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个声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x713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生活这把手术刀动真格了,怕是实在看不惯灵魂和肉体这对情侣。
  只听得电闪雷鸣,他们就彻底断离割裂了,来不及喊疼。世界开始变得好吵,闹钟歇斯底里地叫个不停,夜半夜猫的哀嚎,老树突然骨折的闷声脆响,菜市场里因一块钱引发的咆哮,电话那头中年妇女对薄情丈夫的控诉,一辆保时捷一路丢下的叫嚣……千军万马在凌晨三点奔腾。
  世界好吵,捂住耳朵,大哭一场。一只猫走来走去,很着急的样子,扎在一堆书里疯狂地翻找自己走丢多年的名字,一不小心,它在一只老鼠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世界安静地睡去了。
  那对恋人在手术中醒了过来,他们互相唤了对方的名字,但只听见一个声音,是的,只一个聲音。
其他文献
2001年的秋后,父亲带着身体不适的奶奶,从老家来到县城检查身体。庄稼人普遍这样,身体再不好,田里收成要紧,扛一扛,等一等,看病问药也得把熬了一年的庄稼拾掇回去。  “你奶奶得的是贲门癌,晚期……”老实的父亲从医院回来,走到灶台前,对着正在做饭的我说,声音很低沉。  我的脑袋“轰隆”一下,说不出话来。也没能去看父亲的脸,我不敢,不忍。我能想象到,那么依恋奶奶的父亲,他有多痛苦。  奶奶一个人在屋里
期刊
锅里的油微微冒着热气,此时的温度正适合,转小火,放入自如凝脂的煎包坯,略煎,中途加水,加油。煎至表皮顯露一些焦黄色,结成薄壳,拣出,码进盘子。  开吃。  看起来焦黄香脆的一个,夹起来却带着微微的弹性,并不松散,在筷子尖上颤抖着,一种急切的欢喜。趁热,油香冒着嗞嗞声,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鲜肉特有的香嫩活像龙卷风袭过口腔。  生活在长江以南,出产稻米的鱼米之乡,江南人家的菜肴则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
期刊
用生命焐热时光,时光太长,无法设防;在红尘中晃呀晃,又小心翼翼捧在手上。  用未来抚摸过往,过往太忙,容易淡忘;在爱恨中想呀想,又随随便便丢在一旁。  有缘人,不用慌,兜兜转转未曾勉强;此情不改,此情可待,人间正道是沧桑。  有心人,不怕傷,风风雨雨几多掂量;此情更深,此情更浓,沧桑层层成包浆。
期刊
大雪时节的荆楚大地上,未感冷冽袭扰,反觉暖意萦绕。地处江汉腹地的湖北省监利县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是在我踏上那片注满红色基因的热土时,才得知的。  历史上的周老嘴属洪湖西岸边缘地区,河湖港汊密布,半水半陆,百姓亦农亦渔。西荆河经周老嘴古镇南侧迂回东流,使该地形状似嘴,早年有位周姓老翁在那设渡,故称周老嘴。龙潭河、西荆河、内荆河、胭脂河与小荆河相汇于那儿,被人美譽为“五龙捧圣之地”。明清时期,南北商
期刊
今天,我在良心堡采風,着一件比油菜花更黄更艳的春装,我在别人的世界里也是那么耀眼吗?  其实,我只是担心拍照的小姐姐,在花丛中找不到我。可我担心,自己吓坏采蜜的蜂,误了它的花期;更担心的是,花的娇艳,让我自惭形秽。小小的镜头容不下被岁月蚀伤的脸。于是,借来一把伞,不遮风、不遮雨,也没有阳光可以遮挡,我遮挡的是内心的忐忑。  在满眼的油菜花地里,似乎才心安。
期刊
1979年,17岁的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上线了,作为山区农村孩子,欣喜若狂。谁料,因身材瘦小,体检不合格未被录取。第二年,我再度高考,第二次考上,报了个录取人数最多,不被人看好的矿业中专学校,终于被录取了。当年8月,我背着行李,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见到并坐上火车,到了省城,到了学校。学校并不大,一届两个专业四个班招一百五六十个学生,两个年级在校生三百来人。因为是矿校,受职业专业限制,我们班“重男
期刊
清晨,我悠然来到荷花池畔,刚踏上鹅卵石径,一团黑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从石阶上“啪”的一声跌入水中……  何许物种耶,如此神速?  带着满腹狐疑,我悄然迈上径道,透过柳丝向荷池台阶上一瞧,一块黑乎乎的家伙,原来是一只老鳖,像一块黑锅铁,正支着前腿在石阶上晒盖。我端量了它一会儿,老鳖像有灵性似的,慢慢从壳里伸出脖子也端量了我一会儿,做出随时逃跑的架势。我轻轻地打了一声口哨,老鳖便一侧身翻入水中,雖不如
期刊
滇越铁路线上四大车站之一的芷村火车站,像个过度劳累而又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精疲力竭地酣睡在滇南蒙自城东南的大山深处。  多年前,我耳畔就不止一次萦绕过有关“芷村火车站”这个地名,也很想到这个隐没于大山腹地的火车站,去一睹那些浸洇着无数中国劳工血汗和泪水的法式建筑,去观瞻百年米轨铁道失去鲜亮和生气的颓废败相,去臆想滇越铁路和该站此去经年的热闹与辉煌……只是,机缘一次次擦肩而过。  这年深冬,一个寒气
期刊
暑期,去市里参加骨干教师诵读培训,午间歪在座位上打盹儿,不知谁冒了一句“下午是牟晓明教授的讲座”,这个熟悉的名字立刻惊醒了我。师范毕业30年了,这个名字仍记忆如新。  那一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盐场小学工作。有一回,在市区的路上碰见过牟老师一次,有十多年了。在那之前,听一位同学说他身体有些小恙,还到上海去看过病,每天都骑自行车去单位上班。但匆忙之下,我不敢冒昧,看到他是康健的,气色也不错,便安心道了
期刊
那年,女儿十岁。  女儿不知从哪个小朋友那儿得到了几只蚕苗儿,从此,那个装了黑线头般细弱的蚕苗儿的纸盒子,就成了她课余时间里的珍宝。分分去喂食,秒秒去看它。但是,蚕食桑叶,众所周知,可钢筋水泥筑就的城里,上哪儿去找桑叶?所以,从她抱着纸盒进家的那一刻,我们一家三口就开始为桑叶难觅发起了愁。好在小朋友在赠蚕时附赠了几片桑叶给她,够它们吃几天的。  蚕宝宝日渐成长,食量亦日渐其增。从此,骑着车子去乡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