一惊,六神无主,呆立原地。汽车突然又倒回来,惊魂未定的小慧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烈地推了自己一下,小慧倒在了路边。汽车开足马力,逃了。小慧被人送往医院。醒来的小慧发现自己像个木乃伊,浑身捆满了夹板和绷带。小慧试了试,手脚不能动弹,下肢没有知觉——小慧被诊断为脊柱骨裂,脊髓受到重创。大半身瘫痪已经无可避免。病床上,小慧的泪水流干了,嗓子哭哑了。脚基坪成了埋葬小慧青春的墓地,小慧家中又债台高筑。半年之后,小慧坐着轮椅回到了邛崃。小慧的悲剧在脚基坪传说了很久,小慧的交通肇事案无果而终。期间有人传说,那个蛮横的大车驾驶员遭了咒,在第二次进山的路上翻下悬崖,一命归西了。不管是真是假,大家觉得是上天帮小慧和关心小慧的人出了口恶气。再后来,人们就渐渐忘记了小慧。
就在小慧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出的时候,一起少女跳河事件又让脚基坪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年夏天,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樱子穿着一身漂亮的连衣裙,从脚基坪桥上纵身一跳,仿佛一片惨白的月光飘入深谷。人们在下游电站的水库里捞起樱子时,樱子年轻的生命终结在了美丽的月夜。月光洒在樱子的连衣裙上,寒气逼人。樱子前胸的血迹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让人久久难忘。樱子的父亲是拉塔河硫铁矿的老职工。初中还没毕业,樱子就通过内招,成了硫铁矿的养路工人。小小的樱子早晨从脚基坪的宿舍出来,搭个顺风车进山去,挖几撮箕砂石往路上的小坑里一倒,就躲在树阴下乘凉,或是和几个同事吹牛打扑克。太阳还没当空,又搭一个顺风车回脚基坪了。樱子人长得好看,十五六岁便出落得楚楚动人,樱子还喜欢唱歌,对着收录机学会了很多流行歌曲。樱子人见人爱,“马路天使”是进进出出驾驶员送给樱子的外号。樱子清澈眼眸闪动着,百灵一般的歌声山鸣谷应,的确配得上天使这个称谓。有一年“五四”,脚基坪和拉塔河几家企业团委联合举办歌咏比赛,樱子一上场就把观众和评委征服了,一曲《阿里山的姑娘》让樱子成为了脚基坪和拉塔河沟的明星。年轻、帅气的小伙儿时常在樱子面前晃动,大献殷勤;进山拉矿石、木材的驾驶员尤其喜欢樱子搭车,感觉樱子一坐上车,整个车程就充满着美好。一来二去,相熟的驾驶员还专门来接送樱子上下班。慢慢地,人们发现樱子只坐一个人的车了。那人对樱子的好超乎人们想象。知情的人都为樱子捏着一把汗,和樱子要好的孃孃几次劝阻,可樱子笑了笑,沉浸在虚幻的梦境里。终于,纸包不住火,樱子和那个驾驶员的事情败露了。就在樱子跳河的那天早上,一个中年妇女冲进宿舍,冲樱子又打又骂,不一会儿就引来数百人围观。人们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有的谴责驾驶员不应该,有家有室的男人还来祸害如此清纯的女子;有的惋惜樱子太不懂事,怎么就上了这个驾驶员的套;心里爱慕樱子的年轻小伙子更是拳头都攥出水来,恨不得去和那个驾驶员拼了命。樱子在寝室里痛哭,继而发愣,接着又是大笑。樱子托人给那人捎了信,说是今天见不到人就永远也见不到樱子了。樱子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深夜,樱子穿上最爱的连衣裙,化了淡妆,一个人朝着脚基坪大桥走去…… 小慧和樱子的故事仿佛一丁点儿也没有影响到脚基坪的什么,只不过是增加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脚基坪依旧人来人往,中转站的矿石堆成了山,铁合金厂、硫酸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的机器轰隆隆作响,一批又一批的成品运往成都或西藏。地磅房、中转站、派出所、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是脚基坪餐馆的几道招牌菜依旧吸引着过往的旅客和几家企业的食客。脚基坪美食——成了人们停留脚基坪的理由之一。彭佳餐馆的连山回锅肉和熏排骨就相当有名。一片一片薄薄的,菜刀片那么宽的腿子肉,伴以腌菜或鹿耳韭,加入各种调料,经彭大师锅铲并舞,一盘香气四溢的品牌川菜就端上桌来。夹一片半精半肥的回锅肉放进嘴里,口腔开合,舌头翻动,美味下咽,再喝下一口小酒,停箸着回味,不由得感叹,人间竟有如此美味。熏好的排骨就放在一个玻璃橱柜里,黑里透着红,红里透着亮,一颗颗油亮的芝麻籽儿粘在上面。客人点熏排骨一份,再加上一碟花生米,抑或再来三两个炒菜,便幸福地喝着小酒,天南海北地聊上半天。橱柜里那一大盘排骨从早上一直卖到晚上。几乎有多少桌就有多少份,这一点彭老板非常清楚,头一天晚上要做多少斤熏排才能满足客人,于是第一天生意打烊之后,便要准备好第二天的材料。剔骨、熬汁、熏排,待一切准备妥当,才能安然入睡,甜甜地等着第二天上门的客人。