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并且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有所提升,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指引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重要航标。
关键词:理念 主体 主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思想政治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而新课改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寓教与乐,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下面我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标下政治课教学,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是不爱学习的,他们的自身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他们不懂得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的。“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先自问自答,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共同探讨,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逐步提高独立研究解答问题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合理选择教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具有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征。新课改后的教材,版块丰富,遵循了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这些教学情景与所有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和,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任何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去学习。就象我们的教学,一节课的开讲,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对教材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去探究掌握书本知识的愿望,那么这门功课往往能学好,学好了更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有兴趣,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比如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在探讨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的时候,有些学生只知道上网的乐趣,但不明白那些上网成瘾者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这时候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这样学生从身边就能看到活生生的事例,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一定要合理。
四、课堂教学多渠道展开,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结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更不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更好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以社会为课堂,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比如:
1、采用情境+问题式,以采用教材中情境为主,依据情境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由双方共同设计,改变以往一问一答的形式,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比如在中秋节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到银行了解存款储蓄的知识,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的民族习俗等。让学生在实践增长知识。
总之,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政治教学》5期 诸宝源
(2)《教师培训手册》朱明光等
(3)《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 1998-12-25
关键词:理念 主体 主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思想政治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而新课改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寓教与乐,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下面我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标下政治课教学,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是不爱学习的,他们的自身素质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他们不懂得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的。“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先自问自答,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共同探讨,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逐步提高独立研究解答问题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合理选择教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具有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征。新课改后的教材,版块丰富,遵循了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这些教学情景与所有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和,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任何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去学习。就象我们的教学,一节课的开讲,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对教材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去探究掌握书本知识的愿望,那么这门功课往往能学好,学好了更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有兴趣,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比如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在探讨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的时候,有些学生只知道上网的乐趣,但不明白那些上网成瘾者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这时候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这样学生从身边就能看到活生生的事例,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一定要合理。
四、课堂教学多渠道展开,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结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更不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更好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以社会为课堂,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比如:
1、采用情境+问题式,以采用教材中情境为主,依据情境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由双方共同设计,改变以往一问一答的形式,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比如在中秋节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到银行了解存款储蓄的知识,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的民族习俗等。让学生在实践增长知识。
总之,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政治教学》5期 诸宝源
(2)《教师培训手册》朱明光等
(3)《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 199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