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引领作用,并以西宁市为例对西宁开放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综合分析。西部地区应加快补齐通道平台短板,推进国际创新合作,做好“内外联动、双向互济”文章,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样板,以新一轮大开放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宁 绿色丝绸之路 创新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局面,以开放聚要素、促创新、益生态、谋发展,以新一轮大开放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局面。
一、“一带一路”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引领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西部地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山地多而川原少,土地、水资源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须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西部地区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在空间和发展方向上,随着“一带一路”向西开放,西部内陆地区将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在交通上,随着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互联互通建设,将促进人口、物质、资金与技术的流动,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实际距离和虚拟距离;在产业经济上,随着“一带一路”拉动新一轮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可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联通、双向互动的经济走廊;在发展动力上,通过扩大国内外创新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
二、西宁市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书记“绿色丝绸之路”理念
习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西宁是青海省会,通过加强生态环保和绿色产业国际合作,走好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崛起之路,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绿色丝绸之路”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有利于加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稳藏安疆
西宁扼守进藏入疆的“锁钥之地”,依托连接藏疆、辐射中亚优势,搭建文化经贸合作平台,加快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与中亚、西亚、中东的相关国家相互支持、共同提升,对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西部边疆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
(三)有利于探索“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现实路径
西宁处在国家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是成渝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桥梁。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国内产业承接与国际产能合作并重,促进内外联动、双向发力,是地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益探索。
(四)有利于引领青海省“两步走”迈上新台阶
西宁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肩负引领青海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以西宁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为青海乃至西部地区引领开放节奏、共享开放成果,有利于加快全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三、西宁融入“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
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5.50万人,占青海省39%,生产总值1284.91亿元,占青海省49%数据来源:西宁市、青海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均生产总值为5.48万元(8114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1%,迈入世界银行标准的中等收入地区、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中后期阶段,为开放发展奠定基础。
(一)战略区位十分重要,民族交往源远流长
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进藏入疆的咽喉之地,中国西部连接中亚、西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兰青、青藏两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2016年青藏高原首趟中欧班列“青海号”从西宁开行,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对盘活周边地区的特色资源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汉、藏、回、土族等多民族感情基础深厚,儒道、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纽带连结紧密。2017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2.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5%。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持续深入,已缔结国际友城和友好关系35对。
(二)經贸合作特色突出,产品出口众多国家
西宁出口产品主要有矿产品、民族服饰、高原农产品等自产产品,出口国家主要为日本、美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持续举办“青洽会”、“藏毯展”等重大国际展会,建成丝路风情街、土耳其商城等12个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中心,打造了南川工业园藏毯基地、穆斯林民族服饰及用品基地等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在中亚、南亚、中东等地设立了15个青海特色商品国际展销中心和海外仓储基地。对外经贸合作具有显著的民族、宗教和高原特色。2017年西宁市出口产品结构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三)绿色产业加速成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丰富、独特的盐湖锂资源和光热资源,光伏制造、锂电、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2.8%,增速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较上年增长40.8%。绿色发展新动能日益壮大,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初具规模。 2017年成立中共西宁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是全国唯一一家地方党委专门负责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部门。2017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生态环保政策对话与技术引进不断加强,中国生态环保大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外通道不畅,经济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北内陆,铁路尚未打通向西向南出境通道,从阿拉山口出境仍需借道兰州,对外开放通道不畅,多式联运发展较慢。开放平台严重不足,是全国除西藏外唯一没有综合保税区的省份。开放口岸只有一个航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且效率低,开放平台相比兰州等西部省会已全面落后。
西宁经济总量较西部其他省会仍有差距,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乌鲁木齐、兰州的42%、54%(見图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6.0%的五大行业仍然以资源性开发产业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对外贸易总量小、主体少,2017年进出口总额32.91亿元,为乌鲁木齐、兰州的7%、26%(见图3)。引进外资规模小,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仅1500万美元左右,吸引外资力度亟需加强。
(二)高端要素聚集困难,建设发展资金缺乏
