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辽宁省职工收入基本状况
辽宁省总工会对全省14个城市选取1000户企业10000名职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以来辽宁省大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存在增长不均衡现象,而且不同行业收入差异比较大。以下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分类对职工收入现状进行概括分析。
(一)按照企业类型划分
1.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收入现状。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920.35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857.63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997.64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3600.50元,专业技术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94倍。有23.5%的职工收入不及1000元。
2.集体企业职工收入现状。集体经济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仅为1246.32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024.80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387.19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375.67元,收入极差为362.39元,差距较小。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35倍,其中72.90%的职工月平均收入不超过1000元。而月平均收入3000元及以上的职工仅有1.40%。
3.私营(民营)、个体企业职工收入现状。私营(民营)、个体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777.22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407.79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890.22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300.06元,收入极差为892.27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63倍,月平均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职工占的比例也高达20.5%,而仅有2.40%的职工月平均收入为3000元及以上。
4.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职工收入现状。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617.96。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705.33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3160.10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538.92元,且其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相对于其他类型职工较高。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85倍,月平均收入为1000元及以下的职工占的比例为13.1%。
5.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职工收入现状比较
(1)在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1),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最高,为2617.96元,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246.32元,极差为1890.46元。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的2.10倍,差距较大。
(2)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收入比较中(见图2),其中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高,为1857.63元,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024.80元,极差为832.83元。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的1.81倍。
(3)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3),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160.40元,集体企业的管理员工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387.19元,收入极差为1773.21元。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管理人员的2.28倍。
(4)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4),其中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600.50元,集体企业的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375.67元,极差为2224.83元。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2.62倍。
综上所述,以上四类企业中,同类企业内部差距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内部差距最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月平均收入最低为的是集体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外企中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最高。
(二)按照行业划分
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调查了18个行业的职工月收入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各个行业均有70%以上的职工认为去年以来工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平均涨幅最大;其次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调查结果反映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存在明显差异性。
1.高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行业(排名前四位)依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建筑业排在前面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月平均收入相对较高,达到5034.1元。
金融业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14000元, 远远高于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排在第二位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250元; 金融业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22164.3元, 远远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排在第二位的建筑业5034.1元。
2.中等偏上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位于2000元以下、1800元之上的依次是: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其中教育业低收入的较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比例占被调查人数的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职工平均月收入比较集中,调查人员中有71.4%的职工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到2500元之间。
3.中低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以下、1600以上的依次为: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相对较高,占被调查人数的34.6%;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在18个行业中排名第三,该行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名靠后是因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相对不高,与普通工人差别很小,大约分别相差300元和500元。
4.低收入行业
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其中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3个行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相对较高,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很小。如农、林、牧、渔业被调查人员中仅有0.3%的职工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有33.3%的职工收入在1000元以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被调查人员中有40%职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三)按照不同城市划分
