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68-01
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鲜明,有主见,有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在加强,情感也很丰富。通过课上和课后的沟通,笔者发现他们张嘴就是要自由,向家长要自由,向老师要自由,向学校要自由。自然,在音乐课上也要自由就无可避免了。如何在“教材音乐”和“自由音乐”之间寻找契合点,引导学生所谓的自由,让学生既学会了聆听、拓展了视野又得到了尊重、培养了兴趣呢?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限制”下,充分利用相对的“自由”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众多专家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编写出来的,有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何在不违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根据课本内容,寻找学生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在按照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从教材提供的内容出发,找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比如在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中,从巴赫开始一直到勋伯格大约涉及到了音乐家让他们举出外国著名音乐家时侯,学生却只能说出贝多芬。这让笔者感到介绍外国音乐家这一部分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同时更是迫切的。但是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强迫他们接受,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是觉得古典音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够过“瘾”,因而产生了排斥。那怎么才能把他们“瘾”“勾”上来呢?笔者在欣赏《田园交响曲》《荒山之夜》《幻想交响曲》选取了迪斯尼动画的版本,通过动画首先就在视觉上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积极实现拓展与探究
结合影视、广告、绘画、文学等其他姐妹艺术等,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积极搜索教材以外与之相关的内容对音乐进行创造、拓展,这样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展示喜欢的音乐和相关话题
在每节课新授课前5分钟左右,给学生以展示及交流音乐的空间。一般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内容上,学生大都是以展示流行歌曲为主;在形式上,就是给同学们听流行歌曲,介绍流行歌手;在方法上,通过幻灯片,几行文字介绍,几张歌手的照片,读完看完就听听歌,又单一又单调。其实,在最开始想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时,就已经想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是没有想到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竟达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对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音乐形式一概不听,不知道,不接受甚至更不想去做任何了解。那么面对如此现实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既不违背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初衷,又能扩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让他们眼中不再只有流行音乐呢?笔者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都很浅薄,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究其“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则都答不上来了。针对如此,在学生每节课利用自由时间来介绍流行歌曲时,笔者会和学生们一起认真聆听,试图捕捉到每一首作品里的 “独特之处”拿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
如学生介绍周杰伦的《青花瓷》时,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笔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的山泉溪涧,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通过一点点的渗透,渐渐地,学生谈作品时也会关注作品的音色、节奏、和声、风格、背景等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越说越有味道了。
另外,在很多流行歌曲中,还引用和借鉴了经典的音乐素材或主题。如:刘若英演唱的《天下无贼》的主题曲就是改编自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阿信的《北京一夜》和王力宏的《花田错》等等,其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京剧……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经典密不可分。经过聆听和对比,学生对“经典的传统音乐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始对原本感觉“高雅”和“阳春雪”的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中外经典音乐的距离逐步拉近,开始想要主动去接触、了解和介绍“流行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了。
再有,要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如在音色、和声、配器方面有特别处理的;古典的、浪漫的、民族的;奥运会、地震、海啸的等等。在展示的环节也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可以演唱、演奏、表演、模仿,创作等。总之,要有亮点,要有新意。
最后,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落实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受到鼓舞,积极改进,同时也使得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有了明确的保障,有据可依,而不只是空谈。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听觉逐渐敏锐,思维变得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
我们相信,只要合理的平衡好音乐课程内容的“自由”和学生兴趣的自由,一定可以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影响到学生使他们不再拒绝对音乐教材内容的学习,学会安静地聆听,愿意积极地参与,反之起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有准备,肯思考,想办法,就不妨让“碰撞”来的更猛烈些吧!
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鲜明,有主见,有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在加强,情感也很丰富。通过课上和课后的沟通,笔者发现他们张嘴就是要自由,向家长要自由,向老师要自由,向学校要自由。自然,在音乐课上也要自由就无可避免了。如何在“教材音乐”和“自由音乐”之间寻找契合点,引导学生所谓的自由,让学生既学会了聆听、拓展了视野又得到了尊重、培养了兴趣呢?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限制”下,充分利用相对的“自由”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众多专家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编写出来的,有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何在不违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根据课本内容,寻找学生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在按照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从教材提供的内容出发,找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比如在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中,从巴赫开始一直到勋伯格大约涉及到了音乐家让他们举出外国著名音乐家时侯,学生却只能说出贝多芬。这让笔者感到介绍外国音乐家这一部分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同时更是迫切的。但是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强迫他们接受,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是觉得古典音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够过“瘾”,因而产生了排斥。那怎么才能把他们“瘾”“勾”上来呢?笔者在欣赏《田园交响曲》《荒山之夜》《幻想交响曲》选取了迪斯尼动画的版本,通过动画首先就在视觉上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积极实现拓展与探究
结合影视、广告、绘画、文学等其他姐妹艺术等,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积极搜索教材以外与之相关的内容对音乐进行创造、拓展,这样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展示喜欢的音乐和相关话题
在每节课新授课前5分钟左右,给学生以展示及交流音乐的空间。一般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内容上,学生大都是以展示流行歌曲为主;在形式上,就是给同学们听流行歌曲,介绍流行歌手;在方法上,通过幻灯片,几行文字介绍,几张歌手的照片,读完看完就听听歌,又单一又单调。其实,在最开始想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时,就已经想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是没有想到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竟达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对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音乐形式一概不听,不知道,不接受甚至更不想去做任何了解。那么面对如此现实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既不违背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初衷,又能扩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让他们眼中不再只有流行音乐呢?笔者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都很浅薄,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究其“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则都答不上来了。针对如此,在学生每节课利用自由时间来介绍流行歌曲时,笔者会和学生们一起认真聆听,试图捕捉到每一首作品里的 “独特之处”拿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
如学生介绍周杰伦的《青花瓷》时,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笔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的山泉溪涧,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通过一点点的渗透,渐渐地,学生谈作品时也会关注作品的音色、节奏、和声、风格、背景等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越说越有味道了。
另外,在很多流行歌曲中,还引用和借鉴了经典的音乐素材或主题。如:刘若英演唱的《天下无贼》的主题曲就是改编自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阿信的《北京一夜》和王力宏的《花田错》等等,其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京剧……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经典密不可分。经过聆听和对比,学生对“经典的传统音乐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始对原本感觉“高雅”和“阳春雪”的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中外经典音乐的距离逐步拉近,开始想要主动去接触、了解和介绍“流行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了。
再有,要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如在音色、和声、配器方面有特别处理的;古典的、浪漫的、民族的;奥运会、地震、海啸的等等。在展示的环节也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可以演唱、演奏、表演、模仿,创作等。总之,要有亮点,要有新意。
最后,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落实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受到鼓舞,积极改进,同时也使得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有了明确的保障,有据可依,而不只是空谈。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听觉逐渐敏锐,思维变得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
我们相信,只要合理的平衡好音乐课程内容的“自由”和学生兴趣的自由,一定可以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影响到学生使他们不再拒绝对音乐教材内容的学习,学会安静地聆听,愿意积极地参与,反之起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有准备,肯思考,想办法,就不妨让“碰撞”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