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丰产丰收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根据近年来虞城县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成功经验,笔者总结出包括检疫、药剂防治等在内的小麦病虫草害防治集成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打好播种期基础防治
该期的主要防治对象包括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以及鼠害等。具体技术包括:
1.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危险病虫传播蔓延 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防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种子进入秋播种子市场;进一步落实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面积和区域的如实申报及包衣防治,对疫情发生区,要实施强制防疫措施,生产用种必须选用检疫合格的健康种子。
2. 做好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对纹枯病、黑穗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发生区及锈病常发区,每10千克种子可选用下列药剂中的一种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2%戊唑醇(立克秀)可湿性粉剂10~12克,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6毫升,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60毫升,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这些药剂同时可兼治秋麦苗锈病、白粉病和全蚀病等。对全蚀病发生区,每10千克种子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毫升拌种,拌匀后堆闷6~12小时,经连续几年拌种可有效预防全蚀病。
对地下害虫重发地块,特别是金针虫重发地块,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在害虫为害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300毫升,对水10倍,拌细土50千克,结合锄地施入土中。
二、普遍推行冬前化学除草
要推广小麦草害防治前移技术,改变年后施药的传统习惯,抓住年前草龄小、用药量少、施药方便的有利条件,争取在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普防1遍。此时日平均气温一般稳定在10℃以上,杂草出苗数已占杂草总数的95%以上。在开展防治时应注意3点:一要了解草情,明确防治对象,做到对症下药;二要了解天气,选择在无风、无雨、近期没有寒流天气的晴天进行;三要了解方法,包括做到不重喷、不漏喷,选择扇形喷头并进行二次稀释及施药后清洗施药器械等基本施药技术。
对于年前未能及时除草,而草害发生又较重的麦田,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救时期,应在此期及时进行化除。对播娘蒿、荠菜重发田,可用75%苯磺隆1.5克 40%唑草酮4克混合防治;对泽漆、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等混发田,可选择75%苯磺隆1.5克 20%二甲四氯30克 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40毫升加水喷雾。施药应在小麦起身前结束。
三、彻底转变纹枯病防治习惯
小麦纹枯病是近几年我县小麦常发、普发病害,具有隐蔽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群众习惯于年后一次性施药且用水量少,根本达不到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因此对纹枯病的治理要坚持以早期预防和种子处理为重点,春季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策略。
于春季小麦拔节初期,对病株率达15%的田块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以控制病菌侵入茎秆,每亩用12.5%烯唑醇30克或25%戊唑醇(奥宁)16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对水50千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并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首次喷药后隔1周再喷1次,能同时起到预防锈病发生和补充防治全蚀病的作用,孕穗期可用20%三唑酮再防治1遍。
四、突出重点,狠抓灌浆期蚜虫防治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发、叠发为害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多效,重点控制穗蚜,兼治吸浆虫、黏虫、锈病、白粉病等。
小麦一生中都可受到蚜虫为害,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是麦蚜为害最严重时期,因此要狠抓此期穗蚜防治工作。目前常用的药剂及用量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亩,10%吡虫啉20克/亩,3%啶虫脒乳油25毫升/亩,50%抗蚜威30克/亩等。
五、全程监控条锈病,确保条锈病不流行
除做好种子药剂处理(用种子重量0.02%的2%戊唑醇拌种)外,还要做好田间喷药防治。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病害的主要应急措施,一般应在条锈病发病初期及时进行。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7~10天喷药1次。防治条锈病的同时可兼治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及全蚀病等其他多种病害。
六、强化农艺措施,提高小麦抗耐病虫能力
要根据小麦常年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积极与种子、农技和土肥部门配合,正确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抗、耐病虫良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播种前要清洁田园(包括田边地头自生麦苗、杂草、残存秸秆等的清除),增施腐熟有机肥料,深翻土壤,提高整地质量,清除地表菌源,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推广适期或适期迟播技术,以减轻多种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为搞好全程控制病虫草害奠定基础。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局 邮编:476300)
