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和县怎样抓住新时代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振兴乡村?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新和县来说,“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新疆是农牧业大区,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中部,辖4乡4镇1个管委会,总人口达20万人。全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2%。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为传統的农业灌溉生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境内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40万亩,棉花96.7万亩,皮棉单产130.6公斤。新和县既是全疆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优质棉基地,绿色生态环保的优质农产品蕴含着众多发展机遇。“三农”问题已成为新和县实现乡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它关系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和县提出到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的目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新和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51.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6元(不含农场)。
新和县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在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村镇互动,做出文章?又是怎样抓住新时代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振兴乡村?对此,《小康》杂志对新疆新和县委书记杜海涛进行了独家专访。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和县在资源禀赋、开发程度和开发进度上比较弱势,新和县真正的产业优势在哪里?在阿克苏地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杜海涛:第一是优质的农产品。新和县粮食、林果种植方面在规模上虽不及阿克苏地区其他县市,但在农产品的安全上一直严把质量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在这部分产业布局中,如今新和正在有序退出中低产棉区,棉花面积控制在100万亩以内,皮棉总产13.1万吨,推广机采棉种植3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推广药材种植等特色作物10万亩。推进以红枣、核桃密植园疏密为主的低产低质果园改造,完成红枣密植园改造1.3万亩、核桃密植园改造0.7万亩。
第二是养牛业和养鸽业,新和县地域辽阔,水草肥美,自古便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畜牧业以农区畜牧业为主,分布在四乡四镇110个行政村,农户分散养殖,“新和乳鸽”闻名全疆,被新和人民视为上好的滋养补品,是享誉疆内外的知名品牌。
第三是区位优势,新和地处渭干河流域,通过借力“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新拜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新和县在扶持培育东部商贸物流中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第四是文化,毫无疑问这是新和最大的优势,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中央政府就把管辖西域广大地区的行政中心—汉西域都护府设立在新和境内的乌什喀特古城,唐安西都护府也设立在境内的通古孜巴什古城址,2000多年鲜活的文化生命是缔造新和绚烂历史的底色,这充分说明新和具有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和县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发挥自身产业特长助推乡村振兴?又如何补齐短板?
杜海涛:按照“稳粮优棉、强果强畜、扩大非农、美化乡村”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6亿元,增长13%。重点实施“一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三园”(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园、绿色肉牛产业园、新和鸽产业园)、“两市场”(建设活畜禽交易市场和核桃交易市场)建设,以这几个重点工作为抓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农村和谐环境洁净,开创我县“三农”工作新局面。
第一产业上,棉花面积要压缩,林果的面积不增也不减,牧畜比例要增加,多元的产业结构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以传统养牛业为例,提高肉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实施增畜工程。上半年,新和新增西蒙塔尔育肥牛1万头,年内牛存栏将突破5万头。从养殖、屠宰、分割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建立完善“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响新和品牌。与此同时,力争打造南疆最大的活畜禽交易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招商,把社会资本有实力有技术的管理团队引进来,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合理配置整合资源,一方面用工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但是,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来讲,新和没有起步,这是很大的短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新和的工业地位必须重视起来。近几年,新和充分依托阿克苏地区兄弟县市的现有资源,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产业为支撑、以园区为重点、以项目为核心、以招商为抓手,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上下功夫。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仅2017年新和的产业项目投资较上一年翻了两番半,新和的新型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此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纺织规模达到25万锭,实现了百亿项目“零”的突破,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特色小城镇进展顺利,丽水路延伸段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富裕新和”成效凸显。
《小康》·中国小康网: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也需要文化振兴。您提到新和最大的产业优势其实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发展该产业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杜海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新和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文化立县”的理念,全力以赴做好文物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着力实现从历史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跨越,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新和县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西汉和唐朝均将治理西域的行政中心设于新和境内。千百年来龟兹多民族荟萃,多种文化辉映,新和成为中华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和县已经发现的古代遗址达到65处,一个县境内古代城址如此密集,不仅在全疆独一无二,在全国、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其中,玉奇喀特古城是东汉西域都护府治所,通古孜巴什古城可能是唐安西大都护府治所,或者是安西大都护府下辖最重要的都督府所在,是汉唐时代中央政府治理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所在。近年来,新和县依托丰富的汉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乌什喀特古城和通古孜巴什古城址为龙头,全面啟动汉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着力将新和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汉唐文化体验基地”于一体的历史记忆名城。
截至目前,唐安西大都护府文旅产业园已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上半年建成开放。汉西域都护府文旅产业园计划2019年3月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放。同时,2019年,还计划完成唐安西柘厥关景区提升项目;2020年,计划完成吐尔拉戍堡复原,力争通过3年打造,形成以汉西域都护府文旅产业园、唐安西大都护府文旅产业园为龙头,以通古孜巴什古城址、它乾城城址、唐安西柘厥关、汉唐屯田遗址公园、沙漠花海、天籁加依、新和驿站等旅游景区为补充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响“龟兹故地、白马古河、东汉都护、安西首镇、千年新和”的文化旅游品牌。
对于新疆来讲,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现历史,符合新疆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归结,这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小康》·中国小康网: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和县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有哪些具体做法?