1.职工月平均工资比较
根据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调查的14个城市的职工月收入情况,排在最前面的是大连市,职工月平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和去年相比,普通工人收入提高幅度大于其他城市;收入最低的是铁岭市,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见图6)。沈阳作为省会城市,职工平均收入仅排在全省第8位(前7位为大连、鞍山、锦州、葫芦岛、朝阳、营口、辽阳)中心城市的经济能力强,并不代表职工工资收入高。
2.职工对收入的满意度
调查表明,对工资收入满意度最高的城市是盘锦市,满意的比例占被查人数的83%。除丹东以外,辽宁省各市都超过半数职工表示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丹东市有六成职工对目前收入不满意。在对工会主席的调查中,认为目前收入差距变大的人数所占比例,丹东市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认为和去年相比管理者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比以前更大的人数在14个城市中所占比例最大为23.7%。
3.不同城市的普通工人之间、管理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之间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工人的工资最高的大连市,其普通工人工资是普通工人工资最低的盘锦市的1.7倍;管理人员工资中最高的大连市,其管理人员的月收入是最低的铁岭市的2.6倍;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差距更为明显,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月工资达到5347元,而全省其他城市的技术人员平均工资都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仅为大连市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四)其他划分方式
被调查人员中,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受教育程度较高层次的月平均收入较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在高收入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但在月平均收入中,学历为小学以下的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140.51元,初中最低,为1695.26元,极差为1445.25元,小学以下学历的月平均收入是初中学历的月平均收入的1.85倍)。
按照性别划分,男女收入不平衡。高收入群体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低收入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如被调查的女性中有28%、男性中只有17.4%收入1000元以下;而在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及以上,女性占的比例为14.1%,男性占的比例为22.5%。
二、辽宁省职工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职工收入水平偏低
1.部分职工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各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与该市的职工平均收入相比,职工收入最接近最低工资标准的是铁岭市(见图7)。
各市均有部分职工的月收入低于各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下线650元,甚至有些职工月平均收入低于500元,在被调查人员中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是是铁岭、盘锦和锦州,所占比例分别为19.5%、14.8%和12.6%。
从不同行业来看,除了教育业之外,其余各行业都有职工月收入在500元及不足500元的,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林、牧、渔业,达到12%。按照年龄分组,收入500元以下的人员中,年龄在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不同企业类型中,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500元以下的有17.9%,在各类企业中比例最大。
这部分低收入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二是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工资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中低收入职工比例大。三是部分职工素质技能较低,只能在生产一线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格局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四是有些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最低劳动报酬。
2.部分职工涨工资间隔较长。在调查的8581张有效问卷中,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的1008人,占调查总数的11.7%,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人数的比例分别为该行业被调查人数的21.6%和20.9%。按照年龄分组,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的人员中,40岁以上特别是50岁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50岁以上的被调查人员中有21.5%的人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
从不同人员类型来看,五年内没涨过工资的人数占被调查人员比例较高的(从高到低)分别为:熟练工(无技术等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一般管理人员。可以看出,主要是一线职工工资增速缓慢。原因主要是多数行业和企业职工工资仍然是“老板说了算”,没有执行科学合理的工资指导线。
3.部分职工对个人工资收入的评价满意度不高。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有40.7%对目前工资收入不满意。其中4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各类岗位人员中,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不满意的比例最高51.9%。
4.加班加点工资不兑现。据职工问卷统计,住宿和餐饮业这种现象最严重,被调查人员中有54.40%的人没有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拿到加班加点工资。
(二) 城市之间、行业间、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针对给出的12个问题,有39%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这一比例远高于选其他问题的比例。
1. 地区之间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大连市职工收入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调查表明,大连市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831.36元,而辽宁省其他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大都在1400元到1700元之间,大连市职工平均月工资为其他城市的1.6至2倍,是全省职工工资最低的城市铁岭市的2.4倍(铁岭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174.54元)。沈阳市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在第八位,但是管理人员的工资却排在全省前列,由于沈阳市普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较低,影响沈阳市平均工资水平。
地区间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地区间工资增长速度不均衡,高收入地区工资增长速度快,低收入地区工资增长速度慢,导致地区间差距扩大。如月平均收入最低的铁岭市5年内没涨过工资的人数在各市被调查人员中所占比例最高,为27.9%,而月平均收入排名第一的大连市这一比例仅为3.9%。
2.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差距大。与其他不同类型企业相比,集体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最低。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是外商投资企业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60%,是国有企业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55%。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是外企的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的44%,集体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是国企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的38%。
