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孔子开创了中国私人大规模办学的先河,孔子所收之徒被称为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孔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有“七十子”名氏,实收七十七人,其中见于《论语》者近三十人。中国历史悠久,孔子之前已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并加以整理,一方面向弟子传授。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源自孔门,行于孔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对弟子的传授、答疑与评论,也记载着弟子的思考、阐述与践行,他们之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产生思想火花,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凝练,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学。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对于学习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学的本源有重要的价值。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某时对这十个学生的评述,由弟子转述并记载下来,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孔门弟子的途径。这里先谈德行的典范。
典范之一颜渊,姓颜名回,字渊,亦作子渊。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是《论语》中孔子评价最多、评价最高的人。《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两段话高度赞扬颜回,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虽然是居住简陋,粗茶淡饭,但也不忧不愁,安贫乐道,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儒。这里孔子把颜回仁德、君子、贤才的三维形象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来。《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一段精彩的、刻骨铭心的对话。颜渊问仁德。孔子告诉他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一旦你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告诉他实践仁德全凭自己的道理。当颜回进一步问实践仁德的行动纲领时,孔子告诉他,“非礼”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是实践仁德的“四条”行动准则。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充分表明了颜渊对老师高深之道的无限敬仰心情和求知欲望。老师循循善诱,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禮节来约束我的行为,尽心竭力地学习。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他时时跟随孔子,终身追随孔子,未仕。颜回好学不倦,善于思考,孔子独赞其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这两处不仅是孔子充分肯定颜回的好学,也说明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研讨学问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实现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蠢人。可他私下自己研究,也能够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孔子在肯定颜回好学的同时也有微词。《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孔子认为颜回不是对他有所帮助的人,就这一点孔子对颜回是隐含批评的。《论语·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在孔子看来,颜回研究学问不愚蠢,听老师讲话不懈怠,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未看见他停止。《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孔子要子贡与颜回比哪一个更强。子贡说,我怎敢和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同意子贡的看法,也认为他赶不上颜回。由此可见颜回在弟子之间也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
颜回早逝,孔子十分沉痛。《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惊骇!连呼天老爷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孔子哭得很伤心。他说,真是太伤心了,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典范之二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弟子中子骞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以孝行者称于世。子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不做官者。《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请他任费宰,相当于县官,他辞而不往。并说如果再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晋、楚两国曾以高官厚禄相招,他也因不符合“仕”的要求而拒绝。他物欲寡少,仕途观念淡薄,一生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闵子骞又是孔子唯一称赞为孝的弟子。《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出身于一般劳动家庭,自幼参加劳动,对父母尽孝顺之道,对昆弟尽友爱之情。继母虐待他,其父欲休继母,他为之说情,感动父母昆弟,全家称赞他的孝友之道,乡邻传颂他为人孝悌:“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愠。”闵子骞又是孔子赞扬的正直的人。《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说的是他站在孔子身旁,表现出恭敬而正直的样子。鲁国欲造新库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不赞成翻修叫长府的金库,主张照老样子下去,为什么要翻修?这话符合孔子“政要节财”的思想,孔子赞扬他虽然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
典范之三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论语》提及两次,他以德行著称,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他平日接人待物之礼节受人称赞,经常帮助孔子侍奉客人。孟子说他掌握孔子思想“具体而微”,行为与孔子大体相似。他为人端庄正派,行善而遭恶疾。《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问,从窗户里握手,可见师生之情感。孔子说,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连说两次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典范之四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他出身“贱人”家族,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担任季氏宰,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他主张为政应“居敬而行简,抓大体而不繁琐”,得到孔子首肯。《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他主张存心认真严肃,而以抓大体不繁琐,简单行之,但又反对不严肃、不认真行事。孔子肯定仲弓的话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法治思想是相通的。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把仲弓比喻成长着赤色的毛、端正角的犁牛之子,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出身贫贱而不用呢?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十分推崇他,认为他可以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官。《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告诉他,出门做事好像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岗位上对工作无怨,不在岗位上也没怨恨。他懂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的道理。《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后来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孔子向他传授为政要点,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重视人,主张使民如大祭;他为人宽宏大度,不以贫为累,不以臣下为私有财产;他慎于言,不加深怨恨,不计较人们以往的罪过,从而实践了孔子“仁者,其言也讱”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