一、打好播种期基础防治
该期的主要防治对象包括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以及鼠害等。具体技术包括:
1.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危险病虫传播蔓延 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防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种子进入秋播种子市场;进一步落实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面积和区域的如实申报及包衣防治,对疫情发生区,要实施强制防疫措施,生产用种必须选用检疫合格的健康种子。
2. 做好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对纹枯病、黑穗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发生区及锈病常发区,每10千克种子可选用下列药剂中的一种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2%戊唑醇(立克秀)可湿性粉剂10~12克,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6毫升,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60毫升,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这些药剂同时可兼治秋麦苗锈病、白粉病和全蚀病等。对全蚀病发生区,每10千克种子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毫升拌种,拌匀后堆闷6~12小时,经连续几年拌种可有效预防全蚀病。
对地下害虫重发地块,特别是金针虫重发地块,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在害虫为害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300毫升,对水10倍,拌细土50千克,结合锄地施入土中。
二、普遍推行冬前化学除草
要推广小麦草害防治前移技术,改变年后施药的传统习惯,抓住年前草龄小、用药量少、施药方便的有利条件,争取在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普防1遍。此时日平均气温一般稳定在10℃以上,杂草出苗数已占杂草总数的95%以上。在开展防治时应注意3点:一要了解草情,明确防治对象,做到对症下药;二要了解天气,选择在无风、无雨、近期没有寒流天气的晴天进行;三要了解方法,包括做到不重喷、不漏喷,选择扇形喷头并进行二次稀释及施药后清洗施药器械等基本施药技术。
对于年前未能及时除草,而草害发生又较重的麦田,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救时期,应在此期及时进行化除。对播娘蒿、荠菜重发田,可用75%苯磺隆1.5克 40%唑草酮4克混合防治;对泽漆、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等混发田,可选择75%苯磺隆1.5克 20%二甲四氯30克 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40毫升加水喷雾。施药应在小麦起身前结束。
三、彻底转变纹枯病防治习惯
小麦纹枯病是近几年我县小麦常发、普发病害,具有隐蔽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群众习惯于年后一次性施药且用水量少,根本达不到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因此对纹枯病的治理要坚持以早期预防和种子处理为重点,春季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策略。
于春季小麦拔节初期,对病株率达15%的田块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以控制病菌侵入茎秆,每亩用12.5%烯唑醇30克或25%戊唑醇(奥宁)16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对水50千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并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首次喷药后隔1周再喷1次,能同时起到预防锈病发生和补充防治全蚀病的作用,孕穗期可用20%三唑酮再防治1遍。
四、突出重点,狠抓灌浆期蚜虫防治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发、叠发为害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多效,重点控制穗蚜,兼治吸浆虫、黏虫、锈病、白粉病等。
小麦一生中都可受到蚜虫为害,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是麦蚜为害最严重时期,因此要狠抓此期穗蚜防治工作。目前常用的药剂及用量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亩,10%吡虫啉20克/亩,3%啶虫脒乳油25毫升/亩,50%抗蚜威30克/亩等。
五、全程监控条锈病,确保条锈病不流行
除做好种子药剂处理(用种子重量0.02%的2%戊唑醇拌种)外,还要做好田间喷药防治。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病害的主要应急措施,一般应在条锈病发病初期及时进行。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7~10天喷药1次。防治条锈病的同时可兼治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及全蚀病等其他多种病害。
六、强化农艺措施,提高小麦抗耐病虫能力
要根据小麦常年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积极与种子、农技和土肥部门配合,正确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抗、耐病虫良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播种前要清洁田园(包括田边地头自生麦苗、杂草、残存秸秆等的清除),增施腐熟有机肥料,深翻土壤,提高整地质量,清除地表菌源,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推广适期或适期迟播技术,以减轻多种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为搞好全程控制病虫草害奠定基础。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局 邮编:47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