3.行业间差距较大。收入最高的行业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行业的3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与竞争激烈行业之间、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某些垄断行业收入高是因为垄断性质, 不是因为创造的价值高。这种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与这些高收入行业工资增长速度过快有相当大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最近一次涨工资幅度大于其他行业,这使得这些本来就是高收入的行业(排在前三位)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更大了。
(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1.部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最高和最低收入之间差距大,如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名第一位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5%。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管层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如金融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分别是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的5倍和8倍(图8)。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国家有关工资决定机制制定的工资体系内的差异,这是在工资制度内的差距,是合理差距,无需对该部分进行调整。第二,非工资性收入造成的巨大差异。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大型国有部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自己制定远超过工资体系的高工资水平,这种非工资性收入是需要严格控制的。第三,奖金和津贴部分既造成了巨大的行业间差距,又形成了企业内部的较高收入差距。以年终奖名义颁发的奖金进一步造成了收入分配向管理者自身的倾斜,促进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第四,管理、技术因素分配份额在劳动份额中的比重上升,而普通劳动所占份额下降。这是当前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个别企业内部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被调查人员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认为同去年相比经营管理者和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比以前更大”。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被调查人员中有66.7%的人认为内部差距比以前更大。
(四)多数行业都存在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除了文化、体育、娱乐业和金融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职工问卷统计,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被调查人员中有19.6%的职工曾经被拖欠过工资。其中沈阳市人均拖欠工资数额最高,为5750.96元。其次为丹东市3166.05 元。各类企业中集体企业拖欠工资情况最严重,被调查人员中有13.5%目前被拖欠工资。
(五)有些行业存在隐性收入
某些企业职工存在高于工资的工资外收入,包括各种福利补贴、业务费、手续费提成、各种名目创收私分等,据了解有些企业要求员工签了保密协议,大部分收入是保密的。例如电力行业职工平均收入排在中低收入档次,实际收入应该属于中高收入。调查结果只显示公开的工资性收入,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科学制定劳动定额标准
1.通过提高一线职工的收入份额缩小企业内部的差距
增加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工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最直接途径。缩小当前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过大的差距,建议进行专门研究确定劳动者报酬的合适比例。加大对普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类劳动力比例,优化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者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2. 建立利润分享机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利润的分享机制,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随着企业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采取将工人的工资与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某种指数相联系,如,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还可以在企业员工的薪酬结构中,设置浮动工资这一板块,将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员工的收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加大扶持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1. 确保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
低收入人群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其工资所得。职工调查结果显示,各城市均有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没有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查人员中认为自己工资收入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见图9。建议各级政府在努力增加低收入人群就业岗位的同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在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决定经营者收入的时候,应该将普通职工工资收入作为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优先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2.采取措施提高4050人员的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员,40岁以上人员工资偏低、工资涨速慢、对收入满意度也差,而这部分人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降低收入差距,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及时发布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公布劳动力市场价位。对不执行工资指导线的企业采取发行政建议函,实行公共服务资源限制等措施;开展企业工资增长星级评定活动;建议将交缴社保、执行工资增长指导线水平情况列入企业评先的必要条件;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同行业企业一线职工随机抽样工资清单等。在企业、行业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四)切实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既要解决好陈欠问题,又要防止产生新的拖欠。国有企业拖欠工资问题要与企业改制同步解决,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变现、抵押贷款、优惠转让、分期偿还、抵债清欠、资产保全等多种措施,分类清欠。
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和举报制度,推行企业用工诚信等级制度。对欠薪企业应提高其违法成本,如政府公布欠薪企业名单、限制市场准入门槛、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追究法人违法责任等,使企业不敢欠薪。
(五)通过制定税收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1.通过调节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
对居民个人所得税,应该着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征管上,不能简单提高起征点,那会使高收入者交税减少幅度更大。应该改变过去的税制,将税制级别减少为5级或7级,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比例。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可采取不同地区起征点不同。建议以家庭为征收单位、以年为时间纳税单位,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利息、股息、红利等各项所得,实行源泉扣缴,其它所得由纳税人自行申报。次年第一季度结束前,所有纳税人自行申报,根据已缴纳和应缴纳情况,补税或退税。逐步开征遗产税。
2.通过调节企业税收缩小收入差距
