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危机之道,是向潜规则开火!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大危机的相同点何在?
  当今,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朋友集会,甚至街头巷尾,无不谈论“金融海啸”与“奶粉危机”。这两件事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中心的中心议题,也许“奶粉危机”与“金融海啸”在规模与影响上是不能相比的,但这两大事件爆发之后,人们都不得不思考:这两件事的底蕴惊人地相似。
  如果我们对它们背后的动因认识不清,就无法杜绝以后祸害重演。
  首先我们要理清二者相似之处:
  第一,它们的出现如同泰坦尼克号沉没,十分突然,但立即让大家惊慌失措。人们形容它们像炸弹一样,瞬时火光冲天,大祸临头。
  第二,不只来得突然,更大的共同点是它们让人人自危,它们与每一个人都利害相关,几乎谁也躲不过。在惊慌中,人们都在思考:如何保障安全?如何防止自己的财富蒸发或健康受损?且这不只关乎现在,还影响后半生的生活。
  第三,比以上还重要的是,谁都不知道谁是肇事者!即使感觉到了,也不是几个人,而是许多人,且边界十分模糊。
  第四,让人最不理解的是,即使知道这些肇事者,也不能不投鼠忌器,只能政府出钱,即让老百姓拿税金去埋单、抢救,尤其是金融海啸的制造者。作为祸源的华尔街当事人居然面无惧色,拿着年薪千万心情坦然地到加州海滨豪宅疗养去了。在官方层面,“金融海啸”的始作俑者、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还面无愧色地高谈危机处理之道。而大洋这一边“有毒奶粉”的制造者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但却在事发之日还试图让政府为“有毒奶粉”遮掩隐瞒。目前看,即使相关政府领导已经辞职,制造“有毒奶粉”的人也还没有怎么表示歉疚。
  我说这四点,是因为我“无知”,不明事理才提出外行人的问题。但我悟出了一点道理:一切祸源都与心照不宣的行业“潜规则”盛行有关。
  
  为什么说潜规则是妖魔?
  什么是妖魔“潜规则”?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照不宣、我行我素地干对自己有利却伤害别人之事。但它不是一人、一个组织,甚至在一个行业圈子里,已成为普遍认可的“潜规则”。
  2?.?为了满足私欲,为争霸市场、垄断称雄,坚持不懈地不择手段得强势争暴利。这个动因使人们不惜冒犯众怒去作伪,甚至明知故犯地放“添加剂”,以劣充好。金融中介则用谋划“包装”等奇招怪招,遮掩问题,促成无资质者借贷成功,使虚拟经济变成虚伪经济、泡沫经济,当事人却如同吸毒一样狂欢。这种金融业的恶性“创新”使有害的潜规则大行其道,肇事者们虽很清楚内幕及危害,但谁也不点破它,为获“浮利”而沾沾自喜,于是把祸根“做大做强”了。当东窗事发,遭遇政府查办、百姓愤恨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晚矣!
  有些内部人士透露,不要以为此弊端只在美国的金融与中国的食品这两个行业存在,实际上别的行业,如当今部分保健企业、信息传媒业等,此道也在公开或秘密“潜行”。尤其是有人利用老年社会到来的商机,在牟利思想鼓动下,在媒体上做虚假广告宣传,谎称一切老年常见病都可一招清除,永不再犯;还有的以不吃药疗养为名治病,更是骗人。于是很多老年人把仅有的养老钱交给他们,得知受骗之时,已不可逆转,欲哭无泪。但此种潜规则四处蔓延,却至今无人、无部门能管得了!
  一句话,这些以牟暴利为目的,从事骗人之术的恶行,都是通过潜规则形式作案,它不只是使百姓财产、健康受损,政府也无光,经济也衰退,社会也动荡,可谓泯灭天理、丧尽良心!而他们也在制造悲剧中,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这些人终将被万千民众唾弃,让子孙后代羞愧连连,恶名难除。不是吗?日前,数年里拿过数亿美元高薪的雷曼兄弟CEO公开被多名员工爆揍,就是一个典型!
