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FDI技术外溢被人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后向联系的视角,从理论上总结了FDI技术外溢,同时综述了FDI技术外溢的各种检验,最后对现有的分析进行评述,期望总结出对我国有用的经验。
【关键词】FDI技术外溢 后向联系
一、前言
由于FDI已经取代银行资本和官方资本成为流入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外部金融资源,缺少发展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采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FDI的流入,因为FDI不仅带来资金而且能够带来技术。从2000-007年(见表1),世界各国对FDI政策共有1593改革,其中有1404项是朝着有利于吸引FDI的方向改进的。仅在2004年就有103个国家进行了270项管理上的改革,其中234项是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UNCTADWIR2006)。各国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FDI技术外溢。FDI技术外溢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时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Hirschman (1958)最早提出了联系效应的概念,并用它来度量FDI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把联系效应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目前我国关于FDI技术外溢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了,然而后向联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获得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笔者曾经撰文研究了有关后向联系的形式及制约问题(2004),本文则从后向联系的视角对FDI技术外溢进行理论和实证综述,希望总结出对我国有用的经验。
二、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理论与实证评述
Macdougall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正式将技术外溢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Rodriguez-clare(1996)第一个用理论模型来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企业的联系问题。其建立了关于2个国家、3种产品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当地采购的中间投入品越多则,则与当地供应商的后向联系越大。而Markusen和Venable(1999)是以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说明了产业发展中循环因果关系的潜力,即形成上游产业的能力能够带动下游产业的形成。其假设是存在2种产品,3个厂商。另外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跨国公司的进入会给当地带来两种相反的效应:竞争效应和联系效应。
Lin和Saggi(2003)则建立一个双寡头竞争模型,模型假设不同之处在于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都是寡头竞争的。结论是东道国当地供应商是否受益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竞争者相比其采购的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密集度。当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相比有较高的技术优势时,则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对当地供应商的利润和后向联系产生负面影响。
Javorcik(2004)则从定性的角度考察了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渠道:一是外国采购者向当地供应商的直接的技术外溢;二是跨国公司的引入对产品质量和及时配送有较高要求,激励东道国当地供应商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通过雇员的流动间接的技术外溢;四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迫使当地企业取得规模经济;五是中间投入品的竞争效应。此外还总结了促进后向联系的因素:一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动机可能影响其子公司在东道国的当地采购的程度,即与出口导向的FDI相比较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的FDI在当地采购更多;二是并购或合资形式的FDI在当地采购更多。
从实证方面来看,FDI的技术外溢很难得到一致结论,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实证分析结果并无多大差别。按照研究结果可以分为支持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和存在或负向的FDI技术外溢。
Altomonte和Resmini(2001)运用1995-1998年的波兰的制造业数据对Markusen和Venable(1999)的模型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波兰当地企业的销售水平依赖于跨国公司在某个特定产业的相对集中度,存在正向的技术外溢。Javorcik(2002)采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方法,使用1996-2000年立陶宛的企业数据分析了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结果是下游部门中外资增加10%,则东道国的供应商的产出增加0.38%,即基于后向联系的FDI的技术外溢存在,且为正向。Driffield和Roberts(2002)采用英国1984-1992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考查三种技术外溢渠道的重要性,结果发现存在基于后向联系的技术外溢的确存在,且为正向。Edmund(2002)则采用了香港服装公司在中国大陆进行调查数据考察了FDI集聚和分散对技术外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垂直外溢出和水平外溢。结果发现FDI集聚时产生的技术外溢更明显,并且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和后向联系。Liu和Lin(2004)则分别采用1994-2003年的产业数据和1999-2002年企业的数据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后向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都存在正向的后向联系。外资在我国通过后向联系的技术外溢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约90%的外资都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同非沿海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学习能力更强。
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Kelwgama和Foley(1999)关于斯里兰卡案例研究是个反例:从纺织品到服装产业,外资的出现并没有产生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潜在的服装生产者同当地纺织品的供应商相比较,其资本和规模均处于劣势,因此纺织品行业的跨国公司不愿意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商业联系。Damijan等(2003)利用10个发达转型国家8000多个企业的数据,揭示FDI技术外溢的各种途径的重要性和技术外溢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垂直外溢效应大于水平外溢效应。Javorcik与Spatareanu(2004)利用罗马尼亚企业面板数据考查了外国投资者的国籍对FDI的技术外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国投资者的国籍是影响垂直型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
从后向联系的结果来看已有的FDI技术外溢,实证分析中很难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很多,跨国公司进行FDI的动机、方式、类型和所有权以及投资来源国等都会影响FDI在东道国的技术外溢,并且这些因素往往综合在一起,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模型或单个的变量来分析。二是大多数分析忽视了东道国的特定因素,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FDI的政策激励、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程度都会制约FDI的技术外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被忽略了,是东道国的相关产业、产业链条的完全割裂都会对FDI的技术外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大多数实证分析采用的计量方法和度量FDI技术外溢的指标都存在局限性,技术的外溢是一种外部性,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来度量FDI技术外溢也存在局限性。四是对于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认为FDI技术外溢不存在或者为负向的结果的解释。Keller指出,FDI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生产率为负向的相关关系并不一定表明FDI的技术外溢为负向,这有可能是FDI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带来的效率损失可能超过了正向的技术外溢,因此净效应为负向。这实际上在后向联系的理论分析中早有说明。五是现有的分析忽视了外资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流向从空间分布看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因此关于从外资的集聚去考查外资的技术外溢的研究却非常少见。抛开外资分布的集聚特征来孤立的看待单个企业的技术外溢也会导致结果片面。
