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以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黑板教学方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教师的传统角色受到冲击,研究者发现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对自身角色普遍存在着困惑,反思这些问题,提高大学教师自我认同,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师;自我认同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各专业班级规模扩大大(每班达到60-100人),高校中存在英语教师资源不足、英语学时相对偏少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并且已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工作陆续展开,英语教师是工作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主要实践者,是能否改革成功的核心,大学英语教师能否顺利做好从传统教师角色向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自我认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成败。
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开始使用各类课件,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和辛苦,而且课件中可以包含许多图片、音频、视屏等英语资源,具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扩大了他们西方文化知识面。虽然课件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便利,使课堂内容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教师在利用课件教学时,还不能处理好课件演示与课堂讲授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做好的课件展示一遍,信息量大,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感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深,演示时间短,速度快,记笔记也有困难。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本应利用课件的省时便捷以及视听说多方位的功能,多与学生形成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是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并没有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多进行输出性的练习,和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现象如出一辙,初衷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今却出现“教师辅助多媒体教学”的现象;此外,还有的学生反映,课件的游戏化、趣味性过强,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少。此外,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尽管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目前高校扩招的趋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仍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控制着全部信息,没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在讲台上忙着演示课件,机械地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只能看屏幕、记笔记,进行大量的输入性训练,被淹没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英语学习变得既枯燥乏味。英语教师的作用失色于多媒体之下,角色僵化,自我认同感降低,对英语教学缺乏热情。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对英语教师自我认同的冲击
1.自我认同理论
佛洛依德认为认同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自我认同作为一种连贯性发生的现象,它被设定为一种叙事,是一种内在性的认同,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语言表现,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初意识,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得到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吉登斯认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出现存在性焦虑,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导致人们无法把握命运而产生焦虑和道德困境。”
2.网络环境下对英语教师自我认同的冲击
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人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心理建构过程。自我认同并不是给定的,而是通过反思而创造出来的,因而,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大学教师的自我认同主要是依据个人以往的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来理解自我,即是“主我”对“宾我”不断反思的过程,亦是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相互融合,彼此接受的持续过程,“也是在一个内在参照系统中由个体围绕理想自我不断发挥其能动性,利用各种可能的“规则”与“资源”来形塑与建构自我的过程。”[2]反思性概念已被研究者们看作一个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并广泛运用于终身学习的研究领域中。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伴随人一生的历程,也是不断地进行反思、构建和超越“本我”的历程,通过反思建构自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反思成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高校英语教育的不断变革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获得不得不经历自我探寻和反思构建,通过反思以往英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来使自己适应英语教育变革所带来的变化,进而在网络多媒体课堂中构建新的教师身份,实现自我认同。因此,反思性作为现代教育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需要深入到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
此外,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对立面就可以是“自我”。自我必须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符号交流中确定自身。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教师作为自我认同的“主我”,教师的他者是同事、学生及社会,通过与他者互动,得到反馈,才能产生自我认同,同事、学生的他者地位就成为教师的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参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具有改变自我的自觉意识,制度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制度的执行性成本,因为旧有的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内化为人们行动的基本准则,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在实践意识支配下就能进行某种例行化活动。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中成长成一名教师,沿袭了旧有制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法灌输的教学模式即内化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行惯性行为。但制度的稳定性可能带来其他结果,即出现制度僵化而限制个体自主能动性行为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育变革的转型期,外在制度的强迫性要求与教师对内在制度的习惯性行为之间很容易发生价值性冲突。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与积极态度,那么教师的能动行为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也就变得没有价值和意义,其创造的冲动和革新的热情也就会逐渐消退,也就会“沉湎于以重复、操作为特征的‘日常生活’中而轻易地遗忘了自己的反思、创造以及相关的‘自我意识’”。 三、回归教师“本我”
在日常英语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支配性观念的影响,教师按照传统模式支配自己的生活逻辑,而往往无所察觉,认为它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由于自我往往是由主我在对客我的进行反思与建构中进行能动性选择形成未来的“主我”的一种被客体化的、规训的主体,反思与选择也是在制度规定中进行,虽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但属于自我的观点与意识却被掩盖了。于是,我们就习惯于按照传统模式下的行进路线前行,自主性和创造性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教师自我反思与理解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种种改革的方案总是处于不停的流动状态,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又需要不断地作出选择,教师的身份认同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之中。唯有进行反思性的选择才能够应对各种变化。教师自我的反思性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说它是被动的,是因为反思本身总是会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制约;说它是主动的,是因为在受制约的反思背后,教师总是可以通过教学日记,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同事间的交流与学习,来反思自我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更好的扮演好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身份,以实现自我认同。因此,对于在夹缝中行动的教师来说,充满能动性的和反思性的选择将是他们在教育改革语境中追寻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的基本运行机制。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主我依据个体经验来反身性地理解客我的过程,这是以个体自我为基础,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相互融合的辨证过程,教师身份认同是自我对社会自我的认知的过程,也是在一个旧有制度系统中由个体围绕理想化的身份认同与自我,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利用各种可能的规则与资源来重塑、构建本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本身的意识形态被淡化了,并且能够对某些传统的控制性观念保持批判性反思的立场。可见,在教师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意识形态进行认同,按照社会制度赋予的教师角色期待进行教学,结果就有可能丧失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教师个性自我,因为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是不能脱离个人生命经验基础的,“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成为自己。追寻自我实现的个体不会感觉有任何“焦虑感”和“无价值感”,这种存在价值能够唤起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形成了对自我负责的道德评判标准和自我身份选择的能力,因此能够摆脱外在社会文化与制度的约束,改变某种内在记忆陈迹。这也是教师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4][美]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9.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6.100.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师;自我认同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各专业班级规模扩大大(每班达到60-100人),高校中存在英语教师资源不足、英语学时相对偏少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并且已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工作陆续展开,英语教师是工作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主要实践者,是能否改革成功的核心,大学英语教师能否顺利做好从传统教师角色向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自我认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成败。