垄断利润不应归个人所得,或是少数企业所得,而应通过相关税种对垄断利润进行再分配、再调节。通过对企业所得税的修改和完善,对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完善政府税收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比重而提高所得税比重。当前我国流转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近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近20%,已经远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对于相关的低收入行业、企业,给予企业流转税方面适度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税负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六)运用财政性措施,减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要清理不合理的垄断价格及收费标准。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对国有垄断企业,国家作为股东有权利参与红利分配,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国企分红机制,理顺国家与行业、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将垄断行业获取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鉴于国有垄断企业员工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高,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事实,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国有垄断企业和权力机构的收费和利润转化为收入的比例。建议政府对国有垄断企业采取强化税收、上缴红利、薪酬制度改革和促进员工流动等调控手段。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想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垄断问题。
(七)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1.解决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支出的差距
对于调节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经营环境,扩大就业率来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可以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产业促进经济欠发达、规模较小的城市居民就业和收入提高。
2.解决低收入地区居民收入和负担
首先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直接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比重。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甚至用行政方式要求企业全面提高工资水平,也包括相应的减少企业赋税,这种途径可操作的空间是有限的。其次,通过再分配途径间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这主要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公共医疗、教育和住房服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些方面改善能够有效减轻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起到减小收入差距、改善分配状况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低收入居民转移的力度。
(八)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加强工会组织的作用
在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工会的作用,增强工会的独立性。例如,出台各种行政法规,可以将设立工会作为此行业的准入门槛;工会主席由第三方或者职工提名,再由职工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其薪酬由政府财政负担。这样将工会主席民主化、职业化,才能更好维护职工的权益。建议各级政府与相关的省市工会组织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义务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规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省市工会组织对企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进行指导、检查。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必须形成合力,仅靠工会或劳动保障部门是不行的,要把税务、工商等各个部门纳入这个体系中,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压力,比如工商部门要把企业是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纳入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对企业形成压力。
辽宁省总工会对全省14个城市选取1000户企业10000名职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以来辽宁省大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存在增长不均衡现象,而且不同行业收入差异比较大。以下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分类对职工收入现状进行概括分析。
(一)按照企业类型划分
1.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收入现状。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920.35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857.63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997.64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3600.50元,专业技术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94倍。有23.5%的职工收入不及1000元。
2.集体企业职工收入现状。集体经济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仅为1246.32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024.80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387.19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375.67元,收入极差为362.39元,差距较小。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35倍,其中72.90%的职工月平均收入不超过1000元。而月平均收入3000元及以上的职工仅有1.40%。
3.私营(民营)、个体企业职工收入现状。私营(民营)、个体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777.22元。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407.79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1890.22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300.06元,收入极差为892.27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63倍,月平均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职工占的比例也高达20.5%,而仅有2.40%的职工月平均收入为3000元及以上。
4.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职工收入现状。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617.96。其中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为1705.33元,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为3160.10元,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为2538.92元,且其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相对于其他类型职工较高。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的1.85倍,月平均收入为1000元及以下的职工占的比例为13.1%。
5.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职工收入现状比较
(1)在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1),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最高,为2617.96元,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246.32元,极差为1890.46元。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职工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的2.10倍,差距较大。
(2)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收入比较中(见图2),其中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高,为1857.63元,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024.80元,极差为832.83元。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的1.81倍。
