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曾经的华尔街
古龙在武侠小说中,常将山西的票号商人写为江湖中极富有的人。怀着对小说的无限想象,我们从郑州驱车5个小时到达了平遥。
9月3日,平遥用一场缠绵的秋雨接待了我们。
烟雨濛濛,垂柳依依,撑着伞漫步在街头的行人,脚边还跟着毛茸茸的小狗,一种懒洋洋的舒适的美感包围了这个小城——完全配得上“中国蜜月必去小城”的称号。
这俨然是一个极为迷人的江南小镇。漫步在古旧的城墙边,丝毫看不出昔日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气势。然而自清朝道光年间,中国第一家银行——日升昌票号在这里创办,之后的一百多年,它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银行的乡下外祖父”。
票号业开启了晋商最辉煌的诗篇。全盛时期,在全国的51家票号中,有43家为山西人所办,仅平遥就有22家。慈禧太后曾经评价平遥的一家票号 “快比得上大清户部了”; 梁启超则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词以对,独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票业,鄙人常以此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这种奢华富裕的遗留场景,在山西票号历经战乱衰落之后,仍然让远嫁到山西的宋蔼龄大吃一惊,“她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
这个小城,一度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其所拥有的资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而且插足于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在明清的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
平遥,在这个曾经的“中国华尔街”,旅游景点 “日升昌票号”,用斑斑驳驳的大门,把说不出的唏嘘糅进游客的心底。
晋商大院中的“天下第一商帮”
要想了解晋商的发展史,不能不去晋商大院,其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充分展示着晋商雄风,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晋中一带的豪宅大院,关注度最高的当数“祁县双璧”——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
从平遥到祁县,只有30公里。9月4日早晨,我们一行五十余人,每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壮行酒,仿佛酒香还纠缠在舌尖儿,味道还停留在平遥,可人已经一转眼就穿梭在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里了。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位列晋商之冠, 其经营地域跨大半个中国, 历时达二百年之久,规模逾千万两白银,堪称商界奇迹。电视剧《乔家大院》,令乔家大院的游客摩肩接踵,导游们的讲解声参差叠加在一起,游客们一不小心就找不到自己的团队了。在一阵混乱中,耳朵竟然还能捕捉到若干个导游的只言片语:乔家有第一代先人的塑像,旁边有要饭的篮子和一根打狗棒,他们要子孙牢牢记住这些贫困史……乔家没有戏台,怕的是子孙玩物丧志……乔致庸治家极严,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
我们从拥挤不堪的乔家大院抽身而逃——在渠家大院优哉游哉地逛了一阵子,大约是没有像乔家大院那样借电视剧之力广泛普及的原因,渠家大院难得地清静。
渠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群总面积有23628平方米,被赞叹为:“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珍宝。”大院中开辟出了一个“晋商文化博物馆”,揭示了晋商何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的奥秘,这令很多参观者惊叹不已:
其一,晋商逐利四海,富可敌国,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过程,也是带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比如乔家之于包头、曹家之于辽宁朝阳,包括北京、东北地区及西北地区,甚至南方多个省份都受益于晋商。
其二,晋商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他们在嘉庆、道光年间就开始采用股份制:股权分离、股权相对集中、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用人上是“用乡不用亲”,把家族化管理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晋商还有一套成熟的激励机制——“身股制”,经理和员工不用交银两即可享受企业分红,在有些企业中,享受“身股”的优秀员工甚至在去世后,仍然可以享受长达八年的分红。
其三,晋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如坚持“义、信、利”,企业对客户如此,东家对员工如此。不仅如此,晋商创富之后,积极为国分忧解愁,慷慨为民解困造福,他们捐钱、运粮支持政府,修路、盖庙、建桥、办学、济贫、扶弱,不惜钱财援助民间疾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晋商重视教育,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低调做人、与人为善。
从西口掘得第一桶金
9月5日中午,我们到了著名的“杀虎口”,即“西口”,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走出这个关口,就出了山西,来到了关外蒙古草原地区。今天走西口,没有绵延万里的骆驼商队,没有强盗土匪,也不需要承受饥饿寒暑,但就有一样——堵车,一路上排满了来往内蒙运送货物的重卡——从杀虎口到呼和浩特,不过120公里,我们却辗转走了整整5个小时。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人口迁徙史,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和文化的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所以,西口古道可说是晋商的发家之道,一大批著名的晋商大户都是从这里掘到第一桶金。
明朝初期,为克制元蒙残余势力,明政府驻军边关,为得到充足的粮草供应,允许商人往边关运送粮食等物资以换取指定区域的食盐专卖权,晋商自此发家。后随着边关贸易的开放,尤其是清朝时民族关系的融合,晋商与蒙古人民展开了大批的贸易合作,用粮食、棉布、棉花、丝绸等交换蒙古人的马、牛、羊、骡、驴,获利极丰。 晋人走西口,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三晋文化走进了草原,丰富了草原文化。如今,许多山西人依然走西口,到内蒙古进行商业活动,使两地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交融。
漫漫西口路记载着晋商当年创业的艰辛。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西北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也是山西商人活跃之地,并进而“远贾安息(今伊朗)”。此外,晋商还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美诸国进行贸易,正可谓“纵横欧亚九千里,雄霸商界五百年”。