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开始使用各类课件,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和辛苦,而且课件中可以包含许多图片、音频、视屏等英语资源,具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扩大了他们西方文化知识面。虽然课件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便利,使课堂内容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教师在利用课件教学时,还不能处理好课件演示与课堂讲授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做好的课件展示一遍,信息量大,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感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深,演示时间短,速度快,记笔记也有困难。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本应利用课件的省时便捷以及视听说多方位的功能,多与学生形成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是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并没有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多进行输出性的练习,和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现象如出一辙,初衷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今却出现“教师辅助多媒体教学”的现象;此外,还有的学生反映,课件的游戏化、趣味性过强,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少。此外,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尽管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目前高校扩招的趋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仍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控制着全部信息,没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普遍的做法是在讲台上忙着演示课件,机械地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只能看屏幕、记笔记,进行大量的输入性训练,被淹没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英语学习变得既枯燥乏味。英语教师的作用失色于多媒体之下,角色僵化,自我认同感降低,对英语教学缺乏热情。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对英语教师自我认同的冲击
1.自我认同理论
佛洛依德认为认同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自我认同作为一种连贯性发生的现象,它被设定为一种叙事,是一种内在性的认同,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语言表现,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初意识,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得到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吉登斯认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出现存在性焦虑,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导致人们无法把握命运而产生焦虑和道德困境。”
2.网络环境下对英语教师自我认同的冲击
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人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心理建构过程。自我认同并不是给定的,而是通过反思而创造出来的,因而,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大学教师的自我认同主要是依据个人以往的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来理解自我,即是“主我”对“宾我”不断反思的过程,亦是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相互融合,彼此接受的持续过程,“也是在一个内在参照系统中由个体围绕理想自我不断发挥其能动性,利用各种可能的“规则”与“资源”来形塑与建构自我的过程。”[2]反思性概念已被研究者们看作一个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并广泛运用于终身学习的研究领域中。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伴随人一生的历程,也是不断地进行反思、构建和超越“本我”的历程,通过反思建构自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反思成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高校英语教育的不断变革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获得不得不经历自我探寻和反思构建,通过反思以往英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来使自己适应英语教育变革所带来的变化,进而在网络多媒体课堂中构建新的教师身份,实现自我认同。因此,反思性作为现代教育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需要深入到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
此外,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对立面就可以是“自我”。自我必须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符号交流中确定自身。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教师作为自我认同的“主我”,教师的他者是同事、学生及社会,通过与他者互动,得到反馈,才能产生自我认同,同事、学生的他者地位就成为教师的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参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具有改变自我的自觉意识,制度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制度的执行性成本,因为旧有的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内化为人们行动的基本准则,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在实践意识支配下就能进行某种例行化活动。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中成长成一名教师,沿袭了旧有制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法灌输的教学模式即内化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行惯性行为。但制度的稳定性可能带来其他结果,即出现制度僵化而限制个体自主能动性行为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育变革的转型期,外在制度的强迫性要求与教师对内在制度的习惯性行为之间很容易发生价值性冲突。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与积极态度,那么教师的能动行为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也就变得没有价值和意义,其创造的冲动和革新的热情也就会逐渐消退,也就会“沉湎于以重复、操作为特征的‘日常生活’中而轻易地遗忘了自己的反思、创造以及相关的‘自我意识’”。 三、回归教师“本我”
在日常英语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支配性观念的影响,教师按照传统模式支配自己的生活逻辑,而往往无所察觉,认为它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由于自我往往是由主我在对客我的进行反思与建构中进行能动性选择形成未来的“主我”的一种被客体化的、规训的主体,反思与选择也是在制度规定中进行,虽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但属于自我的观点与意识却被掩盖了。于是,我们就习惯于按照传统模式下的行进路线前行,自主性和创造性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教师自我反思与理解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种种改革的方案总是处于不停的流动状态,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又需要不断地作出选择,教师的身份认同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之中。唯有进行反思性的选择才能够应对各种变化。教师自我的反思性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说它是被动的,是因为反思本身总是会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制约;说它是主动的,是因为在受制约的反思背后,教师总是可以通过教学日记,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同事间的交流与学习,来反思自我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更好的扮演好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身份,以实现自我认同。因此,对于在夹缝中行动的教师来说,充满能动性的和反思性的选择将是他们在教育改革语境中追寻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的基本运行机制。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主我依据个体经验来反身性地理解客我的过程,这是以个体自我为基础,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相互融合的辨证过程,教师身份认同是自我对社会自我的认知的过程,也是在一个旧有制度系统中由个体围绕理想化的身份认同与自我,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利用各种可能的规则与资源来重塑、构建本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本身的意识形态被淡化了,并且能够对某些传统的控制性观念保持批判性反思的立场。可见,在教师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意识形态进行认同,按照社会制度赋予的教师角色期待进行教学,结果就有可能丧失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教师个性自我,因为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是不能脱离个人生命经验基础的,“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成为自己。追寻自我实现的个体不会感觉有任何“焦虑感”和“无价值感”,这种存在价值能够唤起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形成了对自我负责的道德评判标准和自我身份选择的能力,因此能够摆脱外在社会文化与制度的约束,改变某种内在记忆陈迹。这也是教师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4][美]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9.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