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把握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主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语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普及到小学甚至育儿园阶段,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文的容量大、篇幅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生面对长篇大论的课文望而生畏,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语言分析教学法,把语篇当作语法、词汇和句型的简单集合,从句子结构到词语用法都要逐句讲解,却无视语篇分析、无视阅读思维训练、无视阅读策略的培养。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Faerch和Kasper(1983)等人认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后者指“方法知识”,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在认知主义的视角下,阅读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解码”和“组块”对信息加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码和组块,思维导图似乎是一件利器,因为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视觉信息将文本内容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 协助学生解构阅读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和内在关联,完成自上而下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逐步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并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自上而下地预测内容,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同时也为广大教师优化和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借鉴。
二、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是一种用观点和图片,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以纲要形式显示大脑思维活动的地图。遵循这张导图,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根据思维导图学说,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颜色、气味、节奏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崔文胜,2007)。因此,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形如图2所示。
图1 思维导图的结构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图2 思维导图图形
由图示可见,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模式。托尼·巴赞认为,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三、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应用例谈
在阅读教学中,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不同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使学习者看到主题与段落、大意与细节、表达与情感、词句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从彼此联系中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笔者以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8 topic3 Section C的阅读课文(见图3)为例,讨论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图3
(一)Pre-reading
1.学习目标展示(图4)
图4 学习目标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对学生有指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大概内容、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2.导入(图5)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标题等,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并联想自己了解哪些相关内容,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将学生按性别分成两大组,以主动发言的次数和正确率作为小组加分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预测在黑板中央写下Uniforms,并询问学生“Do you know uniforms?”“Do you like your school uniforms?”“Who should wear uniforms?”在小组加分的机制下刺激学生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在以Uniforms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学生提到了交警要穿制服,笔者就顺势问学生交警为什么要穿警服。这对于经常见到交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的不同意见。经过几分钟的讨论,黑板上就出现了如下图形:
图5 导入
根据这个图形,学生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激活,开始关注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衣服背后的故事。这时,笔者再让学生猜测形形色色制服的特殊功能,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并且不由自主地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学生的关注程度就大不相同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相应加深了。 (二)While-reading
1.略读(图6)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试图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View Point,Supporting Detail,Conclusion),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图6 略读
2.速读(图7)
让学生快读全文,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论点、论据和结论的区分及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提示词:总结部分的中心句和分论句,并让学生找出并提起关键词归到思维导图的第四层分支中。
图7 速读
3.细读(图8)
精读课文,了解论据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可以让学生划下细节中的每一句的关键词或线索词,然后抽出来放到思维导图中合适的位置中,完成思维导图的剩余部分,或自行扩充和完善思维导图,从而了解学生对于主要事实和细节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每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主要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图8 细读
(三)Post-reading
1.复述
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信息,按照不同层级的信息,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促使其内化所提取的信息,完成并强化自己的知识建构。复述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先让基础稍差的学生根据完整的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然后逐层收起分支,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复述,如有困难,则可展开思维导图中的相应分支给予提示,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作业:绘制思维导图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关键词,也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本课所学的思维导图知识绘制一幅和该课文相对应的新的思维导图,下次上课的时候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展示的学生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也可让听的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掌握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文章阅读,能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通过构建文章的结构图式把语言分析教学和语篇分析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原淑芳,陆彦2007),获得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逻辑结构、文体风格、写作技巧、写作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及修辞运用以及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等一系列的认知技能,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New York: Anderson Wealey Longman,2000.
[2]Buzan.T.The Mind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1993.
[3]Faerch C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主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语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普及到小学甚至育儿园阶段,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文的容量大、篇幅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生面对长篇大论的课文望而生畏,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语言分析教学法,把语篇当作语法、词汇和句型的简单集合,从句子结构到词语用法都要逐句讲解,却无视语篇分析、无视阅读思维训练、无视阅读策略的培养。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Faerch和Kasper(1983)等人认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后者指“方法知识”,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在认知主义的视角下,阅读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解码”和“组块”对信息加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码和组块,思维导图似乎是一件利器,因为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视觉信息将文本内容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 协助学生解构阅读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和内在关联,完成自上而下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逐步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并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自上而下地预测内容,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同时也为广大教师优化和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借鉴。
二、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是一种用观点和图片,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以纲要形式显示大脑思维活动的地图。遵循这张导图,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根据思维导图学说,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颜色、气味、节奏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崔文胜,2007)。因此,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形如图2所示。
图1 思维导图的结构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图2 思维导图图形
由图示可见,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模式。托尼·巴赞认为,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三、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应用例谈
在阅读教学中,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不同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使学习者看到主题与段落、大意与细节、表达与情感、词句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从彼此联系中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笔者以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8 topic3 Section C的阅读课文(见图3)为例,讨论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图3
(一)Pre-reading
1.学习目标展示(图4)
图4 学习目标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对学生有指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大概内容、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2.导入(图5)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标题等,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并联想自己了解哪些相关内容,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将学生按性别分成两大组,以主动发言的次数和正确率作为小组加分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预测在黑板中央写下Uniforms,并询问学生“Do you know uniforms?”“Do you like your school uniforms?”“Who should wear uniforms?”在小组加分的机制下刺激学生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在以Uniforms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学生提到了交警要穿制服,笔者就顺势问学生交警为什么要穿警服。这对于经常见到交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的不同意见。经过几分钟的讨论,黑板上就出现了如下图形:
图5 导入
根据这个图形,学生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激活,开始关注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衣服背后的故事。这时,笔者再让学生猜测形形色色制服的特殊功能,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并且不由自主地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学生的关注程度就大不相同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相应加深了。 (二)While-reading
1.略读(图6)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试图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View Point,Supporting Detail,Conclusion),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图6 略读
2.速读(图7)
让学生快读全文,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论点、论据和结论的区分及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提示词:总结部分的中心句和分论句,并让学生找出并提起关键词归到思维导图的第四层分支中。
图7 速读
3.细读(图8)
精读课文,了解论据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可以让学生划下细节中的每一句的关键词或线索词,然后抽出来放到思维导图中合适的位置中,完成思维导图的剩余部分,或自行扩充和完善思维导图,从而了解学生对于主要事实和细节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每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主要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图8 细读
(三)Post-reading
1.复述
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信息,按照不同层级的信息,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促使其内化所提取的信息,完成并强化自己的知识建构。复述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先让基础稍差的学生根据完整的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然后逐层收起分支,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复述,如有困难,则可展开思维导图中的相应分支给予提示,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作业:绘制思维导图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关键词,也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本课所学的思维导图知识绘制一幅和该课文相对应的新的思维导图,下次上课的时候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展示的学生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也可让听的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掌握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文章阅读,能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通过构建文章的结构图式把语言分析教学和语篇分析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原淑芳,陆彦2007),获得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逻辑结构、文体风格、写作技巧、写作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及修辞运用以及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等一系列的认知技能,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New York: Anderson Wealey Longman,2000.
[2]Buzan.T.The Mind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1993.
[3]Faerch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