  
  根本在“两只手”要结合作用
  “有毒奶粉”事件已在了断当中,而“金融海啸”仍在震荡发酵,欧洲的冰岛政府面临“倒闭”呻吟呼救,从而产生骨牌效应;亚洲的日本金融保险业公司“大河生命”突然宣布破产,震惊四邻;人们更担心的是我们的邻居韩国……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办法是各国联手救市,更根本的办法是金融业的大户必须实行政府保障和监管的“国有国营”——英国和美国已先后对银行注入数千亿美元,以直接掌控金融机构,即政府将走向控股,银行走向国有。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媒体纷纷报导:“美国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终结”、“布朗、布什开始搞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观察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是拯救今日世界的途径”等等舆论甚嚣尘上。说到家,其本质是“看不见的一只手”的“自由市场经济”与“看得见的一只手”的“政府计划与掌控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结合。
  以目前状况看,“海啸”虽在各国政府重金救市下可能稍微稳定,但仅仅“救市”难以拔除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内在祸根。
其他文献
当创业者凝眉思索时,不妨抬起头来,  看看西方家族企业是如何解决家产传代问题的。    “上市”不等于“去家族”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欧美的家族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如今各有什么特点?  SanjayGoel:在欧洲,那些发展一二百年的私营企业,其实它们的成长大都是非常稳定、非常缓慢的,不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提速很快的环境。那里的企业很多虽然不上市,但是他们的盈利部分也不是用来过奢侈的生活,而
期刊
不得不承认,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哪怕是一向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  破产公司数目激增,市场订单数量骤减,即便是实力强壮的大企业也深陷旋涡——丰田公司正式证实2008财年出现近七十年以来首次亏损,净亏3500亿日元;日本电气(NEC)公司决定裁员两万人;夏普公司则预测,到今年3月为止的2008年财年,公司将坠入“赤字海洋”……  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下,日本经济以两位数衰退,其两大
期刊
在全程跟踪考察大午集团董事会“大选”的过程中,《中外管理》和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专门从事家族企业研究的裴蓉教授一起,与孙大午对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裴蓉向《中外管理》谈道:孙大午之所以借助“民主选举”的形式,是与他“整体传承”的思想一脉相通的。也就是说,孙大午考虑的不是仅仅将财产所有权传承给下一代,或者把现有的社会资源、关系资源转交给继任者,然后让现有的管理层和企业去接受
期刊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抛弃“泰罗”,  将是中国企业更大的悲哀!    中国的百年尴尬    您可知道,“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构件,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  将近一个世纪前,秉持实业救国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穆藕初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泰罗制的巨大价值,甚至历尽辛苦在美国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且“反复讨论,获益良多”。  
期刊
基业长青是企业的终极梦想。在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推出的《2008: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将常青企业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类来进行对比分析。  这是基于《2007年中国常青企业文化研究》报告从企业文化的分类与特征介绍入手,将企业进行了整体特征划分,提出了象文化、鹰文化、狼文化、羚羊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2008年再考察了民企与国企的组织关注重点是内部还是外部、组织工作
期刊
“我解雇了一个家庭……”    那件事发生在将近11年以前,但约翰吉本斯仍然记忆犹新。那天,他不得不通知120个老员工,由于受到了海外低成本工厂的压力,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他们都将永远失去在罗德岛服装首饰厂的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英格兰珠宝工业是由一个紧密联系的、封闭的工人社区构成,所以来自同一家庭的几代人都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的人力资源总监吉本斯说,“所以,在这一天,我解雇的是来
期刊
汽车业,似乎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冤大头”。从美国“汽车之城”的萧条,到以高盈利率著称的日本丰田的首亏,一系列老牌汽车品牌在全球漫长的战线上,面临全线萎缩。  而许多中国车企对这场“混乱”中的机会正充满了期待:内需市场的支持,成本方面的“传统优势”,老牌车企的“跛脚”,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兴起带来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当巴菲特出手投资中国汽车业时,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可想而知。  但是,“定
期刊
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浙江统计年鉴》的规定,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这一概念,曾经将民间资本与地下钱庄划上了等号,多年不见阳光。  然而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之后,活跃经济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了主流的声音,民间资本也借机扬眉吐气。央行接连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一时间,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的浙江,
期刊
漫谈“欲望管理”之二    “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这恐怕是每个管理者心向往之的。但这样的状态需要给精神一个支点。    “什么是深?”    笔者早年曾经遇到一位老师,一次在课堂上提出个奇怪的问题:“什么是深?”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就这个提问,读者朋友们也可以暂时放下杂志,做一番有益的思考。  当时很多同学试探着回答,比如“深就如同一口井”之类,但老师频频摇头。当时笔者脑
期刊
研究王永庆和台塑集团已5年有余,不久前我还曾见到王永庆董事长,当时他的身体还很硬朗。甫然听到噩耗,一时真是无法接受……尽管事过多日,但心中悲恸仍无法抹去。他在凌晨睡梦中去世,亦可谓仙逝;又因为他以92岁高龄,长途跋涉飞往美国,考察金融危机将给世界石化工业带来的影响……所以最终留给后人一个圆满的总结:生死两勤劳!    制度!  在王永庆眼里,他的台塑王国根本就是一组制度。  他一向要求他的管理层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