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情境、内容、问题、思维和素养是构成活动型课堂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点,这些因素的发展过程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五条线.教师可以围绕这五条线进行教学设计:情境线—设置真情境,内容线—遵循知识逻辑,问题线—呈现序列化问题,思维线—锻炼多元思维,素养线—内化核心素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内容、问题、思维和素养是构成活动型课堂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点,这些因素的发展过程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五条线.教师可以围绕这五条线进行教学设计:情境线—设置真情境,内容线—遵循知识逻辑,问题线—呈现序列化问题,思维线—锻炼多元思维,素养线—内化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资本批判的统一,并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坚定的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植根于实践,并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因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党的历史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故事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要把握好理论维度,讲透故事之理;要把握好实践维度,讲出故事之味;要把握好价值维度,讲出故事之情;要把握好主体维度,用好讲故事之法.于此,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深度、效度、信度和温度.
在中国共产党人阶级分析的早期实践中,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起源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中国资产阶级特性的思考.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开始后,中共更自觉地以阶级观点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与起因、参与者构成、结局与得失等问题,形成了具有创发性的思想成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也对日后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这些分析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特性,出现了对辛亥革命性质认知的前后转变、对反帝内涵的过度强调以及对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度偏执等现象.尽管如此,它们仍具有政治
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培养,是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读本》教学同样需要立足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特色,着眼于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素养基础.当下《读本》教学存在重形式创新、轻内容挖掘,重学生活动、轻能力培养,重“德育属性”、轻“科学精神”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文本研读,培养梳理整合的学科能力;深化时政融合,渗透“惯习论证”的学科思维;依托研学设计,体现事理交融的学科特色.
政史融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实现政史融合,处理好政治与历史学科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强化政治性;处理好历史与政治理论的关系,突出理论性;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彰显时代性;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坚持思想性;处理好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的关系,把握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想政治课的鲜明特色,坚守学科立场.
在劳动教育中深层次关注学生经验,有助于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经验引入中增强自觉的劳动意识,在经验反思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经验分享中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在经验生长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真实情境、真切体验催生劳动教育的驱动力,使劳动教育接地气、有温度、增实效.
高中思政课教学话语是打通“进头脑”的重要介质和途径,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时代的发展对教育者的话语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努力实现从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从传统话语、纯意识形态话语向时代话语的转换,从劝告话语、单向话语向互动话语的转换,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具有了同构共生的互动关系.用好乡土资源,让乡土资源有效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契合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构建“校园+田园”城乡融合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也对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情境创设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形式化,不能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忽略情境本身蕴藏的内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师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灵活选用教学情境,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双减”政策出台后,为提升课堂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课堂时间可以有效分割为“三段式”.教师利用课堂三个不同时段的任务指向进行教学,按照“放即是收”的实施原则,通过预学段的前测学情、直击目标,助学段的思维进阶、重点释疑,固学段的后测反馈、当堂落实,采用“以终为始”“以简驭繁”“以评促学”的教学策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课堂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