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们之德行典范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孔子开创了中国私人大规模办学的先河,孔子所收之徒被称为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孔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有“七十子”名氏,实收七十七人,其中见于《论语》者近三十人。中国历史悠久,孔子之前已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并加以整理,一方面向弟子传授。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源自孔门,行于孔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对弟子的传授、答疑与评论,也记载着弟子的思考、阐述与践行,他们之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产生思想火花,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凝练,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学。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对于学习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学的本源有重要的价值。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某时对这十个学生的评述,由弟子转述并记载下来,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孔门弟子的途径。这里先谈德行的典范。
  典范之一颜渊,姓颜名回,字渊,亦作子渊。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是《论语》中孔子评价最多、评价最高的人。《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两段话高度赞扬颜回,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虽然是居住简陋,粗茶淡饭,但也不忧不愁,安贫乐道,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儒。这里孔子把颜回仁德、君子、贤才的三维形象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来。《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一段精彩的、刻骨铭心的对话。颜渊问仁德。孔子告诉他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一旦你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告诉他实践仁德全凭自己的道理。当颜回进一步问实践仁德的行动纲领时,孔子告诉他,“非礼”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是实践仁德的“四条”行动准则。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充分表明了颜渊对老师高深之道的无限敬仰心情和求知欲望。老师循循善诱,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禮节来约束我的行为,尽心竭力地学习。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他时时跟随孔子,终身追随孔子,未仕。颜回好学不倦,善于思考,孔子独赞其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这两处不仅是孔子充分肯定颜回的好学,也说明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研讨学问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实现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蠢人。可他私下自己研究,也能够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孔子在肯定颜回好学的同时也有微词。《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孔子认为颜回不是对他有所帮助的人,就这一点孔子对颜回是隐含批评的。《论语·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在孔子看来,颜回研究学问不愚蠢,听老师讲话不懈怠,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未看见他停止。《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孔子要子贡与颜回比哪一个更强。子贡说,我怎敢和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同意子贡的看法,也认为他赶不上颜回。由此可见颜回在弟子之间也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
  颜回早逝,孔子十分沉痛。《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惊骇!连呼天老爷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孔子哭得很伤心。他说,真是太伤心了,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典范之二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弟子中子骞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以孝行者称于世。子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不做官者。《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请他任费宰,相当于县官,他辞而不往。并说如果再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晋、楚两国曾以高官厚禄相招,他也因不符合“仕”的要求而拒绝。他物欲寡少,仕途观念淡薄,一生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闵子骞又是孔子唯一称赞为孝的弟子。《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出身于一般劳动家庭,自幼参加劳动,对父母尽孝顺之道,对昆弟尽友爱之情。继母虐待他,其父欲休继母,他为之说情,感动父母昆弟,全家称赞他的孝友之道,乡邻传颂他为人孝悌:“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愠。”闵子骞又是孔子赞扬的正直的人。《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说的是他站在孔子身旁,表现出恭敬而正直的样子。鲁国欲造新库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不赞成翻修叫长府的金库,主张照老样子下去,为什么要翻修?这话符合孔子“政要节财”的思想,孔子赞扬他虽然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