另一家有名的餐馆叫张二姐饭店。张二姐性格奔放,笑声敞亮,见人就大声说笑,见了熟客还要荤来素去,来个三五个回合,有点儿像十字坡的孙二娘。张二姐在脚基坪开店一二十年,自有她的看家本领,其中“张二姐风鸡”享誉国道318线。张二姐将一个个地道土公鸡从山上的农户里买来,杀好之后,裹上她秘制的香料挂在檐口或里堂通风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鸡风干了,料也入味了,再将鸡取下水煮,掌握好火候,起锅切块,一盘一盘的风鸡就端上桌了。诱人的色泽和特别的香味让人忍不住抓上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品味,满口生香,不禁拍案叫绝。张二姐风鸡可以点单份,也可以一整只鸡端上桌,还可以三五只整鸡买回去招待亲戚朋友。所以,“张二姐风鸡”每年数以千计地售出,生意好的不得了,收入也十分可观。
彭家餐馆的连山回锅肉、熏排骨卖得尚好,张二姐的风鸡销量一年好过一年。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像当初没有想到脚基坪居然繁华到了“小香港”一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红火了好多年的脚基坪渐渐安静下来,如黎明的篝火渐次熄灭——餐馆生意逐日清淡起来,彭家餐馆的老板蓄着长发,端着茶杯坐在门口,偶尔有车停下,以为又有了生意,赶紧迎上去,可驾驶员探头问了句,师傅,到新沟还有多远?话音未落,车影就消逝在仙人桥拐弯处了;张二姐的笑声也稀疏了,脚基坪紫石等地帮她家饲养土鸡的农户也改养兔子了。穿金戴银的张二姐坐在餐馆门口恹恹欲睡。猛地从梦中醒来,点燃一支烟,吐着烟圈儿,她一定是梦回往日的热闹了;卡拉OK厅不知什么时候关门了,东边立墙上那幅时尚青年手握麦克风摆出摇滚姿势的宣传画,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如果不是那幅宣传画,人们几近忘记了脚基坪曾经还有过歌厅;录像厅是早些年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的,自从光碟出现,DVD 进入家庭,就再也没有人光顾放着录像带的录像厅了;硫酸厂倒闭了,铁合金厂不冒烟了,木综厂的机器也不响了,石材加工厂起初还留着拆卸了加工机具的几根水泥柱头,后来水泥柱也拆了;拉塔河企业中转站只留下一座空空的砂砖房……人们有些奇怪了,怎么会这样呢?拉塔河里的伐木场、硫铁矿说关就关了,上千人的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了,只留下一些破烂的厂房,那些工人呢?那些意气风发的企业干部呢?那些跑运输的驾驶员大军呢?人流说退就退,犹如退潮,一去不返。难道,拉塔河里的木头砍光了?硫铁矿挖完了?让人更加奇怪的是,就连进出318国道的长途车也不在脚基坪停留,风一样就开过去了。什么时候“不踩刹车自然停”的时代就成为历史了?……一切的一切,好比一个玄幻的肥皂泡,吹着吹着,转瞬就没有了。
终于,某一天,《四川日报》刊发了一篇《天然林响起伐木声》的报道,主要曝光的就是拉塔河砍伐天然林木的事件。这一篇报道引起轩然大波,许多有关连的人或被问责,或获刑,纷纷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人们猛地醒悟过来,脚基坪的萧条是一种必然。前些年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山索取,伐木开矿成就了脚基坪一时的繁华,然而,这一虚幻的繁华带给了大山无尽的伤痛,人们退而思量,野蛮掘进和无休止的索取,必将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山封了,矿停了,之前洋洋自得的企业工人转制下岗,各奔东西。拉塔河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宁静,生态红线保住了一方青山绿水。热闹已逝,繁华不再,自然,脚基坪的一些设施就成为了弃置在那里的闲置资产。风雨侵蚀,摇摇欲坠。仅在沟口还有两家梯级电站,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获准之后才得以生存。虽然还在发电,可主人已不再属于国有,电站的工人也由原来的上百人锐减到十几人。
彭家餐馆从脚基坪搬到了县城,张二姐饭店坚持了一阵子,最终也撤离脚基坪。其他小餐馆就更不用说了,铺面的门板上蓄积着过往车辆扬起的尘土,无论是房主还是雇主早已另谋生路。脚基坪鼎盛时代宣告结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曾经历经脚基坪的繁华与衰落的人,偶尔提及小慧和樱子,言谈之间忽然黯然。小慧和樱子的悲剧,仿佛是那个时代带给自己的隐痛,说着说着便不再言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