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对淇县1965-2010年极端最高气温T≥35℃的高温日和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005年6月的一次高温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淇县极端最高气温42.5℃,5-9月均有高温出现,其中6月出现高温日最多,最长连续≥35℃高温日数是14天,属高温低湿的干热天气,淇县的高温天气主要与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并在河南形成稳定的暖高压环流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淇县;高温;天气特征;成因
0.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扩大,气候变化已引起气象界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与温度有关的许多极端气候事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众所周知,高温是一种气象灾害。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会诱发心脏病、中风、中暑等疾病多发以及死亡率上升;会造成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引起水电供应紧张;会使大范围农作物受旱,引发火灾,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外,也常使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利用淇县1965~2010年的高温资料做出分析。
1.资料选取和高温标准
通常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数可以作为一地夏季炎热程度的指标。选取淇县站1965~2010年每日最高气温资料,日最高气温T≥35℃为一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T≥40℃为一个极端高温日,以本站45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平均值进行资料的距平统计,规定单个站连续3日出现T≥35℃高温为一个高温过程;两个过程之间只间隔一天的算是同一个过程,连续3~5天为一个短过程,6~9天为一个中过程,10天以上为长过程。
2.高温气候特征
2.1年际变化
根据淇县1965~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统计,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出现的极端高温值是42.5℃(1967年),高温天气出现最早的时间是1981年5月8日(36.0℃),最晚出现的时间是1987年9月20日(35.2℃),45年间共出现T≥35℃高温天气621天,其中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65年33天,最少的年份是1977年3天,由图1可以看出≥35℃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14天,而从1973年开始偏少,在平均值上下波动。≥40℃以上的高温日数仅为9天,即1965年-1967,1972年,1979年,1997年,2005年这几年年份,极端高温日数偏少。
图1淇县1965-2010年≥35℃高温日数年际变化
2.2月际变化
淇县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6月,共出现333天;其次是7月份共出现193天;5月份和8月份的高温天气较少,而9月份只出现过6天高温天气。45年来每年6、7月几乎都有高温天气出现,只有1973年、1976年、1982年、1989年、1990年五年的7月没有高温日。
2.3高温天气过程的特征
45年来淇县共出现短过程54次,平均每年1.2次,中过程6次,长过程仅3次,最长连续≥35℃高温日达14天(2005年6月11日-24日), 6月份各种天气过程出现最多,短过程5—8月都出现过,中过程出现在6-7月,长过程只出现在6月份。
3.淇县高温天气个例及背景分析
2005年6月11-24日淇县出现了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这次高温持续14天,属于长过程,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3日,最高气温40.9℃,最小相对湿度20%,地面最高温度64.0℃。
3.1各种天气要素形势分析
高空环流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的主导形势。高温天气需要上游地区高空环流形势稳定,中低层有小短波将副热带的暖热空气不断推动到中亚地区,与河南省地形脊重合,使高温天气得以维持和增强。
850百帕温度场对高温预报非常重要,在850百帕温度场上从10日起河南境内都有20℃或24℃的暖中心影响,22日(日最高40.2℃)暖中心增强为28℃。
温度局地变化产生影响主要的因素有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因子。就本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而言,上述三个因素都有直接影响。而非绝热因子主要从天气现象和下垫面性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月11日-24日淇县一直以晴好天气为主,风力不大,加上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不至于热量的失散,同时,有暖气团将暖舌热量不断地向本地区输入,从而使淇县地区的气温升高并得以维持。
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淇县在北纬35°30′05″至35°48′26″和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临淇河,其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具有一定的天气气候特征。当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时,为下沉气流,出现晴朗少云的天气又因为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微弱,极易出现高温过程。而本文利用淇县2006~2010年的各高温过程背景的统计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淇县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4.结论
4.1高温天气过程的主导系统一般都是强势的冷空气系统,影响系统都是暖热的南支副热带系统,这一点与大风、降温、降水天气有很大的不同。
4.2 850百帕温度场上的暖中心对高温预报很重要,当暖中心温度达到28℃或以上,淇县就会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4.3日月与太阳系行星的冲、合位置关系对高温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对比研究。
利用淇县气象局2006~2010年的逐年高温资料分析,淇县高温日数年平均日数为14天,而1976年出现高温日数较少,仅为3天。高温过程平均持续时间年际间变化不大,平均持续天数为4天,淇县高温过程主要为短高温过程,占总高温过程的85.3%,而中等及以上高温过程仅占所有高温过程的14.7%。
【参考文献】
[1]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4):431-439.
[3]余剑莉.统计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任健美,尤莉,高建峰,王尚义.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5,(6):874-879.