杜海涛:当农产品进入品牌化阶段,接下来就是产业化道路,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与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目前新和县正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我们正在实施“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新和示范区”、“疆果东进”等项目,在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大做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地深入推进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实现脱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方将更多的投资项目投向乡村振兴。而在今年实施建立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中,新和政策也向“三农”倾斜,以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自然也不能落后。新和一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放在首位。如今新和正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之上,再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新和预计年内将完成依其艾日克镇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沙漠花海、天籁加依旅游景区的民族旅游特色和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凸显、完备,这些项目在借力旅游观光的支撑点上,进一步丰富了全县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做优了精品。
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直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党中央自治党委提出的治疆方略中提到“治标治本”,其中治本之策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其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如今“乡村+旅游”的模式正成为新和县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样一来,不仅充分利用新和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更是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切实可行的办法,使百姓富与生态美达成了有机统一。为此,新和就更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目标,将财政支出和援疆资金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新和县来说,“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新疆是农牧业大区,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中部,辖4乡4镇1个管委会,总人口达20万人。全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2%。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为传統的农业灌溉生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境内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40万亩,棉花96.7万亩,皮棉单产130.6公斤。新和县既是全疆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优质棉基地,绿色生态环保的优质农产品蕴含着众多发展机遇。“三农”问题已成为新和县实现乡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它关系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和县提出到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的目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新和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51.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6元(不含农场)。
新和县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在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村镇互动,做出文章?又是怎样抓住新时代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振兴乡村?对此,《小康》杂志对新疆新和县委书记杜海涛进行了独家专访。
扬长避短助力乡村振兴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和县在资源禀赋、开发程度和开发进度上比较弱势,新和县真正的产业优势在哪里?在阿克苏地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杜海涛:第一是优质的农产品。新和县粮食、林果种植方面在规模上虽不及阿克苏地区其他县市,但在农产品的安全上一直严把质量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在这部分产业布局中,如今新和正在有序退出中低产棉区,棉花面积控制在100万亩以内,皮棉总产13.1万吨,推广机采棉种植3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推广药材种植等特色作物10万亩。推进以红枣、核桃密植园疏密为主的低产低质果园改造,完成红枣密植园改造1.3万亩、核桃密植园改造0.7万亩。
第二是养牛业和养鸽业,新和县地域辽阔,水草肥美,自古便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畜牧业以农区畜牧业为主,分布在四乡四镇110个行政村,农户分散养殖,“新和乳鸽”闻名全疆,被新和人民视为上好的滋养补品,是享誉疆内外的知名品牌。
第三是区位优势,新和地处渭干河流域,通过借力“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新拜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新和县在扶持培育东部商贸物流中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第四是文化,毫无疑问这是新和最大的优势,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中央政府就把管辖西域广大地区的行政中心—汉西域都护府设立在新和境内的乌什喀特古城,唐安西都护府也设立在境内的通古孜巴什古城址,2000多年鲜活的文化生命是缔造新和绚烂历史的底色,这充分说明新和具有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和县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发挥自身产业特长助推乡村振兴?又如何补齐短板?