(3)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3),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160.40元,集体企业的管理员工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387.19元,收入极差为1773.21元。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管理人员的2.28倍。
(4)在不同类型企业间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比较中(见图4),其中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600.50元,集体企业的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最低,为1375.67元,极差为2224.83元。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2.62倍。
综上所述,以上四类企业中,同类企业内部差距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内部差距最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月平均收入最低为的是集体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外企中管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最高。
(二)按照行业划分
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调查了18个行业的职工月收入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各个行业均有70%以上的职工认为去年以来工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平均涨幅最大;其次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调查结果反映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存在明显差异性。
1.高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行业(排名前四位)依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建筑业排在前面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月平均收入相对较高,达到5034.1元。
金融业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14000元, 远远高于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排在第二位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250元; 金融业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22164.3元, 远远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排在第二位的建筑业5034.1元。
2.中等偏上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位于2000元以下、1800元之上的依次是: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其中教育业低收入的较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比例占被调查人数的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职工平均月收入比较集中,调查人员中有71.4%的职工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到2500元之间。
3.中低收入行业
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以下、1600以上的依次为: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相对较高,占被调查人数的34.6%;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在18个行业中排名第三,该行业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名靠后是因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相对不高,与普通工人差别很小,大约分别相差300元和500元。
4.低收入行业
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其中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3个行业职工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相对较高,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很小。如农、林、牧、渔业被调查人员中仅有0.3%的职工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有33.3%的职工收入在1000元以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被调查人员中有40%职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三)按照不同城市划分
1.职工月平均工资比较
根据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调查的14个城市的职工月收入情况,排在最前面的是大连市,职工月平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和去年相比,普通工人收入提高幅度大于其他城市;收入最低的是铁岭市,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见图6)。沈阳作为省会城市,职工平均收入仅排在全省第8位(前7位为大连、鞍山、锦州、葫芦岛、朝阳、营口、辽阳)中心城市的经济能力强,并不代表职工工资收入高。
2.职工对收入的满意度
调查表明,对工资收入满意度最高的城市是盘锦市,满意的比例占被查人数的83%。除丹东以外,辽宁省各市都超过半数职工表示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丹东市有六成职工对目前收入不满意。在对工会主席的调查中,认为目前收入差距变大的人数所占比例,丹东市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认为和去年相比管理者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比以前更大的人数在14个城市中所占比例最大为23.7%。
3.不同城市的普通工人之间、管理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之间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工人的工资最高的大连市,其普通工人工资是普通工人工资最低的盘锦市的1.7倍;管理人员工资中最高的大连市,其管理人员的月收入是最低的铁岭市的2.6倍;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差距更为明显,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月工资达到5347元,而全省其他城市的技术人员平均工资都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仅为大连市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四)其他划分方式
被调查人员中,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受教育程度较高层次的月平均收入较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在高收入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但在月平均收入中,学历为小学以下的月平均收入最高,为3140.51元,初中最低,为1695.26元,极差为1445.25元,小学以下学历的月平均收入是初中学历的月平均收入的1.85倍)。
按照性别划分,男女收入不平衡。高收入群体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低收入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如被调查的女性中有28%、男性中只有17.4%收入1000元以下;而在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及以上,女性占的比例为14.1%,男性占的比例为22.5%。
二、辽宁省职工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职工收入水平偏低
1.部分职工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各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与该市的职工平均收入相比,职工收入最接近最低工资标准的是铁岭市(见图7)。
各市均有部分职工的月收入低于各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下线650元,甚至有些职工月平均收入低于500元,在被调查人员中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是是铁岭、盘锦和锦州,所占比例分别为19.5%、14.8%和12.6%。
从不同行业来看,除了教育业之外,其余各行业都有职工月收入在500元及不足500元的,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林、牧、渔业,达到12%。按照年龄分组,收入500元以下的人员中,年龄在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不同企业类型中,集体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500元以下的有17.9%,在各类企业中比例最大。
