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强调教学的创新性,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小学数学虽多为生活经常用到、较为基础的知识内容,但对于认知能力、思维发展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发生学习混淆问题。故此教师可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提升教学效率,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
1、简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内涵
作为一种高效学习工具,思维导图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思维导图主要通过一个中心词进行发散,通过线段、词汇、短语等联结,梳理事物关联、比较其异同性、突出事物特点。进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记忆效果,以便助力高效学习、进行学习梳理。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分散、独立的知识点联结成网,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其深入思考。
2、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必要性
2.1突出数学学科育人优势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及广泛的应用性特点[1]。首先,数学概念知识概括性高,逻辑关系复杂,部分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经常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确切内涵,阻碍了接下来的教学开展。其次,在数学学习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旧知识交叉。小学生在现阶段还不具有完备的整理、归纳和融汇能力,往往像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输出和最后综合能力的提高。当前很多教师因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关注对学生显性学力的培养,在保证教学成效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小学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总结规律,抓住本质,以便“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运用合适的方式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突出学科育人优势。
2.2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动有趣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但是同时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关注力集中时间有限,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缺乏耐心,进而难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鉴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发展过程,以直观认识为主,不能很好地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亦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缺乏构建逻辑框架的意识。在其自身阶段特点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数学学习历来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而数学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巧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架构和对知识的整体把控,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学期我学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如何使用。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脑海中形成明晰的印象,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灵活的进行知识的运用。从而,既能够轻松地应对考试,又具有良好的隐性学力。
3、数学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3.1在“教”的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自主构建整个单元或整个学期的知识思维导图是不太现实的[2]。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总结所教过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归纳和概括,揭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系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掌握和运用它们。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思维导图的意识和能力,毕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方式,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数学学习。
在此,笔者举个自身的教学实例,在小学数学六年级《负数》、《百分数》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明确所需掌握的知识,并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型和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讲,很多教师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认为其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不愿进行教学尝试。重重顾虑阻碍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因此,为现实教学创新,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使思维导图更多地出现在教学课堂中。
3.2在“学”的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标强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基于此,当教师汇总好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其展开教学时,学生能否充分地运用和吸收便是接下来的一个更为重要和关键问题。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方法的探索,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學,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便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同的知识需要反复强调才可以被学生吸收的现象。而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分析、关系解析、针对练习,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和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学生也会积极地自己主动去建设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尝试。
例如:巧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集,便于复习和巩固。对于平时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学生可以自行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所出现的错题按照题型或知识点进行归类,同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日后的填充和经验总结,最后在已有的整体思维导图上标注自己常错的内容,进行加强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题型时容易出错,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为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面对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理解能力等不一,教师可以促进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特色复习与巩固,先让他们进行自行归纳、总结,再展开师生、生生的多边探讨。
4、结语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应掌握本班学情,日常需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够走进学生;还应具有创新教学能力,以思维导图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红.活用思维导图,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成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0):10.
[2]黄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的探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8.
[3]蔡一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巧用思维导向图[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9):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
1、简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内涵
作为一种高效学习工具,思维导图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思维导图主要通过一个中心词进行发散,通过线段、词汇、短语等联结,梳理事物关联、比较其异同性、突出事物特点。进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记忆效果,以便助力高效学习、进行学习梳理。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分散、独立的知识点联结成网,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其深入思考。
2、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必要性
2.1突出数学学科育人优势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及广泛的应用性特点[1]。首先,数学概念知识概括性高,逻辑关系复杂,部分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经常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确切内涵,阻碍了接下来的教学开展。其次,在数学学习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旧知识交叉。小学生在现阶段还不具有完备的整理、归纳和融汇能力,往往像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输出和最后综合能力的提高。当前很多教师因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关注对学生显性学力的培养,在保证教学成效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小学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总结规律,抓住本质,以便“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运用合适的方式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突出学科育人优势。
2.2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动有趣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但是同时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关注力集中时间有限,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缺乏耐心,进而难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鉴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发展过程,以直观认识为主,不能很好地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亦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缺乏构建逻辑框架的意识。在其自身阶段特点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数学学习历来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而数学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巧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架构和对知识的整体把控,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学期我学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如何使用。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脑海中形成明晰的印象,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灵活的进行知识的运用。从而,既能够轻松地应对考试,又具有良好的隐性学力。
3、数学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3.1在“教”的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自主构建整个单元或整个学期的知识思维导图是不太现实的[2]。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总结所教过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归纳和概括,揭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系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掌握和运用它们。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思维导图的意识和能力,毕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方式,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数学学习。
在此,笔者举个自身的教学实例,在小学数学六年级《负数》、《百分数》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明确所需掌握的知识,并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型和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讲,很多教师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认为其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不愿进行教学尝试。重重顾虑阻碍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因此,为现实教学创新,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使思维导图更多地出现在教学课堂中。
3.2在“学”的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标强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基于此,当教师汇总好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其展开教学时,学生能否充分地运用和吸收便是接下来的一个更为重要和关键问题。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方法的探索,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學,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便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同的知识需要反复强调才可以被学生吸收的现象。而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分析、关系解析、针对练习,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和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学生也会积极地自己主动去建设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尝试。
例如:巧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集,便于复习和巩固。对于平时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学生可以自行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所出现的错题按照题型或知识点进行归类,同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日后的填充和经验总结,最后在已有的整体思维导图上标注自己常错的内容,进行加强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题型时容易出错,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为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面对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理解能力等不一,教师可以促进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特色复习与巩固,先让他们进行自行归纳、总结,再展开师生、生生的多边探讨。
4、结语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应掌握本班学情,日常需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够走进学生;还应具有创新教学能力,以思维导图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红.活用思维导图,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成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0):10.
[2]黄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的探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8.
[3]蔡一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巧用思维导向图[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