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美国、欧盟、俄罗斯四方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总理分别递交“路线图”计划的那一天,我在阿拉法特官邸废墟前遇到德国记者史德安。“我不抱什么希望,”他说,“和平?你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
史德安40岁出头,我还不到30岁,而中东问题已经100多年了。
我曾经质疑史的说法。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最近接受美有线电视新闻公司CNN采访时说:“经过两年多的流血冲突,(目前)巴以双方空前疲惫,需要停战。”这位老兄在2001年6月提出一份报告,其内容与“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非常相似,意在结束巴以冲突。“特尼特报告”的命运同其他和平倡议一样,沦为一纸空文。而特尼特眼下的意思是,“路线图”有戏,因为“天时”正好。
由美国牵头完成的“路线图”计划包含与以往不同的要素:限定时间建立“看得见”的巴勒斯坦国。建国之后,在“两个国家”的基础上解决巴以问题。也就是说,各人管好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此之谓“地利”。
“人和”体现在最近巴勒斯坦领导层的人事更迭。长期处于“二号”位置的马哈茂德·阿巴斯(又称“阿布·马赞”)一夜之间成为巴勒斯坦历史上首位总理,并由此引发巴内阁人事巨变,还有半真半假的权力斗争。阿巴斯的个人“腾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称他为“可以信赖的谈判伙伴”,打破美以不与阿拉法特合作的僵局,对话得以继续。新任巴安全事务部长达赫兰也是美以“相中”的人物,理由是他将“严厉”打击巴激进势力。
与“路线图”计划配套推出的,是美国总统布什6月2日启程访问中东。3日、4日他接连会见阿拉伯国家首脑和巴以总理——两天之内两场峰会,这是他2001年就职总统以来首次“深入”介入中东和平进程。
“天时、地利、人和”的面纱,掩盖着“路线图”与生俱来的缺陷:把“耶路撒冷归属”、“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等实质性问题留到最后。这些问题才是巴以冲突难解的症结,所有努力可能因为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付诸东流。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6次访问中东,主持过4轮中东国家首脑会议。在白宫的最后几星期里,他更是频繁穿梭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之间,眼看水到渠成。但是谈到巴方在“耶路撒冷”和“回归权”问题上做出让步,阿拉法特终于没在协议上落笔签字。戴维营会谈不欢而散,克林顿离任,巴拉克下台,继任者沙龙突访圣殿山引发冲突,“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巴以流血冲突一发而不可收拾。
再听听巴以内部的反对声浪。5月25日以色列内阁就是否接受“路线图”计划投票表决时,犹太定居者在场外示威,其中有人高举这样的标语“让‘路线图’见鬼去!”由于这项计划要求以色列拆除非法定居点,并停止扩建定居点,犹太定居者对此极为不满,他们甚至将沙龙称为“叛徒”。沙龙对“路线图”计划的大力推进也遭到利库德集团内部核心成员猛烈批评,一些右翼党派还表示将退出联合政府。巴勒斯坦激进派别则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反对“路线图”计划:巴以总理首次会谈前后发动5次自杀袭击。
从历史上看,巴以离和平越近,双方内部极端势力就越强硬。然而,决定和平进程能走多远的,还是美国态度。美国总统布什从上任之初对巴以冲突“不闻不问”到现阶段“不遗余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自然有其考虑。“项庄舞剑”的意图所在,恐怕还是伊拉克战后修复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以及谋求总统连任。在这些“意图”得到满足之后,布什是否还有毅力将“路线图”进行到底?
“路线图”也许不能给中东带来奇迹,但如果没有这项计划呢?是否意味着更漫长的占领,更多的无辜死伤?问到巴勒斯坦人对“路线图”的反应,几乎所有人都说一句话:如果真主愿意的话。无论如何,有和平计划总是好事,暂停冲突总是好事,让双方看到一丝希望总是好事——如果“山姆大叔”愿意的话。
史德安40岁出头,我还不到30岁,而中东问题已经100多年了。
我曾经质疑史的说法。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最近接受美有线电视新闻公司CNN采访时说:“经过两年多的流血冲突,(目前)巴以双方空前疲惫,需要停战。”这位老兄在2001年6月提出一份报告,其内容与“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非常相似,意在结束巴以冲突。“特尼特报告”的命运同其他和平倡议一样,沦为一纸空文。而特尼特眼下的意思是,“路线图”有戏,因为“天时”正好。
由美国牵头完成的“路线图”计划包含与以往不同的要素:限定时间建立“看得见”的巴勒斯坦国。建国之后,在“两个国家”的基础上解决巴以问题。也就是说,各人管好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此之谓“地利”。
“人和”体现在最近巴勒斯坦领导层的人事更迭。长期处于“二号”位置的马哈茂德·阿巴斯(又称“阿布·马赞”)一夜之间成为巴勒斯坦历史上首位总理,并由此引发巴内阁人事巨变,还有半真半假的权力斗争。阿巴斯的个人“腾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称他为“可以信赖的谈判伙伴”,打破美以不与阿拉法特合作的僵局,对话得以继续。新任巴安全事务部长达赫兰也是美以“相中”的人物,理由是他将“严厉”打击巴激进势力。
与“路线图”计划配套推出的,是美国总统布什6月2日启程访问中东。3日、4日他接连会见阿拉伯国家首脑和巴以总理——两天之内两场峰会,这是他2001年就职总统以来首次“深入”介入中东和平进程。
“天时、地利、人和”的面纱,掩盖着“路线图”与生俱来的缺陷:把“耶路撒冷归属”、“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等实质性问题留到最后。这些问题才是巴以冲突难解的症结,所有努力可能因为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付诸东流。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6次访问中东,主持过4轮中东国家首脑会议。在白宫的最后几星期里,他更是频繁穿梭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之间,眼看水到渠成。但是谈到巴方在“耶路撒冷”和“回归权”问题上做出让步,阿拉法特终于没在协议上落笔签字。戴维营会谈不欢而散,克林顿离任,巴拉克下台,继任者沙龙突访圣殿山引发冲突,“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巴以流血冲突一发而不可收拾。
再听听巴以内部的反对声浪。5月25日以色列内阁就是否接受“路线图”计划投票表决时,犹太定居者在场外示威,其中有人高举这样的标语“让‘路线图’见鬼去!”由于这项计划要求以色列拆除非法定居点,并停止扩建定居点,犹太定居者对此极为不满,他们甚至将沙龙称为“叛徒”。沙龙对“路线图”计划的大力推进也遭到利库德集团内部核心成员猛烈批评,一些右翼党派还表示将退出联合政府。巴勒斯坦激进派别则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反对“路线图”计划:巴以总理首次会谈前后发动5次自杀袭击。
从历史上看,巴以离和平越近,双方内部极端势力就越强硬。然而,决定和平进程能走多远的,还是美国态度。美国总统布什从上任之初对巴以冲突“不闻不问”到现阶段“不遗余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自然有其考虑。“项庄舞剑”的意图所在,恐怕还是伊拉克战后修复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以及谋求总统连任。在这些“意图”得到满足之后,布什是否还有毅力将“路线图”进行到底?
“路线图”也许不能给中东带来奇迹,但如果没有这项计划呢?是否意味着更漫长的占领,更多的无辜死伤?问到巴勒斯坦人对“路线图”的反应,几乎所有人都说一句话:如果真主愿意的话。无论如何,有和平计划总是好事,暂停冲突总是好事,让双方看到一丝希望总是好事——如果“山姆大叔”愿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