杜海涛:按照“稳粮优棉、强果强畜、扩大非农、美化乡村”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6亿元,增长13%。重点实施“一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三园”(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园、绿色肉牛产业园、新和鸽产业园)、“两市场”(建设活畜禽交易市场和核桃交易市场)建设,以这几个重点工作为抓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农村和谐环境洁净,开创我县“三农”工作新局面。
第一产业上,棉花面积要压缩,林果的面积不增也不减,牧畜比例要增加,多元的产业结构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以传统养牛业为例,提高肉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实施增畜工程。上半年,新和新增西蒙塔尔育肥牛1万头,年内牛存栏将突破5万头。从养殖、屠宰、分割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建立完善“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响新和品牌。与此同时,力争打造南疆最大的活畜禽交易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招商,把社会资本有实力有技术的管理团队引进来,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合理配置整合资源,一方面用工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但是,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来讲,新和没有起步,这是很大的短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新和的工业地位必须重视起来。近几年,新和充分依托阿克苏地区兄弟县市的现有资源,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产业为支撑、以园区为重点、以项目为核心、以招商为抓手,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上下功夫。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仅2017年新和的产业项目投资较上一年翻了两番半,新和的新型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此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纺织规模达到25万锭,实现了百亿项目“零”的突破,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特色小城镇进展顺利,丽水路延伸段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富裕新和”成效凸显。
文化,最大的产业优势
《小康》·中国小康网: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也需要文化振兴。您提到新和最大的产业优势其实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发展该产业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杜海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新和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文化立县”的理念,全力以赴做好文物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着力实现从历史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跨越,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新和县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西汉和唐朝均将治理西域的行政中心设于新和境内。千百年来龟兹多民族荟萃,多种文化辉映,新和成为中华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和县已经发现的古代遗址达到65处,一个县境内古代城址如此密集,不仅在全疆独一无二,在全国、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其中,玉奇喀特古城是东汉西域都护府治所,通古孜巴什古城可能是唐安西大都护府治所,或者是安西大都护府下辖最重要的都督府所在,是汉唐时代中央政府治理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所在。近年来,新和县依托丰富的汉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乌什喀特古城和通古孜巴什古城址为龙头,全面啟动汉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着力将新和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汉唐文化体验基地”于一体的历史记忆名城。
截至目前,唐安西大都护府文旅产业园已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上半年建成开放。汉西域都护府文旅产业园计划2019年3月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放。同时,2019年,还计划完成唐安西柘厥关景区提升项目;2020年,计划完成吐尔拉戍堡复原,力争通过3年打造,形成以汉西域都护府文旅产业园、唐安西大都护府文旅产业园为龙头,以通古孜巴什古城址、它乾城城址、唐安西柘厥关、汉唐屯田遗址公园、沙漠花海、天籁加依、新和驿站等旅游景区为补充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响“龟兹故地、白马古河、东汉都护、安西首镇、千年新和”的文化旅游品牌。
对于新疆来讲,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现历史,符合新疆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归结,这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小康》·中国小康网: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和县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有哪些具体做法?
杜海涛:当农产品进入品牌化阶段,接下来就是产业化道路,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与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目前新和县正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我们正在实施“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新和示范区”、“疆果东进”等项目,在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大做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地深入推进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实现脱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方将更多的投资项目投向乡村振兴。而在今年实施建立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中,新和政策也向“三农”倾斜,以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自然也不能落后。新和一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放在首位。如今新和正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之上,再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新和预计年内将完成依其艾日克镇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沙漠花海、天籁加依旅游景区的民族旅游特色和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凸显、完备,这些项目在借力旅游观光的支撑点上,进一步丰富了全县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做优了精品。
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直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党中央自治党委提出的治疆方略中提到“治标治本”,其中治本之策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其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如今“乡村+旅游”的模式正成为新和县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样一来,不仅充分利用新和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更是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切实可行的办法,使百姓富与生态美达成了有机统一。为此,新和就更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目标,将财政支出和援疆资金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