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班主任,如何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对待问题学生,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最终使“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班主任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小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也引起了教育届同仁的高度重视。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班主任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班主任平时跟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接触多了,了解也就相应增多,这是班主任做学生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好好把握。学生年龄还小,有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做一些错事,老师不应以偏概全,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这是极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相反,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平等商讨的语气同他们进行交流,并努力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地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启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如这次他们假设在班集体劳动中做得不错,就在全班对他们进行表扬,下次集体大扫除中表现不错,或主动为班上修理破损桌椅等,班主任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顺势在全班倡导劳动光荣等等。这样,他们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问题,并保持积极性和优点。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相信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起码条件,我不怕他们暂时做不好,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的潜力,这样有助于他们产生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它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班主任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广泛的空间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如开展书法、绘画、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让他们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并将这份喜悦的心情带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潜意识方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其次,制定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来增强他们的信心。有了奋斗目标,学生才会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并不断获得胜利的喜悦。如制定班级内部各方面能力相当者结对子赛,每个学生要努力使自己的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等。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无用或无能的人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仇视和猜忌的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倡导学生关心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道德品质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尽量满足其正当要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与各科任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之情,配合各科任老师做学生的好长辈,尊师爱生,俗话说得好:“尊其师者,信其道也。”学生亲近老师,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再次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指导学生恰当地赞扬或批评自己与他人,正确地认识做人和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让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做家长的好孩子、教师的好学生和同学的好朋友。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班主任是营造这一环境的关键人物,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向上,健康开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要以爱心带班,班主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班主任要以民主治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第四,通过团队活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途径,促进健康輿论的形成;第五,以活动领班,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在轻松的气氛中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吸引和团结所有同学,建立起民主、和谐、信任、友好的群体关系,使得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从而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的这些教育方式,同样也适用于“主体学生”,因为学生中的个性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研究一类学生的教育方式,就会随之得到一套班主任如何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亦是我长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班主任平时跟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接触多了,了解也就相应增多,这是班主任做学生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好好把握。学生年龄还小,有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做一些错事,老师不应以偏概全,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这是极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相反,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平等商讨的语气同他们进行交流,并努力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地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启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如这次他们假设在班集体劳动中做得不错,就在全班对他们进行表扬,下次集体大扫除中表现不错,或主动为班上修理破损桌椅等,班主任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顺势在全班倡导劳动光荣等等。这样,他们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问题,并保持积极性和优点。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相信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起码条件,我不怕他们暂时做不好,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的潜力,这样有助于他们产生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它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班主任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广泛的空间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如开展书法、绘画、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让他们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并将这份喜悦的心情带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潜意识方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其次,制定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来增强他们的信心。有了奋斗目标,学生才会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并不断获得胜利的喜悦。如制定班级内部各方面能力相当者结对子赛,每个学生要努力使自己的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等。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无用或无能的人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仇视和猜忌的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倡导学生关心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道德品质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尽量满足其正当要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与各科任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之情,配合各科任老师做学生的好长辈,尊师爱生,俗话说得好:“尊其师者,信其道也。”学生亲近老师,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再次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指导学生恰当地赞扬或批评自己与他人,正确地认识做人和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让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做家长的好孩子、教师的好学生和同学的好朋友。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班主任是营造这一环境的关键人物,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向上,健康开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要以爱心带班,班主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班主任要以民主治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第四,通过团队活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途径,促进健康輿论的形成;第五,以活动领班,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在轻松的气氛中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吸引和团结所有同学,建立起民主、和谐、信任、友好的群体关系,使得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从而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的这些教育方式,同样也适用于“主体学生”,因为学生中的个性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研究一类学生的教育方式,就会随之得到一套班主任如何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亦是我长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最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