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录了作者在医学图书质检工作中发现的隐蔽性差错,按表现形式进行归类,分析了差错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修改,以期对编辑加工医学书稿和创作医学图书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学书稿;隐蔽性差错;实例解析
医学图书作为传播医学和人类健康知识的载体,其内容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其编校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受来稿质量、编辑加工水平、书稿加工周期、排版校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到了出版前的质检环节,书稿中依然会遗留一些隐蔽性的差错。为了更好地保障医学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特整理了在质检过程中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隐蔽性差错,剖析这些差错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修改,以期对编辑加工医学书稿和创作医学图书有所帮助。
医学图书中的有些编校差错由于较容易被忽视,因而具有隐蔽性。按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逻辑乖谬、表意不清、偏口语化、欠考证等几种。
一、逻辑乖谬
医学图书常涉及疾病与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在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如果脱离实际,很容易出现逻辑乖谬性质的差错。
例1:术后待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给予少量饮食,饮食顺序为软食、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1中饮食顺序描述错误,半流质饮食介于软食和流质饮食之间,食物性状通常为半流动状态,比软食更易消化和吸收,比流质饮食营养成分及营养密度更高。宜改为“术后待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给予少量饮食,饮食顺序为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2: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第2个月每两周复查1次,半年后每周复查1次,若病情变化,及时随诊。
例2中句子要表达的递进关系不明确,病人出院后若身體恢复尚可,病情逐渐好转,复查的时间间隔应该逐渐拉大。宜改为“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第2个月每两周复查1次,半年后每月复查1次,若病情变化,及时随诊”。
二、表意不清
医学图书中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都容易引起表意不清。
例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应洗手并穿戴好隔离衣、口罩和帽子。
例3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不当,且有错别字。隔离衣可以穿,口罩和帽子需要戴。宜改为“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应洗手并穿好隔离衣、戴好口罩和帽子”。
例4:指导病人掌握药物知识,术后教会病人了解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频率、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例4中句式杂糅,教会病人的目的是让病人了解药物的一系列情况,但教会病人和病人了解不能杂糅在一起。宜改为“指导病人掌握药物知识,术后让病人了解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频率、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例5:减体积肝移植主要用于受体体积较小,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儿童终末期肝病病人。
例5属于词语搭配不当。从句意上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是患病的儿童,该患儿正处于肝病终末期。例句中定语“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修饰的主语是“儿童”,“儿童终末期肝病病人”中的“儿童”和“病人”容易让人混淆,故宜改为“减体积肝移植主要用于受体体积较小,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终末期肝病儿童病人”。
例6:自1963年Starzl首次开展临床肝移植以来,迄今全球已有10万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或5年存活率达70%或80%。
例6中出现了两个“或”字,很容易让读者混淆,对肝移植的存活率有多种理解:
(1)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70%,5年存活率达80%;
(2)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80%,5年存活率达70%;
(3)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70%或80%,5年存活率达70%或80%。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编辑在审读过程中勤查证,多参考权威方发布的信息。笔者经查证发现,据央广网2018年6月23日的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2017年全年共完成肝脏移植手术4732例,肝移植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从2014年的59.57%提高至2017年的71%。与此同时,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84%、75%、71%,与国际标准相当。根据这则权威消息,我们发现原句中不仅存在表意不明的问题,数据与实际情况也有出入。为了保证叙述的真实性,建议将例句改为“自1963年Starzl首次开展临床肝移植以来,迄今全球已有10万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存活率已超过80%,5年存活率也已超过70%”。
三、偏口语化
编辑加工医学书稿时需要多推敲,遇到叙述比较偏口语化时应本着严谨的态度进行修改,不留编校硬伤。
例7: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7缺少动词,宜改为“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8:必要时可加用生理盐水2mL~4mL气道湿化,每1~2小时1次。
例8中“气道湿化”宜改为“湿化气道”。
例9:介绍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情绪。
例9中“情绪”用“缓解”更恰当,或者改为“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感”。
四、欠考证
医学书稿特别是中医类书稿中,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如果不加考证,很容易遗留编校差错。
例10:几乎在同时代,我国出现“疫”“时疫”“疠疫”的文字描述。
据查,《辞海》(第六版)中有相关解释。疠:癞病,即麻风。疫疠:亦称“疠气”“戾气”“疫气”,一种特殊的外感病邪,其气不同于六淫之邪,为自然界别有的一种异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素问·刺法论》已有记述。明代吴又可《瘟疫论》的论述更加明确,如:“疫者,感天地之厉(疠)气。”“邪之所着,有天受(空气传染),有传染(接触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并认为不同的疫疠,可侵犯不同腑脏和经络,产生各种传染性疾病。故例10中“疠疫”应改为“疫疠”。
从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图书中的隐蔽性差错大多是由于编辑在加工过程中赶生产进度,未来得及推敲和进行查证造成的,这就提醒我们在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书稿内容字斟句酌,严把医学图书编校质量关,力争为读者奉献精品医学图书。