这部分低收入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二是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工资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中低收入职工比例大。三是部分职工素质技能较低,只能在生产一线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格局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四是有些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最低劳动报酬。
2.部分职工涨工资间隔较长。在调查的8581张有效问卷中,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的1008人,占调查总数的11.7%,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人数的比例分别为该行业被调查人数的21.6%和20.9%。按照年龄分组,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的人员中,40岁以上特别是50岁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50岁以上的被调查人员中有21.5%的人五年内没有涨过工资。
从不同人员类型来看,五年内没涨过工资的人数占被调查人员比例较高的(从高到低)分别为:熟练工(无技术等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一般管理人员。可以看出,主要是一线职工工资增速缓慢。原因主要是多数行业和企业职工工资仍然是“老板说了算”,没有执行科学合理的工资指导线。
3.部分职工对个人工资收入的评价满意度不高。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有40.7%对目前工资收入不满意。其中4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各类岗位人员中,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不满意的比例最高51.9%。
4.加班加点工资不兑现。据职工问卷统计,住宿和餐饮业这种现象最严重,被调查人员中有54.40%的人没有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拿到加班加点工资。
(二) 城市之间、行业间、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针对给出的12个问题,有39%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这一比例远高于选其他问题的比例。
1. 地区之间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大连市职工收入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调查表明,大连市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831.36元,而辽宁省其他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大都在1400元到1700元之间,大连市职工平均月工资为其他城市的1.6至2倍,是全省职工工资最低的城市铁岭市的2.4倍(铁岭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174.54元)。沈阳市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在第八位,但是管理人员的工资却排在全省前列,由于沈阳市普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较低,影响沈阳市平均工资水平。
地区间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地区间工资增长速度不均衡,高收入地区工资增长速度快,低收入地区工资增长速度慢,导致地区间差距扩大。如月平均收入最低的铁岭市5年内没涨过工资的人数在各市被调查人员中所占比例最高,为27.9%,而月平均收入排名第一的大连市这一比例仅为3.9%。
2.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差距大。与其他不同类型企业相比,集体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最低。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是外商投资企业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60%,是国有企业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55%。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是外企的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的44%,集体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是国企的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的38%。
3.行业间差距较大。收入最高的行业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行业的3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与竞争激烈行业之间、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某些垄断行业收入高是因为垄断性质, 不是因为创造的价值高。这种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与这些高收入行业工资增长速度过快有相当大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最近一次涨工资幅度大于其他行业,这使得这些本来就是高收入的行业(排在前三位)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更大了。
(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1.部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最高和最低收入之间差距大,如职工月平均收入排名第一位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5%。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管层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如金融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收入分别是普通工人月平均收入的5倍和8倍(图8)。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国家有关工资决定机制制定的工资体系内的差异,这是在工资制度内的差距,是合理差距,无需对该部分进行调整。第二,非工资性收入造成的巨大差异。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大型国有部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自己制定远超过工资体系的高工资水平,这种非工资性收入是需要严格控制的。第三,奖金和津贴部分既造成了巨大的行业间差距,又形成了企业内部的较高收入差距。以年终奖名义颁发的奖金进一步造成了收入分配向管理者自身的倾斜,促进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第四,管理、技术因素分配份额在劳动份额中的比重上升,而普通劳动所占份额下降。这是当前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个别企业内部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被调查人员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认为同去年相比经营管理者和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比以前更大”。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被调查人员中有66.7%的人认为内部差距比以前更大。
(四)多数行业都存在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除了文化、体育、娱乐业和金融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职工问卷统计,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被调查人员中有19.6%的职工曾经被拖欠过工资。其中沈阳市人均拖欠工资数额最高,为5750.96元。其次为丹东市3166.05 元。各类企业中集体企业拖欠工资情况最严重,被调查人员中有13.5%目前被拖欠工资。
(五)有些行业存在隐性收入
某些企业职工存在高于工资的工资外收入,包括各种福利补贴、业务费、手续费提成、各种名目创收私分等,据了解有些企业要求员工签了保密协议,大部分收入是保密的。例如电力行业职工平均收入排在中低收入档次,实际收入应该属于中高收入。调查结果只显示公开的工资性收入,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科学制定劳动定额标准
1.通过提高一线职工的收入份额缩小企业内部的差距
增加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工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最直接途径。缩小当前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过大的差距,建议进行专门研究确定劳动者报酬的合适比例。加大对普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类劳动力比例,优化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者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2. 建立利润分享机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利润的分享机制,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能够随着企业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采取将工人的工资与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某种指数相联系,如,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还可以在企业员工的薪酬结构中,设置浮动工资这一板块,将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员工的收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加大扶持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1. 确保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