《论语》后世称为“孔学”,核心是“仁学”。孔子向弟子传授的是“仁学”,四弟子从不同角度践行了仁德,展示了良好的德行,为弟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显示了“仁学”的魅力。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某时对这十个学生的评述,由弟子转述并记载下来,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孔门弟子的途径。这里先谈德行的典范。
典范之一颜渊,姓颜名回,字渊,亦作子渊。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是《论语》中孔子评价最多、评价最高的人。《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两段话高度赞扬颜回,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虽然是居住简陋,粗茶淡饭,但也不忧不愁,安贫乐道,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儒。这里孔子把颜回仁德、君子、贤才的三维形象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来。《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一段精彩的、刻骨铭心的对话。颜渊问仁德。孔子告诉他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一旦你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告诉他实践仁德全凭自己的道理。当颜回进一步问实践仁德的行动纲领时,孔子告诉他,“非礼”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是实践仁德的“四条”行动准则。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充分表明了颜渊对老师高深之道的无限敬仰心情和求知欲望。老师循循善诱,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禮节来约束我的行为,尽心竭力地学习。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他时时跟随孔子,终身追随孔子,未仕。颜回好学不倦,善于思考,孔子独赞其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这两处不仅是孔子充分肯定颜回的好学,也说明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研讨学问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实现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蠢人。可他私下自己研究,也能够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孔子在肯定颜回好学的同时也有微词。《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孔子认为颜回不是对他有所帮助的人,就这一点孔子对颜回是隐含批评的。《论语·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在孔子看来,颜回研究学问不愚蠢,听老师讲话不懈怠,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未看见他停止。《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孔子要子贡与颜回比哪一个更强。子贡说,我怎敢和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同意子贡的看法,也认为他赶不上颜回。由此可见颜回在弟子之间也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
颜回早逝,孔子十分沉痛。《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惊骇!连呼天老爷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孔子哭得很伤心。他说,真是太伤心了,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典范之二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弟子中子骞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以孝行者称于世。子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不做官者。《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请他任费宰,相当于县官,他辞而不往。并说如果再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晋、楚两国曾以高官厚禄相招,他也因不符合“仕”的要求而拒绝。他物欲寡少,仕途观念淡薄,一生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闵子骞又是孔子唯一称赞为孝的弟子。《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出身于一般劳动家庭,自幼参加劳动,对父母尽孝顺之道,对昆弟尽友爱之情。继母虐待他,其父欲休继母,他为之说情,感动父母昆弟,全家称赞他的孝友之道,乡邻传颂他为人孝悌:“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愠。”闵子骞又是孔子赞扬的正直的人。《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说的是他站在孔子身旁,表现出恭敬而正直的样子。鲁国欲造新库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不赞成翻修叫长府的金库,主张照老样子下去,为什么要翻修?这话符合孔子“政要节财”的思想,孔子赞扬他虽然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
典范之三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论语》提及两次,他以德行著称,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他平日接人待物之礼节受人称赞,经常帮助孔子侍奉客人。孟子说他掌握孔子思想“具体而微”,行为与孔子大体相似。他为人端庄正派,行善而遭恶疾。《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问,从窗户里握手,可见师生之情感。孔子说,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连说两次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典范之四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他出身“贱人”家族,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担任季氏宰,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他主张为政应“居敬而行简,抓大体而不繁琐”,得到孔子首肯。《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他主张存心认真严肃,而以抓大体不繁琐,简单行之,但又反对不严肃、不认真行事。孔子肯定仲弓的话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与孔子的法治思想是相通的。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把仲弓比喻成长着赤色的毛、端正角的犁牛之子,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出身贫贱而不用呢?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十分推崇他,认为他可以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官。《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告诉他,出门做事好像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岗位上对工作无怨,不在岗位上也没怨恨。他懂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的道理。《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后来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孔子向他传授为政要点,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重视人,主张使民如大祭;他为人宽宏大度,不以贫为累,不以臣下为私有财产;他慎于言,不加深怨恨,不计较人们以往的罪过,从而实践了孔子“仁者,其言也讱”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主张。
《论语》后世称为“孔学”,核心是“仁学”。孔子向弟子传授的是“仁学”,四弟子从不同角度践行了仁德,展示了良好的德行,为弟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显示了“仁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