三、总结及评述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仅仅从后向联系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但是它是在一定条件(例如东道国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要适当等)下才产生,因此FDI技术外溢不会自动发生。从总体上看,FDI技术外溢可能比较理想的是适用于中间投入品,这是因为同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相比,只有中间产品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产业关联比较大,溢出效应才最为明显,这恰恰和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最后,关于FDI技术外溢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尽管目前的实证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其实证分析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现在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第一,现存的实证分析结果是否准确的估了FDI技术外溢。因为现有的分析都忽视了FDI和东道国产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FDI技术外溢是一种外部性,如何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也还需深入研究。第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微观机理,即对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是如何发生技术转移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识别技术溢出发生的实际条件。FDI技术外溢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的子公司的技术溢出,而对于子公司向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在理论上被认为是自动发生的。第三,从东道国的视角,如何利用已有的外资来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与外资的联系或深化已有的联系也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Hirschman也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困难是在于如何与外资企业建立相关联系,并认为多个产业集聚一起能更大的产生联系效应。因此如何更好的通过联系效应这个FDI技术外溢的传导机制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R].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6.
[2] Sanja and Shandre: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 firms[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0403,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4.
[3] Ping Lin and Kamal Saggi:Backward Linkages und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B/OL].http://gemini.econ.umd.edu/cgi-bin/conference/download.cgi?db_name=esam2003&paper_id=17,2003.
[4] Ping Lin and Kamal Saggi:Multinational firms,exclusivity,and the degree of backward linkages[Z].Kiel Working Pers1250,2005.
[5] Liiu zhuomin and Lin ping:Backward Linkag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EB/OL].http://www.cctr.ust.hk/articles/pdf/LinPing,2004.
[6] Javorcik、Beata Smarzynska: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s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
[7] Edmund R. Thompson: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 30(5):873-889,2002.
[8] Holger Gorg and David Greenaway, “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Discussion PaperNo.944,2003.
[9] Javorcik、Beata Smarzynska、Kamal Saggi、Mariana Spatarenu:Does It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Vertical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Nationality of Investors[M].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er344,2004.
[10] 胡心宇、张建民:后向联系: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关键词】FDI技术外溢 后向联系
一、前言
由于FDI已经取代银行资本和官方资本成为流入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外部金融资源,缺少发展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采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FDI的流入,因为FDI不仅带来资金而且能够带来技术。从2000-007年(见表1),世界各国对FDI政策共有1593改革,其中有1404项是朝着有利于吸引FDI的方向改进的。仅在2004年就有103个国家进行了270项管理上的改革,其中234项是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UNCTADWIR2006)。各国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FDI技术外溢。FDI技术外溢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时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Hirschman (1958)最早提出了联系效应的概念,并用它来度量FDI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把联系效应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目前我国关于FDI技术外溢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了,然而后向联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获得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笔者曾经撰文研究了有关后向联系的形式及制约问题(2004),本文则从后向联系的视角对FDI技术外溢进行理论和实证综述,希望总结出对我国有用的经验。
二、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理论与实证评述
Macdougall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正式将技术外溢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Rodriguez-clare(1996)第一个用理论模型来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企业的联系问题。其建立了关于2个国家、3种产品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东道国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当地采购的中间投入品越多则,则与当地供应商的后向联系越大。而Markusen和Venable(1999)是以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说明了产业发展中循环因果关系的潜力,即形成上游产业的能力能够带动下游产业的形成。其假设是存在2种产品,3个厂商。另外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跨国公司的进入会给当地带来两种相反的效应:竞争效应和联系效应。
Lin和Saggi(2003)则建立一个双寡头竞争模型,模型假设不同之处在于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都是寡头竞争的。结论是东道国当地供应商是否受益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竞争者相比其采购的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密集度。当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相比有较高的技术优势时,则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对当地供应商的利润和后向联系产生负面影响。
Javorcik(2004)则从定性的角度考察了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渠道:一是外国采购者向当地供应商的直接的技术外溢;二是跨国公司的引入对产品质量和及时配送有较高要求,激励东道国当地供应商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通过雇员的流动间接的技术外溢;四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迫使当地企业取得规模经济;五是中间投入品的竞争效应。此外还总结了促进后向联系的因素:一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动机可能影响其子公司在东道国的当地采购的程度,即与出口导向的FDI相比较以东道国市场为导向的FDI在当地采购更多;二是并购或合资形式的FDI在当地采购更多。
从实证方面来看,FDI的技术外溢很难得到一致结论,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实证分析结果并无多大差别。按照研究结果可以分为支持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和存在或负向的FDI技术外溢。