西宁市的研发资金、人力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8%,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319件,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地处西部兼有高原气候,造成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科研人员和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瓶颈。政府财政薄弱,对企业优惠支持力度小,招商引资比较困难。同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配置资源、融通资金能力较弱,缺乏灵活的金融服务机制,企业发展存在资金缺口。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西宁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1%的地理空间承载着青海省近50%的人口。气候干旱高寒,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8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亟需保护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矛盾问题交织,为西宁市的绿色发展带来挑战。
五、促进西宁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
(一)夯实开放发展新地基,树立“绿色丝路”建设新样板
加快打造对外开放的通道、载体、平台,推进“陆、海、空、网”互联互通建设,深度参与南向通道建设,提升西宁通往中巴经济走廊、中西亚的能力以及通往印度洋和中南半岛的出海能力。加快设立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争取设立铁路口岸,推动形成一批物流园区和外贸出口基地,打造青藏国际陆港。
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契机,谋划举办“世界国家公园大会”,将其打造成西宁重要的国际名片。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加快青藏高原“超净区”的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优势。借鉴国际生态补偿的经验做法,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筑牢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屏障。
(二)突出创新合作,推动双向互济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瞄准“专精特新”,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着力加强对青海籍人才、来青求学人才的招引。积极获取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聚,以质量效益而非规模数量带动经济增长,探索以开放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东部产业承接与境外布局并举,吸引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投资,打造中国企业走向中西亚的跳板。推动西宁优势企业融入东部发达地区主导的价值链,实现锂电、光伏等产业借船出海、抱团出海,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促进东中西产业协调发展并共同走出去。
(三)筑牢民心相通新桥梁,构筑绿色金融服务新高地
发挥民族优势,充分利用青海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同根同源的独特优势,强化与中亚、西亚国家文化交流。提升节庆、展会层次,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建设青藏高原国际旅游服务基地。务实开展藏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统筹推进认证认可、注册体系与国际接轨,创新构建文、旅、体、教、医综合性民心沟通体系。
促进资金融通,争取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支持,积极申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依托民族交往基础,加强与中东国家的金融合作,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引导基金,推动发行绿色债券,多路径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加快补齐西宁资金短板。
参考文献:
[1]申文浩,杨培峰.“一带一路”下西部沿边开发区新机遇及规划对策——以大理开发区为例[J].重庆建筑,2016(06).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以贵州为例[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3]戚寿余.淮安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4]郭殿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5]邵辉.建设西宁生态文明城与金融扶持刍议[J].青海金融,2012(06).
(郑憩,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杨玉英,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宁 绿色丝绸之路 创新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局面,以开放聚要素、促创新、益生态、谋发展,以新一轮大开放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局面。
一、“一带一路”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引领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西部地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山地多而川原少,土地、水资源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须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西部地区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在空间和发展方向上,随着“一带一路”向西开放,西部内陆地区将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在交通上,随着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互联互通建设,将促进人口、物质、资金与技术的流动,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实际距离和虚拟距离;在产业经济上,随着“一带一路”拉动新一轮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可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联通、双向互动的经济走廊;在发展动力上,通过扩大国内外创新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
二、西宁市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书记“绿色丝绸之路”理念
习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西宁是青海省会,通过加强生态环保和绿色产业国际合作,走好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崛起之路,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绿色丝绸之路”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有利于加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稳藏安疆
西宁扼守进藏入疆的“锁钥之地”,依托连接藏疆、辐射中亚优势,搭建文化经贸合作平台,加快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与中亚、西亚、中东的相关国家相互支持、共同提升,对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西部边疆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
(三)有利于探索“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现实路径
西宁处在国家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是成渝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桥梁。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国内产业承接与国际产能合作并重,促进内外联动、双向发力,是地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益探索。
(四)有利于引领青海省“两步走”迈上新台阶
西宁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肩负引领青海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以西宁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为青海乃至西部地区引领开放节奏、共享开放成果,有利于加快全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三、西宁融入“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
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5.50万人,占青海省39%,生产总值1284.91亿元,占青海省49%数据来源:西宁市、青海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均生产总值为5.48万元(8114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1%,迈入世界银行标准的中等收入地区、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中后期阶段,为开放发展奠定基础。