低收入人群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其工资所得。职工调查结果显示,各城市均有部分职工工资收入没有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查人员中认为自己工资收入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见图9。建议各级政府在努力增加低收入人群就业岗位的同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在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决定经营者收入的时候,应该将普通职工工资收入作为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优先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2.采取措施提高4050人员的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员,40岁以上人员工资偏低、工资涨速慢、对收入满意度也差,而这部分人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降低收入差距,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及时发布行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公布劳动力市场价位。对不执行工资指导线的企业采取发行政建议函,实行公共服务资源限制等措施;开展企业工资增长星级评定活动;建议将交缴社保、执行工资增长指导线水平情况列入企业评先的必要条件;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同行业企业一线职工随机抽样工资清单等。在企业、行业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四)切实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既要解决好陈欠问题,又要防止产生新的拖欠。国有企业拖欠工资问题要与企业改制同步解决,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变现、抵押贷款、优惠转让、分期偿还、抵债清欠、资产保全等多种措施,分类清欠。
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和举报制度,推行企业用工诚信等级制度。对欠薪企业应提高其违法成本,如政府公布欠薪企业名单、限制市场准入门槛、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追究法人违法责任等,使企业不敢欠薪。
(五)通过制定税收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1.通过调节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差距
对居民个人所得税,应该着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征管上,不能简单提高起征点,那会使高收入者交税减少幅度更大。应该改变过去的税制,将税制级别减少为5级或7级,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比例。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可采取不同地区起征点不同。建议以家庭为征收单位、以年为时间纳税单位,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利息、股息、红利等各项所得,实行源泉扣缴,其它所得由纳税人自行申报。次年第一季度结束前,所有纳税人自行申报,根据已缴纳和应缴纳情况,补税或退税。逐步开征遗产税。
2.通过调节企业税收缩小收入差距
垄断利润不应归个人所得,或是少数企业所得,而应通过相关税种对垄断利润进行再分配、再调节。通过对企业所得税的修改和完善,对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完善政府税收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比重而提高所得税比重。当前我国流转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近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近20%,已经远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对于相关的低收入行业、企业,给予企业流转税方面适度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税负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六)运用财政性措施,减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要清理不合理的垄断价格及收费标准。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对国有垄断企业,国家作为股东有权利参与红利分配,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国企分红机制,理顺国家与行业、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将垄断行业获取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鉴于国有垄断企业员工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高,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事实,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国有垄断企业和权力机构的收费和利润转化为收入的比例。建议政府对国有垄断企业采取强化税收、上缴红利、薪酬制度改革和促进员工流动等调控手段。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想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垄断问题。
(七)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1.解决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支出的差距
对于调节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经营环境,扩大就业率来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可以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产业促进经济欠发达、规模较小的城市居民就业和收入提高。
2.解决低收入地区居民收入和负担
首先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直接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比重。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甚至用行政方式要求企业全面提高工资水平,也包括相应的减少企业赋税,这种途径可操作的空间是有限的。其次,通过再分配途径间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这主要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公共医疗、教育和住房服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些方面改善能够有效减轻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起到减小收入差距、改善分配状况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低收入居民转移的力度。
(八)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加强工会组织的作用
在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工会的作用,增强工会的独立性。例如,出台各种行政法规,可以将设立工会作为此行业的准入门槛;工会主席由第三方或者职工提名,再由职工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其薪酬由政府财政负担。这样将工会主席民主化、职业化,才能更好维护职工的权益。建议各级政府与相关的省市工会组织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义务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规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省市工会组织对企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进行指导、检查。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必须形成合力,仅靠工会或劳动保障部门是不行的,要把税务、工商等各个部门纳入这个体系中,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压力,比如工商部门要把企业是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纳入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对企业形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