Altomonte和Resmini(2001)运用1995-1998年的波兰的制造业数据对Markusen和Venable(1999)的模型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波兰当地企业的销售水平依赖于跨国公司在某个特定产业的相对集中度,存在正向的技术外溢。Javorcik(2002)采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方法,使用1996-2000年立陶宛的企业数据分析了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结果是下游部门中外资增加10%,则东道国的供应商的产出增加0.38%,即基于后向联系的FDI的技术外溢存在,且为正向。Driffield和Roberts(2002)采用英国1984-1992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考查三种技术外溢渠道的重要性,结果发现存在基于后向联系的技术外溢的确存在,且为正向。Edmund(2002)则采用了香港服装公司在中国大陆进行调查数据考察了FDI集聚和分散对技术外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垂直外溢出和水平外溢。结果发现FDI集聚时产生的技术外溢更明显,并且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和后向联系。Liu和Lin(2004)则分别采用1994-2003年的产业数据和1999-2002年企业的数据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后向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都存在正向的后向联系。外资在我国通过后向联系的技术外溢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约90%的外资都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同非沿海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学习能力更强。
基于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Kelwgama和Foley(1999)关于斯里兰卡案例研究是个反例:从纺织品到服装产业,外资的出现并没有产生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潜在的服装生产者同当地纺织品的供应商相比较,其资本和规模均处于劣势,因此纺织品行业的跨国公司不愿意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商业联系。Damijan等(2003)利用10个发达转型国家8000多个企业的数据,揭示FDI技术外溢的各种途径的重要性和技术外溢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垂直外溢效应大于水平外溢效应。Javorcik与Spatareanu(2004)利用罗马尼亚企业面板数据考查了外国投资者的国籍对FDI的技术外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国投资者的国籍是影响垂直型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
从后向联系的结果来看已有的FDI技术外溢,实证分析中很难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很多,跨国公司进行FDI的动机、方式、类型和所有权以及投资来源国等都会影响FDI在东道国的技术外溢,并且这些因素往往综合在一起,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模型或单个的变量来分析。二是大多数分析忽视了东道国的特定因素,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FDI的政策激励、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程度都会制约FDI的技术外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被忽略了,是东道国的相关产业、产业链条的完全割裂都会对FDI的技术外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大多数实证分析采用的计量方法和度量FDI技术外溢的指标都存在局限性,技术的外溢是一种外部性,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来度量FDI技术外溢也存在局限性。四是对于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认为FDI技术外溢不存在或者为负向的结果的解释。Keller指出,FDI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生产率为负向的相关关系并不一定表明FDI的技术外溢为负向,这有可能是FDI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带来的效率损失可能超过了正向的技术外溢,因此净效应为负向。这实际上在后向联系的理论分析中早有说明。五是现有的分析忽视了外资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流向从空间分布看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因此关于从外资的集聚去考查外资的技术外溢的研究却非常少见。抛开外资分布的集聚特征来孤立的看待单个企业的技术外溢也会导致结果片面。
三、总结及评述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仅仅从后向联系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正向的FDI技术外溢,但是它是在一定条件(例如东道国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要适当等)下才产生,因此FDI技术外溢不会自动发生。从总体上看,FDI技术外溢可能比较理想的是适用于中间投入品,这是因为同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相比,只有中间产品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产业关联比较大,溢出效应才最为明显,这恰恰和后向联系的FDI技术外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最后,关于FDI技术外溢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尽管目前的实证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其实证分析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现在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第一,现存的实证分析结果是否准确的估了FDI技术外溢。因为现有的分析都忽视了FDI和东道国产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FDI技术外溢是一种外部性,如何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也还需深入研究。第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微观机理,即对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是如何发生技术转移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识别技术溢出发生的实际条件。FDI技术外溢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的子公司的技术溢出,而对于子公司向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在理论上被认为是自动发生的。第三,从东道国的视角,如何利用已有的外资来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与外资的联系或深化已有的联系也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Hirschman也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困难是在于如何与外资企业建立相关联系,并认为多个产业集聚一起能更大的产生联系效应。因此如何更好的通过联系效应这个FDI技术外溢的传导机制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R].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6.
[2] Sanja and Shandre: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 firms[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0403,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4.
[3] Ping Lin and Kamal Saggi:Backward Linkages und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B/OL].http://gemini.econ.umd.edu/cgi-bin/conference/download.cgi?db_name=esam2003&paper_id=17,2003.
[4] Ping Lin and Kamal Saggi:Multinational firms,exclusivity,and the degree of backward linkages[Z].Kiel Working Pers1250,2005.
[5] Liiu zhuomin and Lin ping:Backward Linkag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EB/OL].http://www.cctr.ust.hk/articles/pdf/LinPing,2004.
[6] Javorcik、Beata Smarzynska: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s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
[7] Edmund R. Thompson: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 30(5):873-889,2002.
[8] Holger Gorg and David Greenaway, “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Discussion PaperNo.944,2003.
[9] Javorcik、Beata Smarzynska、Kamal Saggi、Mariana Spatarenu:Does It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Vertical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Nationality of Investors[M].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er344,2004.
[10] 胡心宇、张建民:后向联系: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