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二题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风了
  那阵风又起了,在我心里。风很大,比我遇见的任何一阵风都大。我是怕风的,与生俱来的怕。我常常梦见许多年前那个可怜的孩子又在风中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在梦中,那孩子遭遇的风每次都不同,它们如这些年来我遇见的所有的风,又似乎都不是。在许多阵不同的风中,那孩子总是蹲在一截旧街的墙角处,他瑟瑟发抖的冷、他因恐惧而压出的弱小的哭声、他本该明亮却蓄满忧伤的眼睛,常让我在梦中惊醒。这么多年,一直如此。
  可隐藏在我内心最深处的那阵风却不是这样。它一直是笑着刮过来,又笑着刮过去的。它总是如一朵花的盛开,从不会事先向任何人打声招呼,想开就开,即便凋谢时也留我一衣清香。可它又有多么神秘呀,它不属于任何季节、任何方向,它随时出现又随时隐遁,仅在我抱头哭泣的时候,拂我一下,完成对我心灵的救赎。
  我就是这样想的,并且一直都是这样想的。虽然我从来没有真的与它正面相遇,但我相信它真的存在。不仅如此,我还相信这些年它一直都在我容易迷失的墙角附近看着我,打算随时出来拂我、帮我,给我一份不同于寒风的温暖,并为我指出回家的路或方向。就像多年前一样。
  可我怎么就没有遇见过它呢?不但我没有遇见过,几乎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没有遇见过,好像只有祖父提过一次。还是多年以前,那时我还年幼,缠着祖父给我讲故事,祖父给我讲的故事中好像就有那阵风。那时候祖父的叙述更像是在自言自语,好像我这个听故事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我听烦了,跑开了。现在,我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又会在多年之后浮上来。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小时候的那次走失之前,两件事相隔不过几十分钟。我不知道这两件事之间本身有没有什么联系,而现在我却把它们联系了起来,来完成对一阵风的叙述。尽管如此,理由还是显得这样单薄。可我还是想说,真的,我真的没有撒谎,那阵风真的存在,并且一直都在。
  我想这阵风一定是藏起来了,而它藏身的地方一定很隐蔽,很难让人发现。可风终究是风,天性耐不住寂寞,它可能会偷偷跑出来玩耍一阵,然后才回去。在村庄,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应到它的存在,站在村庄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闭上眼,我就能闻到它、听到它,可当我学着小孩子做游戏偷偷睁开眼的时候,它早已走远。它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呢?在一朵花的蕊中、一棵草的根下吗?在我家早已废弃的曾祖父住过的老房子里吗?在祖父一闪一灭的烟袋锅子里吗?在渐渐被人冷落的刘氏祠堂里吗?好像都有,又似乎都没有。我把能想到的地方想了个遍,也找了个遍,可都一无所获。每一次我都有充分的理由充足的证据找到它,可每一次它都能察觉到,并先行离去。它仿佛是在有意躲着我。
  这么多年,我一直期待能与那阵风相逢。我如童话里那个守着根本就开不出鲜花的花盆的孩子,心中蓄满了失落。现在,我开始把祖父讲述过的那些残缺不全、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一想起,并且学着重新认识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庄。也许真的如祖父的某个故事中说的那样,村庄不只如我现在看到的这么大,像那阵风一样,也许它也把自己藏起来了。
  我开始相信村庄或许真的还有一个背后,而村庄的背后必定还是一个村庄。背后的那个村庄不叫石龙庄,不叫陈围子,也不叫黄家馆,它不关乎这附近的任何一个村庄。这座村庄依然叫北邱庄,但却不是我的北邱庄,也不是父亲和叔伯们的北邱庄。我猜想,它极有可能是祖父、曾祖父甚至是高祖父的北邱庄。现今的北邱庄已面目全非,而在村庄背后,我的村庄却在以这样巧妙的方式固守着原来的自己。或许那阵神秘的风就来自村庄背后。只是让我困惑的是,这两座不能同时示人的村庄,究竟哪一座是本真、哪一座是假象?
  一直以来,我仅能凭借从祖先们身上流入我身体里的一股家族血液,感知到那阵风,那座村庄背后的村庄,以及更多我还不能确定的事物的存在,却怎么也无法捅破那层隔在我们之间的一层看似一吹就破的薄纸,这让我多么失落和不安。
  我不知道我猜测的这些对不对,有没有人相信。我想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说给村里最博学的二爷听,或许他能用大半辈子的所见所感为我说出个所以然来。可我终究还是没有说,因为我突然想起二爷是不相信鬼神之说的,我担心他会将这些东西当作无稽之谈,并嘲笑我枉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许只有祖父能够相信这些了。可我又突然改变了主意,我决定再也不向任何人说起此事了,包括祖父。不相信我的,任我费尽口舌,最终也不会相信;而相信我的,我又何必要劳师动众、画蛇添足呢?