(一)战略区位十分重要,民族交往源远流长
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进藏入疆的咽喉之地,中国西部连接中亚、西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兰青、青藏两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2016年青藏高原首趟中欧班列“青海号”从西宁开行,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对盘活周边地区的特色资源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汉、藏、回、土族等多民族感情基础深厚,儒道、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纽带连结紧密。2017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2.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5%。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持续深入,已缔结国际友城和友好关系35对。
(二)經贸合作特色突出,产品出口众多国家
西宁出口产品主要有矿产品、民族服饰、高原农产品等自产产品,出口国家主要为日本、美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持续举办“青洽会”、“藏毯展”等重大国际展会,建成丝路风情街、土耳其商城等12个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中心,打造了南川工业园藏毯基地、穆斯林民族服饰及用品基地等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在中亚、南亚、中东等地设立了15个青海特色商品国际展销中心和海外仓储基地。对外经贸合作具有显著的民族、宗教和高原特色。2017年西宁市出口产品结构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三)绿色产业加速成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丰富、独特的盐湖锂资源和光热资源,光伏制造、锂电、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2.8%,增速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较上年增长40.8%。绿色发展新动能日益壮大,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初具规模。 2017年成立中共西宁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是全国唯一一家地方党委专门负责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部门。2017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生态环保政策对话与技术引进不断加强,中国生态环保大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外通道不畅,经济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北内陆,铁路尚未打通向西向南出境通道,从阿拉山口出境仍需借道兰州,对外开放通道不畅,多式联运发展较慢。开放平台严重不足,是全国除西藏外唯一没有综合保税区的省份。开放口岸只有一个航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且效率低,开放平台相比兰州等西部省会已全面落后。
西宁经济总量较西部其他省会仍有差距,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乌鲁木齐、兰州的42%、54%(見图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6.0%的五大行业仍然以资源性开发产业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对外贸易总量小、主体少,2017年进出口总额32.91亿元,为乌鲁木齐、兰州的7%、26%(见图3)。引进外资规模小,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仅1500万美元左右,吸引外资力度亟需加强。
(二)高端要素聚集困难,建设发展资金缺乏
西宁市的研发资金、人力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8%,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319件,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地处西部兼有高原气候,造成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科研人员和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瓶颈。政府财政薄弱,对企业优惠支持力度小,招商引资比较困难。同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配置资源、融通资金能力较弱,缺乏灵活的金融服务机制,企业发展存在资金缺口。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西宁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1%的地理空间承载着青海省近50%的人口。气候干旱高寒,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8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亟需保护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矛盾问题交织,为西宁市的绿色发展带来挑战。
五、促进西宁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
(一)夯实开放发展新地基,树立“绿色丝路”建设新样板
加快打造对外开放的通道、载体、平台,推进“陆、海、空、网”互联互通建设,深度参与南向通道建设,提升西宁通往中巴经济走廊、中西亚的能力以及通往印度洋和中南半岛的出海能力。加快设立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争取设立铁路口岸,推动形成一批物流园区和外贸出口基地,打造青藏国际陆港。
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契机,谋划举办“世界国家公园大会”,将其打造成西宁重要的国际名片。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加快青藏高原“超净区”的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优势。借鉴国际生态补偿的经验做法,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筑牢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屏障。
(二)突出创新合作,推动双向互济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瞄准“专精特新”,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着力加强对青海籍人才、来青求学人才的招引。积极获取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聚,以质量效益而非规模数量带动经济增长,探索以开放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东部产业承接与境外布局并举,吸引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投资,打造中国企业走向中西亚的跳板。推动西宁优势企业融入东部发达地区主导的价值链,实现锂电、光伏等产业借船出海、抱团出海,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促进东中西产业协调发展并共同走出去。
(三)筑牢民心相通新桥梁,构筑绿色金融服务新高地
发挥民族优势,充分利用青海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同根同源的独特优势,强化与中亚、西亚国家文化交流。提升节庆、展会层次,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建设青藏高原国际旅游服务基地。务实开展藏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统筹推进认证认可、注册体系与国际接轨,创新构建文、旅、体、教、医综合性民心沟通体系。
促进资金融通,争取国际多边金融机构支持,积极申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依托民族交往基础,加强与中东国家的金融合作,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引导基金,推动发行绿色债券,多路径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加快补齐西宁资金短板。
参考文献:
[1]申文浩,杨培峰.“一带一路”下西部沿边开发区新机遇及规划对策——以大理开发区为例[J].重庆建筑,2016(06).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路径选择——以贵州为例[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3]戚寿余.淮安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4]郭殿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5]邵辉.建设西宁生态文明城与金融扶持刍议[J].青海金融,2012(06).
(郑憩,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杨玉英,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