【参考文献】
[1]张芬之,周杨.图书出版必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2]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关键词】医学书稿;隐蔽性差错;实例解析
医学图书作为传播医学和人类健康知识的载体,其内容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其编校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受来稿质量、编辑加工水平、书稿加工周期、排版校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到了出版前的质检环节,书稿中依然会遗留一些隐蔽性的差错。为了更好地保障医学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特整理了在质检过程中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隐蔽性差错,剖析这些差错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修改,以期对编辑加工医学书稿和创作医学图书有所帮助。
医学图书中的有些编校差错由于较容易被忽视,因而具有隐蔽性。按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逻辑乖谬、表意不清、偏口语化、欠考证等几种。
一、逻辑乖谬
医学图书常涉及疾病与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在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如果脱离实际,很容易出现逻辑乖谬性质的差错。
例1:术后待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给予少量饮食,饮食顺序为软食、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1中饮食顺序描述错误,半流质饮食介于软食和流质饮食之间,食物性状通常为半流动状态,比软食更易消化和吸收,比流质饮食营养成分及营养密度更高。宜改为“术后待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给予少量饮食,饮食顺序为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少量多餐”。
例2: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第2个月每两周复查1次,半年后每周复查1次,若病情变化,及时随诊。
例2中句子要表达的递进关系不明确,病人出院后若身體恢复尚可,病情逐渐好转,复查的时间间隔应该逐渐拉大。宜改为“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第2个月每两周复查1次,半年后每月复查1次,若病情变化,及时随诊”。
二、表意不清
医学图书中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都容易引起表意不清。
例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应洗手并穿戴好隔离衣、口罩和帽子。
例3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不当,且有错别字。隔离衣可以穿,口罩和帽子需要戴。宜改为“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应洗手并穿好隔离衣、戴好口罩和帽子”。
例4:指导病人掌握药物知识,术后教会病人了解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频率、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例4中句式杂糅,教会病人的目的是让病人了解药物的一系列情况,但教会病人和病人了解不能杂糅在一起。宜改为“指导病人掌握药物知识,术后让病人了解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频率、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例5:减体积肝移植主要用于受体体积较小,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儿童终末期肝病病人。
例5属于词语搭配不当。从句意上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是患病的儿童,该患儿正处于肝病终末期。例句中定语“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修饰的主语是“儿童”,“儿童终末期肝病病人”中的“儿童”和“病人”容易让人混淆,故宜改为“减体积肝移植主要用于受体体积较小,无法使用成人肝脏的终末期肝病儿童病人”。
例6:自1963年Starzl首次开展临床肝移植以来,迄今全球已有10万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或5年存活率达70%或80%。
例6中出现了两个“或”字,很容易让读者混淆,对肝移植的存活率有多种理解:
(1)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70%,5年存活率达80%;
(2)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80%,5年存活率达70%;
(3)肝移植1年存活率达70%或80%,5年存活率达70%或80%。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编辑在审读过程中勤查证,多参考权威方发布的信息。笔者经查证发现,据央广网2018年6月23日的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2017年全年共完成肝脏移植手术4732例,肝移植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从2014年的59.57%提高至2017年的71%。与此同时,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84%、75%、71%,与国际标准相当。根据这则权威消息,我们发现原句中不仅存在表意不明的问题,数据与实际情况也有出入。为了保证叙述的真实性,建议将例句改为“自1963年Starzl首次开展临床肝移植以来,迄今全球已有10万多人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目前肝移植患者1年存活率已超过80%,5年存活率也已超过70%”。
三、偏口语化
编辑加工医学书稿时需要多推敲,遇到叙述比较偏口语化时应本着严谨的态度进行修改,不留编校硬伤。
例7: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7缺少动词,宜改为“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
例8:必要时可加用生理盐水2mL~4mL气道湿化,每1~2小时1次。
例8中“气道湿化”宜改为“湿化气道”。
例9:介绍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情绪。
例9中“情绪”用“缓解”更恰当,或者改为“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感”。
四、欠考证
医学书稿特别是中医类书稿中,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如果不加考证,很容易遗留编校差错。
例10:几乎在同时代,我国出现“疫”“时疫”“疠疫”的文字描述。
据查,《辞海》(第六版)中有相关解释。疠:癞病,即麻风。疫疠:亦称“疠气”“戾气”“疫气”,一种特殊的外感病邪,其气不同于六淫之邪,为自然界别有的一种异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素问·刺法论》已有记述。明代吴又可《瘟疫论》的论述更加明确,如:“疫者,感天地之厉(疠)气。”“邪之所着,有天受(空气传染),有传染(接触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并认为不同的疫疠,可侵犯不同腑脏和经络,产生各种传染性疾病。故例10中“疠疫”应改为“疫疠”。
从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图书中的隐蔽性差错大多是由于编辑在加工过程中赶生产进度,未来得及推敲和进行查证造成的,这就提醒我们在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书稿内容字斟句酌,严把医学图书编校质量关,力争为读者奉献精品医学图书。
【参考文献】
[1]张芬之,周杨.图书出版必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2]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