  我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将祖父的那些近似传说的故事重新拾起。我开始明白,从岁月手中侥幸逃脱的它们,其中有一部分在多年前是确实发生或存在过的,那时候,它们被称作事实。可任何东西都是经不住时间打磨的,所谓事实,终会成为故事;所谓故事,必会化为传说;而所谓传说,最后也只能是传说了。在对此感到万分可悲之后,唯一能安慰我的是,这些遍体鳞伤、渐渐黯淡的故事,在时间与世人的围追阻截中已无路可逃,最终又悄悄地、胆怯地躲进了我的心里。
  躲进秋天温暖的怀里
  一只老鼠乘夜偷袭了挂在矮墙上等待成熟的南瓜。躲藏在南瓜身体内的种子随着稠稠的汁液慢吞吞地流出来,顺着矮墙向下奔去,还没奔到地面,已被一夜的凉风风干。
  从施种、浇水,到牵秧、结蒂,一颗南瓜短暂的一生,就是母亲辛劳的一年。我懊恼之极,言辞激烈地讨伐着老鼠的罪行,近乎谩骂。母亲却只是淡淡地说,不怪它,是咱们晚摘了一步。然后又指指另一面矮墙上的南瓜说,还好,我多留了几个。说完就转身忙别的活儿去了。面对母亲的宽容,我心中隐隐升起了一缕惭愧。
  这个秋天,因为接踵而至的收获,一向怜惜东西到近乎小气的母亲突然开始慷慨大度起来,她把埋在心中多少年的算盘取出来,横在面前,对事物进行着精准的取舍。
  是的,有太多的事要做了,根本来不及为一颗已经夭折的南瓜惋惜,为一粒刚刚收获的种子的未来算计。花生还等着去摘,地瓜还等着去刨,白菜和萝卜在菜地里饥渴难耐地快要哭出来了,而乍热乍冷的天气却还在妄图招摇撞骗,拖住母亲的脚步。母亲不为所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忙而不乱的她将这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插不上手的我只能看着母亲一次次地走出去,又一次次地返回来,仿佛要把全天下的活计都揽进怀里。
  这个秋天,母亲“贪婪”的忙碌让我想到生活的琐碎与富足。在我看来,所有被母亲揽进怀里的活计糅杂、混合到一起,就是生活,就是炊烟,就是鲁南腹地上一幅无与伦比的水彩,就是残缺不全的古民歌里滑落的最美的一曲。所以,此刻请原谅我的自私——在我看来,她被活计牵出来的疼痛难耐的腰肌劳损发作起来也开始泛出淡淡的甜来,她脸上被风雕刻出的坚硬的褶皱都是美的。因为母亲的美,这个秋天突然焕发了生机,我渐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从喧杂的人群中走开,悄悄躲进了秋天温暖的怀里。
  等到我们渐渐加厚的衣服快要触到冬天的额头时,母亲说,走,和我一起装棉花去。我才记得,原来房顶上还晾晒着母亲从近一亩的棉地里“搜刮”来的厚厚一层棉花。
  从没有见过这样白的棉花,像是从天上偷来的云朵一样的白,每一个小小的缝隙间都隐藏着一个调皮的小太阳。抬头看看天,果然没有一片白色的云彩在游动,也没有太阳在俯视。那些温暖的棉花在用六张蛇皮袋缝制的大袋子里不断地升高,恰如丰收的母爱一样温暖地垛起来,我想,如果它们砸下来,一定会将我击倒。
  一朵不安分的棉绒飘进鼻孔,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着凉了吧?母亲关切地说。我守着心中的那份温暖点点头,又摇摇头。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深化国企改革和推动国企发展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论述,为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眼前的这个叫勐烈镇的后山东坡,幽深、开阔、神秘。山上有条宁静的小路,山下有条日夜流淌的河,这条河叫勐烈河。我背着相机,沿勐烈河路向西走。勐烈镇在云南省江城县。四月份,这个时节无雨,有的地方露出了斑驳的河床,但水流依然湍急。有白鹡鸰、雨燕和鹭鸶飞起飞落。岸边三角梅开得喧闹。顺一斜坡上山,在一处不易被发现的楼房下有一标牌,上写:“大河坝至草皮坝村级公路,全长16.429公里”。沿途经过:大河坝、景新寨
期刊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就诊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儿90例,研究在获患儿及其监护人许可实验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目前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上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区
邂逅莫高窟,是在上世纪最后一年的夏季。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鼎盛时期达千余洞。与大同云冈石窟有所不同的是,莫高窟的造像多为泥塑、彩塑和壁画。正是因了绘画工艺的加入,使得莫高窟在宗教之外更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窟中人像色彩纷呈,造型各异,生动传神;山川风物,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无所不有。身入其中,即被那扑面而来的雄
1949年,刘绍棠在北京二中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为了让这个初露文学才华的好苗子开阔眼界,在实践中学习,当时《河北文艺》的编辑部主任远千里于1951年春天借《河北文艺》招聘编辑练习生的机会,把刘绍棠招聘到了编辑部,当了一名练习编辑。那时,刘绍棠初中尚未毕业,只有15岁。  在编辑部里,刘绍棠的主要任务是看自由来稿。把认为好的稿子选出来,再交给正式编辑去看。对看不上的稿件,就附一张盖有编
别梦依稀兮咒逝川,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忽闻《河北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真令人百感丛生,慨叹浮生若梦。  我是《河北文学》创刊时期(当时刊名《河北文艺》)的作者之一,也是创刊时期的同仁之一。  从1949年冬出刊到1951年夏第一次停刊,我称之为创刊时期。  创刊时期的几位负责人胡苏、远千里、庄进辉、王思奇同志,已经与世长辞。其他男女同仁,一个个都成了老头老太太。连我这个编辑部中年龄最小的小数点儿,也五
未来世界的某天清晨,你伸了个懒腰起床了。简单洗漱后,你站在穿衣镜前,从浮现的数据库里选择了一张毛呢裙的照片,又选择了春季里显得最温暖的米黄色。衣柜在短暂的哒哒打印声后,清脆的“叮当”声响起,原本空空的衣柜里出现了一件漂亮的米黄色毛呢裙。因为这件衣服是依据你自己的身材数据打印的,所以穿上去完全合身。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件不好看,可以在选择板上再选你喜欢的样式,你能再打印出你的所需。一切,依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