古龙在武侠小说中,常将山西的票号商人写为江湖中极富有的人。怀着对小说的无限想象,我们从郑州驱车5个小时到达了平遥。
9月3日,平遥用一场缠绵的秋雨接待了我们。
烟雨濛濛,垂柳依依,撑着伞漫步在街头的行人,脚边还跟着毛茸茸的小狗,一种懒洋洋的舒适的美感包围了这个小城——完全配得上“中国蜜月必去小城”的称号。
这俨然是一个极为迷人的江南小镇。漫步在古旧的城墙边,丝毫看不出昔日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气势。然而自清朝道光年间,中国第一家银行——日升昌票号在这里创办,之后的一百多年,它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银行的乡下外祖父”。
票号业开启了晋商最辉煌的诗篇。全盛时期,在全国的51家票号中,有43家为山西人所办,仅平遥就有22家。慈禧太后曾经评价平遥的一家票号 “快比得上大清户部了”; 梁启超则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词以对,独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票业,鄙人常以此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这种奢华富裕的遗留场景,在山西票号历经战乱衰落之后,仍然让远嫁到山西的宋蔼龄大吃一惊,“她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
这个小城,一度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其所拥有的资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而且插足于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在明清的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
平遥,在这个曾经的“中国华尔街”,旅游景点 “日升昌票号”,用斑斑驳驳的大门,把说不出的唏嘘糅进游客的心底。
晋商大院中的“天下第一商帮”
要想了解晋商的发展史,不能不去晋商大院,其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充分展示着晋商雄风,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晋中一带的豪宅大院,关注度最高的当数“祁县双璧”——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
从平遥到祁县,只有30公里。9月4日早晨,我们一行五十余人,每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壮行酒,仿佛酒香还纠缠在舌尖儿,味道还停留在平遥,可人已经一转眼就穿梭在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里了。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位列晋商之冠, 其经营地域跨大半个中国, 历时达二百年之久,规模逾千万两白银,堪称商界奇迹。电视剧《乔家大院》,令乔家大院的游客摩肩接踵,导游们的讲解声参差叠加在一起,游客们一不小心就找不到自己的团队了。在一阵混乱中,耳朵竟然还能捕捉到若干个导游的只言片语:乔家有第一代先人的塑像,旁边有要饭的篮子和一根打狗棒,他们要子孙牢牢记住这些贫困史……乔家没有戏台,怕的是子孙玩物丧志……乔致庸治家极严,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
我们从拥挤不堪的乔家大院抽身而逃——在渠家大院优哉游哉地逛了一阵子,大约是没有像乔家大院那样借电视剧之力广泛普及的原因,渠家大院难得地清静。
渠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群总面积有23628平方米,被赞叹为:“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珍宝。”大院中开辟出了一个“晋商文化博物馆”,揭示了晋商何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的奥秘,这令很多参观者惊叹不已:
其一,晋商逐利四海,富可敌国,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过程,也是带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比如乔家之于包头、曹家之于辽宁朝阳,包括北京、东北地区及西北地区,甚至南方多个省份都受益于晋商。
其二,晋商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他们在嘉庆、道光年间就开始采用股份制:股权分离、股权相对集中、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用人上是“用乡不用亲”,把家族化管理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晋商还有一套成熟的激励机制——“身股制”,经理和员工不用交银两即可享受企业分红,在有些企业中,享受“身股”的优秀员工甚至在去世后,仍然可以享受长达八年的分红。
其三,晋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如坚持“义、信、利”,企业对客户如此,东家对员工如此。不仅如此,晋商创富之后,积极为国分忧解愁,慷慨为民解困造福,他们捐钱、运粮支持政府,修路、盖庙、建桥、办学、济贫、扶弱,不惜钱财援助民间疾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晋商重视教育,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低调做人、与人为善。
从西口掘得第一桶金
9月5日中午,我们到了著名的“杀虎口”,即“西口”,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走出这个关口,就出了山西,来到了关外蒙古草原地区。今天走西口,没有绵延万里的骆驼商队,没有强盗土匪,也不需要承受饥饿寒暑,但就有一样——堵车,一路上排满了来往内蒙运送货物的重卡——从杀虎口到呼和浩特,不过120公里,我们却辗转走了整整5个小时。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人口迁徙史,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和文化的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所以,西口古道可说是晋商的发家之道,一大批著名的晋商大户都是从这里掘到第一桶金。
明朝初期,为克制元蒙残余势力,明政府驻军边关,为得到充足的粮草供应,允许商人往边关运送粮食等物资以换取指定区域的食盐专卖权,晋商自此发家。后随着边关贸易的开放,尤其是清朝时民族关系的融合,晋商与蒙古人民展开了大批的贸易合作,用粮食、棉布、棉花、丝绸等交换蒙古人的马、牛、羊、骡、驴,获利极丰。 晋人走西口,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三晋文化走进了草原,丰富了草原文化。如今,许多山西人依然走西口,到内蒙古进行商业活动,使两地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交融。
漫漫西口路记载着晋商当年创业的艰辛。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西北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也是山西商人活跃之地,并进而“远贾安息(今伊朗)”。此外,晋商还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美诸国进行贸易,正可谓“纵横欧亚九千里,雄霸商界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