[5]颜学生,杨双莲,陆根娣.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J].安徽气象,2004,(6):25-26.
作者简介:张纯静(1982—),女,汉族,河南辉县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面测报工作。
【关键词】淇县;高温;天气特征;成因
0.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扩大,气候变化已引起气象界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与温度有关的许多极端气候事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众所周知,高温是一种气象灾害。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会诱发心脏病、中风、中暑等疾病多发以及死亡率上升;会造成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引起水电供应紧张;会使大范围农作物受旱,引发火灾,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外,也常使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利用淇县1965~2010年的高温资料做出分析。
1.资料选取和高温标准
通常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数可以作为一地夏季炎热程度的指标。选取淇县站1965~2010年每日最高气温资料,日最高气温T≥35℃为一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T≥40℃为一个极端高温日,以本站45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平均值进行资料的距平统计,规定单个站连续3日出现T≥35℃高温为一个高温过程;两个过程之间只间隔一天的算是同一个过程,连续3~5天为一个短过程,6~9天为一个中过程,10天以上为长过程。
2.高温气候特征
2.1年际变化
根据淇县1965~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统计,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出现的极端高温值是42.5℃(1967年),高温天气出现最早的时间是1981年5月8日(36.0℃),最晚出现的时间是1987年9月20日(35.2℃),45年间共出现T≥35℃高温天气621天,其中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65年33天,最少的年份是1977年3天,由图1可以看出≥35℃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14天,而从1973年开始偏少,在平均值上下波动。≥40℃以上的高温日数仅为9天,即1965年-1967,1972年,1979年,1997年,2005年这几年年份,极端高温日数偏少。
图1淇县1965-2010年≥35℃高温日数年际变化
2.2月际变化
淇县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6月,共出现333天;其次是7月份共出现193天;5月份和8月份的高温天气较少,而9月份只出现过6天高温天气。45年来每年6、7月几乎都有高温天气出现,只有1973年、1976年、1982年、1989年、1990年五年的7月没有高温日。
2.3高温天气过程的特征
45年来淇县共出现短过程54次,平均每年1.2次,中过程6次,长过程仅3次,最长连续≥35℃高温日达14天(2005年6月11日-24日), 6月份各种天气过程出现最多,短过程5—8月都出现过,中过程出现在6-7月,长过程只出现在6月份。
3.淇县高温天气个例及背景分析
2005年6月11-24日淇县出现了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这次高温持续14天,属于长过程,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3日,最高气温40.9℃,最小相对湿度20%,地面最高温度64.0℃。
3.1各种天气要素形势分析
高空环流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的主导形势。高温天气需要上游地区高空环流形势稳定,中低层有小短波将副热带的暖热空气不断推动到中亚地区,与河南省地形脊重合,使高温天气得以维持和增强。
850百帕温度场对高温预报非常重要,在850百帕温度场上从10日起河南境内都有20℃或24℃的暖中心影响,22日(日最高40.2℃)暖中心增强为28℃。
温度局地变化产生影响主要的因素有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因子。就本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而言,上述三个因素都有直接影响。而非绝热因子主要从天气现象和下垫面性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月11日-24日淇县一直以晴好天气为主,风力不大,加上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不至于热量的失散,同时,有暖气团将暖舌热量不断地向本地区输入,从而使淇县地区的气温升高并得以维持。
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淇县在北纬35°30′05″至35°48′26″和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临淇河,其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具有一定的天气气候特征。当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时,为下沉气流,出现晴朗少云的天气又因为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微弱,极易出现高温过程。而本文利用淇县2006~2010年的各高温过程背景的统计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淇县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4.结论
4.1高温天气过程的主导系统一般都是强势的冷空气系统,影响系统都是暖热的南支副热带系统,这一点与大风、降温、降水天气有很大的不同。
4.2 850百帕温度场上的暖中心对高温预报很重要,当暖中心温度达到28℃或以上,淇县就会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4.3日月与太阳系行星的冲、合位置关系对高温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对比研究。
利用淇县气象局2006~2010年的逐年高温资料分析,淇县高温日数年平均日数为14天,而1976年出现高温日数较少,仅为3天。高温过程平均持续时间年际间变化不大,平均持续天数为4天,淇县高温过程主要为短高温过程,占总高温过程的85.3%,而中等及以上高温过程仅占所有高温过程的14.7%。
【参考文献】
[1]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4):431-439.
[3]余剑莉.统计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任健美,尤莉,高建峰,王尚义.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5,(6):874-879.
[5]颜学生,杨双莲,陆根娣.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J].安徽气象,2004,(6):25-26.
作者简介:张纯静(1982—),女,汉族,河南辉县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面测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