  典范之三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论语》提及两次,他以德行著称,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他平日接人待物之礼节受人称赞,经常帮助孔子侍奉客人。孟子说他掌握孔子思想“具体而微”,行为与孔子大体相似。他为人端庄正派,行善而遭恶疾。《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问,从窗户里握手,可见师生之情感。孔子说,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连说两次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典范之四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他出身“贱人”家族,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担任季氏宰,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他主张为政应“居敬而行简,抓大体而不繁琐”,得到孔子首肯。《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他主张存心认真严肃,而以抓大体不繁琐,简单行之,但又反对不严肃、不认真行事。孔子肯定仲弓的话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法治思想是相通的。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把仲弓比喻成长着赤色的毛、端正角的犁牛之子,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出身贫贱而不用呢?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十分推崇他,认为他可以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官。《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告诉他,出门做事好像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岗位上对工作无怨,不在岗位上也没怨恨。他懂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的道理。《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后来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孔子向他传授为政要点,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重视人,主张使民如大祭;他为人宽宏大度,不以贫为累,不以臣下为私有财产;他慎于言,不加深怨恨,不计较人们以往的罪过,从而实践了孔子“仁者,其言也讱”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
  《论语》后世称为“孔学”,核心是“仁学”。孔子向弟子传授的是“仁学”,四弟子从不同角度践行了仁德,展示了良好的德行,为弟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显示了“仁学”的魅力。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各种史学潮流跌宕起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梁启超首倡的新史学。所谓新史学,就是以书写民史为基本内核,眼光向下,关注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新型史学。20世纪20年代,施行新学制以后编写的新学制历史教科书承继了新史学的脉搏,在编写过程中加大日常生活史的笔墨,既呼应了新史学发展的时代召唤,又契合蒙昧孩童阅读历史的兴趣习惯。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史,主要指民众日常生活
期刊
晚清因为学制仓促改变,各地新式学校一夜兴起,急需大量各学科的教科书,政府无暇对教科书编者资质、编写质量进行审查。谁去编写地理教科书都可以,与出身和社会地位都无关,全凭个人喜好或其他动机。今天回头看那些姓名尚可考的地理教科书编者们,有一些人在编写地理教科书之前就已赫赫有名,也有一些人则因此而走上成名之路。  “一编成名”的张相文  学界公认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编写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是张相文。张相文于186
期刊
鸦片其物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讲讲鸦片。鸦片是用罂粟花的果实提炼而成的,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五百年前,当时苏美尔人把它叫作“快乐植物”。后来希腊语里它就叫作鸦片,在阿拉伯语里则叫“阿芙蓉”。唐朝之前,鸦片由阿拉伯传到中国,成为药铺里的一种药材,凡是大点儿的药铺里都会有,名称是“阿芙蓉膏”,上千年来根本无人问津。这种“药材”有一股子尿臊味,非常难闻。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比如镇静、清肺、麻醉等等
期刊
乾隆五十七年(1792),将军福康安尽收西藏失地,使廓尔喀求和称臣。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厚加赏赐。  福康安凯旋,征廓尔喀一应军需费用交户部报销。福康安还在享受着建功立业的得意,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户部一名书吏的名帖。那名小吏以向他贺喜为名,要求赏赐万金。  福康安当时已是一等公,历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深得乾隆帝信重,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又刚刚立下开疆拓土之功,声势正如日中天。而小小一名书吏,只
期刊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他将梨园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杏坛”的典故则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他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这
期刊
我20世纪60年代读书时学俄语,现在想起来,已恍如隔世。70年代末兴起外语热,默念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又跟着学了阵子英语。不过只“登”到应付职称外语考试的高度,就再也“攀”不上去。  前些日子收拾旧书,翻出一堆用过的教材:《英语900句》《灵格风》,还有几本英语语法……本来已扔进剔除的书堆里,拣起来拍拍、翻翻,又放回书柜——光阴荏苒、青春不再,留着是点儿念想。  往回想想,中国人学外语
期刊
《西游记》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分别从儒、释、道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了全面阐释,评论者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实,如果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西游记》,就会发现其中还蕴含了人体五脏有机运行的奥妙与真谛。  ?“心猿”悟空  在《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神通广大,能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并且还有一双能够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其实孙悟空的这些本领都隐含着中医养生学
期刊
教育的三大基石是教师、教学设施和教材。基础教育教材是国家命脉所系的特殊商品,事关国家稳定和文化安全,应该体现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消除思想混乱、建立教学秩序、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陆费逵(1886—1941)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教科书研究专家。他在曾在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机构担任要职,又亲手创办了中华书局,并长期担任上海市书业商会领导人,积累了丰富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壺《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旧小说里讲到中原汉族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相互间的蔑称是“南蛮子”、“北鞑子”。后来想想,所谓“蛮子”,大概因南方开发较晚,一直处于蛮荒状态吧?而“鞑子”的称呼或许可以追溯到北方游牧民族鞑靼人。  记得20世纪80年代,小说家陈建功有个短篇叫《京西有个臊鞑子》。因篇名特别,所以一直记得,至于内容,是早就忘了。  我四十年前在黑龙江插队,村子属于民族乡,村民分属两个少数民族,语言与蒙古語相近;远近都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